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香
河南省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婦產二科,河南安陽 455000
本文分析我院1999~2008年間剖宮產率及剖宮產指征的變化,探討剖宮產上升的原因,力求從中找出降低剖宮產率的措施。
收集我院1999~2008年住院產婦25 228例,其中剖宮產10 342例,占41.0%。年齡最小22歲,最大41歲,平均28歲。
統計各年剖宮產率及主要剖宮產指征構成比,并分析兩者的變化,統計學處理采用U檢驗。剖宮產指征:胎兒窘迫、臀位雙胎、產程異常、骨盆異常、瘢痕子宮、妊娠合并癥、妊娠并發癥、社會因素(包括高齡初產、珍貴兒、產婦及家屬要求)、相對性頭盆不稱及其他。
10年間剖宮產率從1999年的25.1%上升至2008年的59.3%,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999年與2008年相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U=24.26>2.58,P<0.01)。 見表 1。
1999~2000 年以胎兒窘迫(16.0%)、社會因素(15.0%)、產程異常(14.1%)為主要指征,其中,胎兒窘迫居首位,社會因素居第二。以后胎兒窘迫、社會因素所致剖宮產構成比呈逐年上升趨勢,2007~2008年主要以社會因素 (30.3%)、胎兒窘迫(26.3%)、瘢痕子宮(10.5%)、產程異常(9.7%)為指征,社會因素居首位,瘢痕子宮僅次于胎兒窘迫位居第三,由原來的7%升至10.5%。1999~2000年與2007~2008年比較,由社會因素、胎兒窘迫、瘢痕子宮三因素所至剖宮產率均明顯上升,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U=3.41、10.11、7.05,均>2.58,P<0.01)。見表2。

表1 1999~2008年剖宮產率的比較(例)

表2 1999~2008年剖宮產指征因素的變化[n(%)]
剖宮產是處理高危妊娠和異常分娩挽救孕產婦和圍生兒生命的有效手段[1]。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剖宮產所帶來的種種并發癥及其對再次分娩或再次婦科手術造成的不利影響,其死亡率及并發癥是陰道分娩的2~4倍[2]。目前國內剖宮產率多數醫院報道為40%~60%,甚至高達70%~80%[3]。我院剖宮產率由1999年的25.1%已升至2008年的59.3%,與上述報道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剖宮產率不超過15%,以5%~10%比較合適。但由于我國計劃生育特殊國情,段濤[4]建議我國的剖宮產率控制目標不超過30%,以15%~20%為宜。剖宮產率的迅速上升已成為社會問題,需要產科醫務工作者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產科整體質量。
本資料顯示,近10年來剖宮產指征主要為胎兒窘迫、社會因素、產程異常、瘢痕子宮,而社會因素已躍居首位,占30.3%,且瘢痕子宮已位居第三,這是剖宮產率升高所帶來的最直接的不良后果。
3.2.1 社會因素 本資料顯示,社會因素由1999~2000年的15.0%升至2007~2008年的30.3%,位居剖宮產指征首位。主要原因有:①孕婦及家屬對妊娠分娩期望有 “完美母嬰結局”,在分娩過程中不愿意承擔一點風險。而剖宮產及麻醉技術的提高,使手術能迅速安全地完成,所以愿意直接選擇剖宮產。②孕婦懼怕分娩陣痛,產婦承受痛苦及抗風險能力差,拒絕試產。③隨著醫患關系的緊張及醫療糾紛的增加,產科醫生不敢也不愿承擔“不必要”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產婦及家屬的不合理要求,放寬了剖宮產指征。
3.2.2 胎兒窘迫 胎兒窘迫在剖宮產指征中占有很大比例。1999~2000年占16.0%,2007~2008年占26.3%,位居第二。胎兒窘迫的診斷主要依據胎心監護、羊水污染等。文獻報道,胎心監護儀診斷胎兒窘迫的假陽性率高達77%[5],而以此為指征的剖宮產兒重度窒息率不足1%[6]。有時單憑一時的胎心監護異常就做出診斷,而忽視了羊水、胎盤、胎兒、母體狀況等多因素的分析。沒有經過給氧、改變體位、靜推等“三聯”處理,沒有進行充分的試產,草率地選擇了剖宮產,明顯存在“過度診斷”。不能憑一過性的胎心改變、羊水輕、中度糞染及單純胎心監護結果做出診斷而施行剖宮產。
3.2.3 瘢痕子宮 本資料顯示,2007~2008年剖宮產指征中位居第三的是疤痕子宮。近年來,我院瘢痕子宮需二次剖宮產孕婦明顯增多,與近年來剖宮產率升高而相當一部分產婦要求生育第二胎(因我院孕產婦多為市區周邊鄉鎮,計劃生育允許生第二胎)而不得不采取二次手術有關。而其他一些剖宮產指征如臀位、妊娠合并癥、并發癥等相對比率有所下降,可能與近幾年來我國加強圍生期保健、進行產前教育,孕期有醫生的正確指導,避免了一些并發癥、合并癥的出現。
本資料顯示,剖宮產率逐年升高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剖宮產指征中社會因素增加及胎兒窘迫的“過度診斷”起了很大作用。降低剖宮產率,應從多個方面做起,如加強圍生期保健,包括產前教育、產時一對一護理、嚴密觀察產程。廣泛應用無痛分娩技術,提高陰道助產技術等,尤其是降低以社會因素為指征的剖宮產。因此要創造一個有利于合理選擇分娩方式的社會環境,醫療系統內部應設立合理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公正地處理醫療糾紛,創造寬松的醫療環境,加強醫患溝通,要患者充分認同產科的高風險性,減輕產科醫護人員在工作中的思想壓力,提高產科質量,降低剖宮產率。
[1]張堅,李萍,謝靜燕,等.5年剖宮產手術指征變遷的因素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7,23(1):61.
[2]邢淑敏.剖宮產的合理應用[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4,29(8):450-452.
[3]黃醒華.對剖宮產的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7):385-387.
[4]段濤.剖宮產臨床應用現狀與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8,24(10):721-723.
[5]翁霞云.正確掌握剖宮產指征[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4,29(18):502.
[6]趙春華,邢固芬.12年剖宮產率及指征的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0,10(1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