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前不久,全球第一大香水品牌科蒂斥資4億美元收購本土日化知名品牌丁家宜50%-6O%的股權,雙方交易于2011年1月中旬完成。盡管丁家宜管理層透露,在收購完成后,丁家宜仍將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運營下去,并不會被雪藏。但是過半的股權收購意味著,從此丁家宜已是外資絕對控股,從一個自主品牌淪為國際品牌的“子孫”。這無疑是外資對本土日化行業的又一記重拳。
歷史證明,我們不能輕信“保留品牌”的承諾。一些企業在并購之初做出的“保留品牌”的承諾往往是不可靠的。日化行業的外資并購中,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利用本土品牌的生產線和營銷渠道,為外資的原有品牌打工,至于原有本土品牌的運營可能遭到冷落。
近些年日化行業的著名自主品牌相繼為外資所收購,從歐萊雅收購小護士、羽西,到拜爾斯道夫收購絲寶、強生收購大寶,中國本土的日化品牌多半已被外資收購,目前國內日化品牌規模在1 OO億以上的只有立白和納愛斯,20億之上的有上海家化和霸王,相較于寶潔的200多億和歐萊雅的100億,可謂相去甚遠。
長太息以掩涕兮,嘆自主品牌有多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我國日化虧損企業77家,虧損額5.12億元。我國4000家化妝品企業僅僅控制著中國大陸10%的市場,90%的中國大陸市場都被外資控制。我國日化產業整體規模已超過2000多億元,這意味著其中90%的金錢落入了外資企業的口袋。而丁家宜是中國日化企業中的佼佼者,意味著本已萎靡的民族日化品牌再遭打擊、雪上加霜。
雖然市場無國界,但品牌有歸屬。就像體育無國界,但獎牌有歸屬。如果所有的日化品牌都被外資控制,那么我們就會失去話語權和定價權,消費者將面臨被迫接受壟斷價格的可能。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在愛國者相機問世之前,日本數碼相機在中國比日本貴,而現在因為愛國者的挑戰,日本數碼相機在中國比日本便宜。從這一點上講,愛國者數碼相機至少為中國消費者節省了上百億元人民幣。
也有人說我們允許聯想收購IBM,允許吉利收購沃爾沃,為什么就不允許科蒂收購丁家宜?筆者曾經對國外品牌間的并購和外資并購我國自主品牌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幾乎所有被出售的外資品牌都是面臨虧損甚至倒閉的沒落貴族,而我們出售的都是績優股和潛力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 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能源、飲食、汽車全部被外資品牌壟斷時,很難想象我們的經濟生活有什么安全可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自主品牌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資源!
做品牌的目的絕不是為了簡單的賺點錢就走,更不是為了做大了去賣。自主品牌需要有自己的氣節,要做百年品牌就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能歷經萬般坎坷。品牌是有“根”的,這個根就是文化,人類社會目前的發展還遠達不到無國界的境界,一個自主品牌被賣了,它背后蘊含的民族文化注定要萎縮和消失。南孚曾經那句鏗鏘有力的“民族力量”在今天已經再也聽不到了,因為他已經被寶潔收為己有,不再是自主品牌;而愛國者在中國以一抗十,抵擋著“九個日本品牌加一個韓國品牌”,扛著中國數碼相機的旗幟堅守陣地,為中國贏得了尊敬。
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反思:在中國眾多令人痛心的“品牌之殤”中,哪些問題出在企業和企業家自己身上,哪些問題出在制度環境、輿論氛圍、國民心態上?是什么讓企業家們含淚放棄一手打造的品牌,誰來理解企業家的難處和苦衷?如何改變消費者崇洋媚外的畸形消費心理?為了避免不該發生的悲劇一再發生,我們到底該為自主品牌做點什么?
(作者系品牌中國產業聯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