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玲,琚新梅
艾滋病(AIDS)的職業暴露是指醫護人員從事診療、護理工作過程中意外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AIDS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其他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HIV感染的情況[1,2]。1985年我國發現首例艾滋病病例,到2009年11月26日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在上海發布《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報告》,評估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艾滋病感染者74萬人,其中8.5萬艾滋病病人。新增病例中女性占50%,報道顯示女性可能更容易感染HIV[1]。目前醫療行業女性居多,其職業防護尤為重要。醫院不同科室HIV職業暴露情況不盡相同,其中急診科、換藥室、輸液室、抽血室是和病人血液、分泌物密切接觸的科室[3]。上述門診科室工作人員的艾滋病職業暴露幾率高,稱為醫院當前預防艾滋病職業暴露的主要場所。通過對某醫院48名門診醫護人員問卷調查發現,醫護人員缺少必要的防護意識及警惕性,很多危險因素與HIV的職業暴露相關,HIV的職業暴露直接威脅著門診醫護人員的安全。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48名門診工作的醫護人員,女性占66.67%,男性占 33.33%,工作時間 7年~26年;其中急診科 32名,換藥室11名,注射室5名。
1.2 方法 用自行設計并經過預調查修訂的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制度認可程度和艾滋病基本知識。訪談內容為:對艾滋病的危險性認識,職業暴露防護制度的實際執行情況。收回有效答卷48份。
2.1 對職業暴露防護制度認可程度(見表1)

表1 門診醫護人員就艾滋病職業暴露措施的認可情況(n=48)人(%)
2.2 個人訪談結果 參與訪談的32名急診科醫護人員中23名認為由于急診工作的特殊性,在病人病情危急時醫護人員往往把病人生命放在第一位,在缺乏有效防護措施下會直接接觸病人的血液及分泌物,特別對于外傷大出血、藥物中毒、突然暈厥病人,出診時職業暴露情況更嚴重,在沒有戴手套、穿隔離衣及防護眼鏡的情況下常裸手接觸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或被其污染其他部位,夏天情況尤為嚴重;11名門診換藥室醫護人員中7名認為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經常裸手持器械換藥,手經常接觸污染的敷料,在包扎傷口時有時裸手會接觸到傷口的分泌物。除了接觸無菌傷,或進行外傷縫合,或已知感染傷口換藥時,不穿隔離衣。且在清洗消毒銳利器械時有器械刺破手套導致手被刺破的危險;5名注射室醫護人員中,4名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過,其中1名被污染次數不止一次。48人中有21名醫護人員認為艾滋病離自己很遠,或在工作中沒有主動積極地防護意識。
急診科醫護人員在搶救病人時經常接觸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及嘔吐物。門診換藥室承擔著病人傷口換藥、小外傷清洗、縫合等直接接觸病人血液及分泌物的工作。注射室醫護人員HIV職業暴露相關因素主要為接觸針頭,或針刺處出血時處理過程中接觸病人血液,工作意外導致污染針頭扎破手指。輸液及采血室的暴露相關因素主要是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污染針頭及污物處理過程中接觸病人的血液或針頭刺破手指。
有研究顯示,超過1/3的醫務人員沒有意識到艾滋病的嚴重性及職業防護的重要性,盡管我國已于2004年6月1日頒布了《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但訪談結果顯示,約50%的醫護人員認為艾滋病離自己很遠,或在工作中沒有主動積極的防護意識[3]。這與長期在醫院環境中工作致警惕性下降有關,是職業倦怠的表現之一。另外,門診工作的工作量與職業暴露呈正相關,與職業防護呈負相關[4]。繁忙的工作會使醫護人員簡化防護程序,而且使得本身抗病能力下降,工作中意外受傷的發生率增高。同時繁重的工作導致發生職業倦怠感增強,職業防護的主動性下降,職業暴露的發生率增高[5]。本次調查顯示,醫護人員基本清楚防護措施,也知道正確的應對方法,但缺乏主動執行性,在工作中不在意或忘記,所以警示標志顯得很重要。
國外急診科的醫護人員缺乏有效的口罩、保護衣、防護眼鏡等必要的防控用具是醫護人員感染HIV的重要原因[6]。我國實際情況也不容樂觀,門診的專業防護用品多為一次性口罩、一次性無菌或處理污物使用的普通橡膠手套,非傳染病門診常規并沒有準備隔離衣,且防護眼鏡缺失。造成缺乏有效的防護設施的原因一方面是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是醫院相關科室對職業防護的重視程度不夠。
4.1 加強宣傳 加強艾滋病及職業暴露有關信息的宣傳工作,設立必要的警示標語,建立定期的艾滋病疫情通報制度,強化醫護人員自覺的防護意識。由于門診病人來源的不確定性及復雜性,長期持續的防護措施是必需的,所以,宣傳工作能使人們在思想上予以重視,這對減少職業暴露、防患于未然有積極作用。另外,門診工作的宣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對大眾艾滋病知識的普及起到推動作用。
4.2 強調正確防護方法 在接觸了病人血液后應及時洗手,用流動水加肥皂,不提倡刷手或使用消毒劑,以免皮膚受損。對被確診的HIV病人的血液或體液污染眼睛或皮膚破損處,或被HIV污染的針頭及銳利器械刺破皮膚時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有傷口時應從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盡可能地擠出多的血液,然后用大量流動清水加肥皂水沖洗。有研究表明,用大量清水加肥皂水沖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7,8]。一旦發生暴露后立即上報專業科室,并分別在1個月、3個月、6個月定期檢測血液,確定是否被感染。工作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接觸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物時要戴手套,脫手套后及時洗手。有調查顯示,戴手套后即使再被血液、體液污染的針頭或銳氣刺破手指或身體,接觸感染的血液會減少50%[9]。
4.3 設立專業心理咨詢 72%醫護人員表示在護理過或接觸過HIV感染病人后有恐懼情緒,擔心回家后傳染給家人,所以專業的心理咨詢顯得很有必要,建立門診醫護人員心理支持系統可以減少工作人員心理壓力。針對工作經歷較少或剛參加工作的醫護人員,由于在學校期間缺乏有效的職業暴露知識及技能的培訓,所以崗前有關HIV知識及職業防護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呼吁高校增設相關課程也是有效的應對措施。醫院相關部門應更加關注艾滋病的職業防護工作,配備齊全有效的防護設施,定期檢查使用情況及效果。增加醫護人員數量,減輕工作負擔也是有效應對艾滋病的有效防護措施。
造成門診醫護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的因素較多,但首先應提高醫護人員的警惕性、自覺性及主動性。同時社會的關注、相關部門防護設備的供應也是決定性因素。總之,采取綜合措施會大幅度降低艾滋病的職業暴露幾率。
[1]徐蓮芝.艾滋病護理與關懷[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3:112-113.
[2]Del Rio C.AIDS:The second wave[J].Arch Med Res,2005,36(6):682-688.
[3]Do AN,Ciesielski CA,Metler RP,et al.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 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3,24(2):86-96.
[4]陳小靜,胡鷹鷹.2004—2008年醫院護士職業暴露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5):683-684.
[5]顧利慧,駱宏,葉志弘,等.護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整合關系模型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02-505.
[6]M othusi Chelenyane.Self-reported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HIV/AIDS risk amongst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in Botswana[J].Accid Eemerg Nurs,2006(14):148-154.
[7]Panlilio AL,Cardo DM,G rohskopf LA,et al.Updated U.S.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IV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 laxis[J].M MWR Recomm Rep,2005,54(9):1-17.
[8]史倩.護士針刺傷的調查研究及預防[J].全科護理,2010,8(4B):1019-1020.
[9]毛秀英,吳欣娟,于荔梅,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6):4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