唐羽
策展人說:“我不敢再策展了,畫展上放誰不放誰,越來越難決定了,弄不好出了這門后大腿就被人卸了。”
大連收藏家郭慶祥炮轟范曾“流水線作畫”的事最近在媒體上鬧得動靜挺響的,一個向法院遞了訴狀并要求賠償名譽損失500萬,一個繼續寫文章猛批痛罵。日前在上海作協參加一個關于文藝批評的座談會,學習了李長春同志給人民日報寫的文章,得知中央領導也注意到了文藝界的不良現象:“現在文藝評論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的一味評功擺好,有的甚至被金錢和利益‘綁架,這都是不正常、不健康的。”李長春的文章還認為:文藝作品是否好?當領導、專家和觀眾意見不統一時誰說了算?應該聽觀眾的。振聾發聵啊同志們,過去哪位領導說過這樣大氣磅礴的話?同時,群眾的鑒賞力也趕緊提高啊,不要以為被逗得哈哈大笑就是好東西,也不要覺得賣得價錢高就是好東西!
文藝作品走入市場后,轉瞬間成了套現便捷的緊俏商品,甚至是走向豪宅的奢侈品,也成了雅賄的載體。同時,作者的名聲與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畫價的走向,比如一個書畫家一朝榮登協會主席的寶座,作品的價格立馬看漲。與會的吳亮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親歷者與實踐者,他前不久在北京參加一個畫展,問策展人:下回你再搞哪個主題畫展?策展人說:“我不敢再策展了,畫展上放誰不放誰,越來越難決定了,弄不好出了這門后大腿就被人卸了。”
“當代藝術的情況遠比文學界復雜多了。”吳亮說,“你要揭露某個問題,可能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牽扯出一大堆問題。這是個名利場,今天還有多少純粹的藝術品?所以真正的文藝批評還有沒有,我懷疑。”
傳統藝術的情況也是如此,因為這路東西在拍賣場上風光無限,是資本看好的熱門籌碼。而且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各拍賣行里出現的假貨比往年多出許多,比如《浮生六記》的佚文《海國記》的錢泳抄本原件,專家早就有定論,系偽無疑,也有明說是“老沖”的,但硬是拍出一千多萬。
評論家毛時安說:“過去強調藝術為政治服務,現在是為金錢服務,情況更糟,最后的理想都澆滅了。很多作品后面可以看到領導的影子,你要批評它嗎?事情就難辦了。因為這位領導平時對藝術創作還是很支持、很關心的,你對這個作品提幾點批評,可能引起誤會,會影響領導的政績。”
研討會上,一臉火氣的郭慶祥遠道而來,并拋出了他揭批范曾的鐵證:數張范曾作畫時的照片,十多張宣紙在墻上,每張宣紙上畫了鐘馗的頭像,范大師正在一路畫去,想來是先畫頭,然后身子,最后上色落款蓋圖章。“這不是流水線的生產嗎?這樣畫也能叫藝術品?范曾在繪畫和書法上,其造型是用一種圖像設計的方式,幾十年來翻來覆去地組合畫面,特別是流水線的作業,模式化、程式化的制作,是三俗的典型,對藝術是極大的褻瀆。而這樣的人還占據公共話語,對民眾會產生誤導,如果放任他這么做,中國民眾的審美能力還能提高嗎?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有可能嗎?”
郭慶祥還認為,流水線是商品生產的通行模式。比如深圳的大芬村,就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油畫復制作坊,它是農民工制作商品畫的地方,雖然它每年生產和銷售的油畫達到了100多萬張,年出口創匯3000多萬元,被國內外的藝術同行譽為“中國油畫第一村”,但真正的藝術家是不能用大芬村模式來創作的。
與會者中還有人認為,事實上,流水線制作的模式不止發生在范曾一人身上,不少畫家也在“成功演繹”,所謂的應酬畫不就是這樣炮制出來的嗎?但老百姓說好,因為這幅畫可能比較好看,也比較值錢,更可能出自大師手筆,有權威性放在那里。這能成為評判藝術品的最高標準嗎?這個問題看來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