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楠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去年8月,又整合文化執法資源力量,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和執法水平不高的問題,成立了煙臺市文化市場執法支隊。使我市文化市場管理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十一五”期間,煙臺市政府對市直文化產業投入13億元,是“十五”時期的6.5倍。目前已形成了以市文化中心為引領,以周邊文化場館為輔助,以專業和群眾文化品牌為支撐,以影視展播、劇場演出、書畫展覽、廣場活動等為內容,立體化、全天候、無縫覆蓋的文化網絡。
日前,記者采訪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煙臺市市長張江汀,他向記者詳細講述了煙臺駛上“文化高鐵”的發展路程。
公共文化服務助力“文化高鐵”
記者:文化“軟實力”在城市發展進程和百姓生活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煙臺市打造“文化煙臺”,建設文化大市和文化強市,“十一五”期間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如何建立健全的?
張江汀:“十一五”是我市文化建設史上投入最大、發展最快、成效最為顯著的時期。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文化事業高度重視,2007年全市文化工作會議以來,文化建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文化說到底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所以,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間先后投入13億元進行文化建設,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跨入全省領先水平。
2009年10月,總投入近10億元、總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涵蓋博物館、群眾藝術館、大劇院、京劇院、青少年宮和圖書城的文化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成為我市的地標性建筑,如今,這里已成為市民美育的園地、高雅藝術的殿堂、文化產業的平臺和文明城市的窗口。文化中心從選擇在市區黃金地段建設之初就確定了它的性質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為市民服務的,永遠是社會效益第一,市政府每年撥款1500萬元補貼大劇院,其實這份補貼是給老百姓的,煙臺市民在大劇院里觀看一次演出,票價遠低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同類演出。可以說,大劇院的演出票如同經濟適用房一樣,由于有政府補貼。所以也叫“經濟適用票”。除大劇院外,總投資4000多萬元、總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煙臺美術博物館、畫院新館于2006年竣工啟用后,實行免費為市民服務,在美術創作、展覽、收藏、研究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每年書畫展覽達到70多個,實現全天候無縫覆蓋。市文化中心和美術博物館、畫院以及煙臺山近代建筑群成為整個“十一五”文化繁榮的標志。
文化活動提升城市品位
記者:有了這么大投入,煙臺市文化建設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老百姓如何感受到“文化高鐵”帶來的幸福感?
張江汀:老百姓只有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才能切身感受到“文化高鐵”所帶來的幸福感。
專業藝術活動的開展層出不窮。打造煙臺大劇院藝術殿堂文化品牌,以新年音樂會為例,煙臺已經連續舉辦8年,從我們自己的院團到省內,再到國內優秀院團,直到2008年的國外優秀院團。今年的新年音樂會則是4場:中央民族樂團、奧地利施特勞斯樂團、美國愛樂樂團和莫斯科國立交響樂團。高雅藝術在煙臺不斷上演,平均每周有兩場以上專業藝術演出,使市民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國內外高雅藝術帶來的視聽盛宴,提升著市民觀眾的文化素質與藝術修養,也提升著整個城市的文化品位與層次。
群眾文化活動方面,我市城鄉目前普遍成立了文藝表演隊、莊戶劇團、票友俱樂部、書畫社、健身隊、秧歌隊、文化聯誼會等文化組織,比較活躍的文化團隊有5000多個。“社區文化樂萬家”“好歌大家唱”“放歌煙臺”等廣場活動被命名為山東省社會文化活動知名品牌。通過這些品牌活動,營造了一種全社會共同參與,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鎮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交匯融合的和諧氛圍。
文化遺產保護增強“厚度”
記者:作為全省乃至全國地級市中的文物大市,“十一五”期間,煙臺市在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張江汀:經過三年多不懈努力,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進展順利,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第二階段實地調查工作任務,其中,牟平區還作為國家整體驗收山東省的兩個縣市區之一,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的實地檢查驗收。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全市共調查登錄的不可移動文物5221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4503處,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數量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占到全省新發現總量近六分之一。
目前,全市普查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902項,建立了煙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公布三批共計79項,其中有膠東全真道教音樂等29個項目進入省級保護名錄,膠東大鼓、海陽大秧歌等13個項目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煙臺剪紙”作為“中國剪紙”一部分,2010年9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籍保護工作在全國地級市中處于領先位置。全市共普查古籍5500部,15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93部入選山東省珍貴古籍名錄,603部古籍入選煙臺市珍貴古籍名錄,均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
文化市場產業堅持“兩手抓”
記者:文化市場管理和文化產業發展也是煙臺市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臺市采取了怎樣的發展措施?
張江汀:“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目前我市已建立起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去年8月,又整合文化執法資源力量,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和執法水平不高的問題,成立了煙臺市文化市場執法支隊,使我市文化市場管理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文化市場進一步健康繁榮,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市文化企業已發展到7000余家,從業人員13萬人,預計今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00億元,同比增長28%,實現2007年5月召開的全市文化工作會議提出的目標。
公益文化項目推介會,則是我市發展事業培育產業、繁榮事業收獲產業打造的一塊“金字招牌”。自2003年以來,按照“部門搭臺、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思路,把文化資源整合成項目,面向企業、面向社會尋求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連續舉辦了八屆公益文化項目推介會,共成交落實1058個項目,吸納了1.4億元的企業和社會資金,成為政府投入的重要補充,用這些資金開展了一批又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活動,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助推力量,在全市營造了“公益文化社會辦,繁榮文化為社會”的濃厚氛圍。
“十二五”期間加速“文化高鐵”建設
記者:經濟不斷跨越發展的煙臺,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建設。接下來的“十二五”,煙臺的“文化高鐵”又該如何前行?
張江汀:“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也要強化全方位開放意識,將以“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在山東舉辦,我市為主要承辦城市為契機,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打造好“文化高鐵”,讓“文化動車組”更加快速前行。
我市將重點建設和完善一批能夠體現我市特色、與全國文明城市地位相稱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并在各縣市區全部建成設施配套、功能齊全、評估達標的“三館一院”(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經濟強縣(市、區)和省級以上文化先進縣都要建設2-3個標志性文化設施。爭取3-5個省級文保單位跨入國保單位行列。努力建設文化大市文化強市,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快樂感。
“十二五”期間,我市將爭取80%的縣市區建成省級社會文化先進縣,所有鄉鎮綜合文化站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培育農村文化大院示范點3000個,農家書屋覆蓋全市所有社區,并全部達到標準。同時,到2015年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實現一個行政村一個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的目標,繼續發展圖書、報紙、期刊等紙介質傳統新聞出版事業。
責任編輯:江北
人才告急
萬江心馬健張靜
2011年,“用工荒”如期而至。
政府和企業選擇了最直接的解決辦法,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和加薪。有專家稱,今年不同行業將有平均8%的加薪幅度。一項調查表明,大部分受訪者對工資的增長持保守態度,超過五成的被訪者預期自己2011年的薪酬漲幅會超過5%,跑贏當前CPI。
然而,連年的“用工荒”已經不是簡單提高薪資水平所能解決,其背后的經濟布局、產業調整、用人制度、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開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逐漸顯現。
在中西部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增加,東南沿海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企業和人才都被推到了一個再次選擇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