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琛 (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000)
第一章 《白馬馱經》的創作意義
《白馬馱經》是劉德海先生“宗教篇”[1]其中一首,整篇“宗教篇”是他內心世界的一次升華、凈化,表露出他多年與峨眉山、五臺山、樂山大佛等多處佛家圣地的宗教情緣,他用琵琶語言吟頌了佛學哲理,著力在莊嚴的神韻,營造出一個“仙境俗界共賞”的琵琶藝術家園。 他創作的“宗教篇”,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音樂,而是劉德海先生以三個佛教故事為題,深入自己內心世界,闡釋自己內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他曾說過:“佛曲音樂不是生命,不是微妙,實際上類似于兒童音樂與催眠曲,是非常直白,非常直率的。”[2]整篇音樂的旋律平靜且細膩的流淌,莊嚴、肅穆、恬遠,不摻雜一絲雜念。
《白馬馱經》富有哲理性的琵琶樂曲是他創作的巔峰之作之一,無論在題材、內容和技巧方面,都標志著琵琶藝術的創新發展,為積極開拓樂曲創作新思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琵琶音樂創作中極少有融入宗教思想的,宗教題材的樂曲極少。他曾說:“以宗教情結,帶著盼求精神家園的沖動創造藝術經典,這一思路和設想給民樂界留著一大片處女地,等待我們去開發播種。”[3]而劉德海先生創作的“宗教篇”就為這片空白的土地上播種了第一粒種子,并且已經開花結果,收獲到了豐碩的果實,而《白馬馱經》就是這豐碩的果實之一。
在音樂的創作上大量運用了新的演奏技巧,如“三摭法”、“左撥右彈”等,還有很多還未命名的新技法,充分的表現出他的音樂造詣,豐富了琵琶音色,擴展了琵琶在演奏上的藝術魅力。
《白馬馱經》的創作已不是簡單的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借鑒,而是開始深入劉德海個人的內心世界,體現他豐富的藝術體驗和豐富的創作理念的內心世界。他重視人文精神的創作,可以說劉德海的藝術世界將對琵琶藝術的發展和傳承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將會是琵琶藝術發展的新里程碑。
第二章《白馬馱經》的佛教故事
相傳漢明帝夜間夢見一個金人,頂上有白光,在殿廷間飛行。第二天將此夢告訴朝臣,問他們是吉是兇。傅毅說,夢見的是佛。于是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和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天竺求經問法。當漢使者苦心求經,一路風餐露宿,當他們走到今天的阿富汗一帶時,正巧碰到了從天竺過來的兩個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他們帶著大量的佛經和佛像,蔡愔和秦景認為這正是他們要求的佛法。于是,在使者們的盛情邀請下,經過長時間的勸說,兩位高僧終于同意和他們一道到中土去傳播佛法。但是,由于佛經和佛像比較重,他們就找了健壯的白馬,馱著這些佛像和佛經一路向都城洛陽走去。歷時兩年后,公元67年,他們到達了繁華的洛陽城。東漢朝廷對此事非常重視,以極高的禮遇招待兩位高僧,并安排他們住在專管外交的官署鴻臚寺。漢明帝敕令馬上建造一座庭院專門安排兩位高僧來解讀經書,為了紀念將佛經馱到中原的白馬,再加上兩位高僧之前曾住在鴻臚“寺”,就把這座新建的庭院稱為白馬寺。后來也將僧人誦讀經書的地方稱為寺。白馬寺是中國古代所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至今還坐落在洛陽城中。中國的佛教和跪拜的儀規是從這時開始的。“白馬馱經”這個故事拉開了佛教傳入中國的序幕。
第三章 樂曲分析
“四大皆空本無經
無經可馱念啥經
無中求有有求無
無字經里亂彈琴”[4]
《白馬馱經》取材于五臺山的佛曲音樂,全曲是有尾聲的回旋曲式結構:A B A' C A。旋律悲涼、肅穆、平靜,帶有鮮明的山西地方音樂風格,為人們營造了四大皆空的虛無境界。全曲節奏規整、平穩、沒有明顯的復雜節奏。本曲使用了琵琶少見的定弦方式,調式調性采用了西洋大小調式調性體系,為E 大調,其中還使用了變化音。
第一段A(1—25小節),慢流水板,闡述主題,是以中速、柔和的長輪為主要彈奏指法,音樂旋律流暢舒展,表現平靜、肅穆的意境。旋律主要在中高音區陳述。這段音樂使用了許多的裝飾音,使樂曲聽起來更加的細膩。(見譜例1)從第2小節開始,以泛音做間補,使樂曲聽起來更加的飽滿,仿佛是在模仿白馬身上的銅鈴伴著腳步而發出的聲音。(見譜例1)
譜例1:

在第11小節、13小節給旋律音加入下方小二度音聲部以及以A音為持續音的持續聲部,這樣就形成一個三聲部的加厚的和聲織體層,并且曲目在此處有了力度及旋律上的變化,使音色音響效果更加豐富。(見譜例2)
譜例2:

20—25小節是一連串的泛音,模仿馬蹄的聲音,彈奏時要突出修飾泛音來模仿馬蹄的聲響效果,它是鏈接第一段與第二段的過渡連接句。(見譜例3)
譜例3:

第二段B(26—53小節),速度比第一段稍快,旋律悠揚輕快。主要以左手的擻、打演奏技法完成一弦的旋律音,輕快、明朗,同時右手輪里弦形成二聲部,加固了旋律的穩定,使旋律在輕快之余又不缺乏莊嚴感。(見譜例4)
譜例4:

50小節到53小節是第二段與第三段的一個鏈接部分,用大指勾四弦,雙輪一、二弦的演奏技法,表現旋律的起伏,為第三段做好鋪墊。(見譜例5)
譜例5:

第三段A'(54—85小節)是第一段主題材料的變化陳述,在主旋律音的基礎下做節奏拉長的變化。整個樂段用長輪的技法演奏,旋律依然悠長,但與第一段有所不同,第一段是用泛音做間補,而這段是用右手大指勾三弦、四弦、二弦做間補,力度和技法上的變化使整個第三段在聽覺上有了新的沖擊感,情緒上有了激蕩起伏。(見譜例6)
譜例6:

第四段C 是從86小節到137小節,為整首樂曲的第二個插部,音樂性格與主部及第一個插部不同,音樂更加明朗。第五段A(138—146小節)是主題再現。速度由每分鐘42拍漸變為每分鐘36拍,節奏的變化是為了讓旋律變得更加悠揚,特別是這一樂段的最后一句,節奏上的拉長,突出骨干音,使旋律更加寬廣、悠揚。(見譜例7)
譜例7:

最后一段是尾聲,整段尾聲用泛音詮釋馬蹄聲,力度由mp一直弱到pppp,表現馬蹄聲漸漸遠去的意境,整曲結束。
注釋:
[1]“宗教篇”.《白馬馱經》.《滴水觀音》.《喜慶羅漢》.
[2]詳見于音響產品《劉德海教學心血篇—傳統樂曲與現代樂曲》.
[3]劉德海《每日必彈琵琶練習曲》最新修訂版.上海出版社,2008年12月.第79頁.
[4]出自《劉德海琵琶作品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10 月,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