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看上去普通如我們的姐妹。而不知在哪一天,我們就聽說了她們的事跡,種種故事,如同傳奇。感嘆之余,讓人不禁想去探訪她們的人生軌跡,去了解:奇跡,是如何一點點在她們靈巧的雙手下被編織出來。
2011年“三#8226;八”婦女節到來之際,《莫愁》將為您介紹第六屆“江蘇省十大女杰”的先進事跡———
張雅琴病了,一經查出就已身患重病,當即在上海動手術化療。
消息傳到丹陽市新橋鎮金橋村,全村人心都揪緊了,很多人忍不住失聲痛哭。他們一撥接一撥,自發地前去看望,以致醫院要求“控制探望人數和次數,免得影響病人休息”。村民們只好自發地組織到村健身廣場,合唱《祝你平安》,祈愿張書記早日康復。
她為什么能得到這么多牽掛?讓這么多人心痛落淚?這一切,要從張雅琴回木橋村說起———
打通被金三角遺忘的木橋村
丹陽市東北角因工業發達、經濟富裕被譽為“金三角”。與之格格不入的,是木橋村一直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上訪村,經歷多任支書都沒能擺脫貧困,到2000年,集體負債20多萬元,再沒人愿意來接這個爛攤子。這時,鎮黨委領導找到了張雅琴。
1973年高中畢業后,張雅琴回老家新橋鄉紅樓大隊任副大隊長,就以敢拼敢干的作風聞名。此后,她歷任鄉農科站副站長、自來水廠會計、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共事的人都評價她:能吃苦,有頭腦。鎮黨委也正是看重她這一點,希望她回村當這個窮家。
當時,張雅琴的丈夫陸榮華正臨時主持木橋村工作,是村黨支部副書記。對家底,他太了解了,“村里基礎這么差,群眾期望又那么高,一個個男子漢懷著雄心而來,卻垂頭喪氣而走。你能頂得下來?別回來受罪了。”“窮家也要有當家人,我不能辜負了大家啊。”
2000年7月1日,張雅琴上任了。她一家家跑,摸情況,召開座談會。果然,她的經濟頭腦不同一般———
木橋村和集鎮相隔一條南河,河上僅一座橋,又破又窄,年久失修,通往集鎮的路也泥濘不堪。張雅琴第一步就是造橋、修路,拉通主干道,讓木橋村接受新橋鎮產業優勢的輻射,吸引人們來投資興業。
集體賬上除了欠款,沒有一分錢!張雅琴就帶著村干部將南河沿線工廠跑了個遍,尋求贊助。她還帶頭捐款,在村民會議上,她推心置腹地說:“村里困難,只有靠大家。請大家放心,這樣的事在我們木橋,不會有第二、第三次!”
這年冬天,張雅琴竟籌集到60萬元,開始了修橋、鋪路建設。為節省開支,她帶著村干部到港口去挑廢棄的殘破磚,跟窯廠老板磨破嘴皮砍價。當造橋工程師趕到現場,正遇雨天,為了趕進度,張雅琴卷起褲腿,跳進冰冷的河里挑土方。見狀,其他村干部紛紛回家取來扁擔、簍筐,家屬們也趕來幫忙,全身濕透,身上發抖,卻沒一個人退縮。
幾百立方的土方在齊心協力的號子聲中消失了,不久,一座新橋展現在村民面前。2001年,1.5公里長的新興路,將木橋村與新橋鎮連為一體。
接著,張雅琴在南河南岸,建了一座座門面房,命名為百樂樓、千禧樓、萬安樓。可當時村民一片疑惑,沒人敢買房,張雅琴便讓丈夫第一個買房,辦廣告公司,給大家做樣子,商氣就這樣被帶旺了。
我是為集體掙收入的勞動者
2002年,張雅琴決定成立村綠化園藝工程隊,所有村干部都做隊員。她說:“干部干部,要先干一步!村干部不僅是老百姓的服務者,也是為集體掙收入的經營者。”她四處推銷,沒日沒夜找活干。不顧刮風下雨烈日炎炎,這支不拿報酬的綠化隊一上工地,就像普通民工那樣頭頂草帽,肩搭毛巾,揮汗如雨,辛苦勞動。
最難忘的是2004年炎夏,工程隊經過競標,接下天工集團綠化項目。此時,張雅琴肩周炎發作,連穿衣服都困難,她加大藥量想趕緊好起來,結果造成腿部不聽使喚。她堅持來到工地,用一只手干活,趕來送飯的丈夫又心疼又生氣,“你一心工作、家里的事顧不上我不怪你,可你瞎折騰,不是拿命開玩笑嘛。”而當按期完成工程,領回79萬元時,張雅琴和自嘲曬成“煤炭部部長”的村干部們流下了熱淚。
發展工業是壯大經濟的一個重要途徑。張雅琴啟動了村級工業園建設,盤活450余畝存量土地,建標準廠房三百多間。她先后八次登門,打動了在外創業的本村人崔洪昌第一個回村辦企業,一個廠就解決四百多人就業。隨后,眾多企業紛紛落戶,僅此一項,村年租金收入就達180多萬元。
短短四年,木橋村一改蓬頭垢面的舊貌,讓人驚嘆。就在這時,鎮黨委在二輪村組合并中,決定將木橋村與另兩個經濟薄弱村———閘橋村、八字橋村合并。
張雅琴又一次臨危受命,一個更大的藍圖在她腦中描繪。
貧困村成了現代經濟新地標
2005年10月,張雅琴邀來同濟大學、南京和丹陽市的規劃設計專家,制定了一個布局規劃,將金橋村劃分為工業集中區、農民集中居住區、河岸風景區、人工湖區、高效生態農業區等。經過多年發展,現在村里年銷售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有20多家。
而兩年后,看到上游路與南環路交匯處交通便捷,但因高壓線橫貫、利用價值不高,張雅琴又果斷地投入1500萬元,因地制宜建起了金橋物流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168間商鋪全部出租,年創收150多萬元。
拆除老的自然村,讓村民集中居住,既能提升生活質量,又可騰出更多發展空間。5年來,張雅琴整治出新的十個自然村,拆遷十五個自然村,建設了兩個集中居住區。
目前,通過市場化運作,投資4500余萬元、已完成一期工程的“金橋大廈”成為新橋鎮標志性工程。這一串串數字,只有親歷其中的人才能體味,那蘊含著沉甸甸的份量。
新農村不僅有漂亮的樓房,更有高素質的村民、高品位的生態環境。張雅琴建設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利用網絡開展科技素質培訓;建起了農民公園、農民廣場、老九曲河景觀河、“青松園”……
現在,金橋村已成為鎮江市新農村建設示范點。2008年,村集體收入540萬元,人均純收入15400元,綜合實力躋身新橋鎮八個行政村前列。
張雅琴的心血也得到社會肯定,她先后獲得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省十佳農村新女性、省“三八”紅旗手、鎮江市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范等榮譽。
癡心人把事業做到入迷
金橋村一天天變富、變美了,張雅琴卻嚴重透支了體力精力。丈夫說:“雅琴入迷了,癡掉了,50多歲的人越做越有勁。”
其實,除了辛苦勞累,很多時候,她還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委屈。
建村民集中區,拆遷是頭號難題,她帶著村干部沒日沒夜一家家解釋政策。個別村民漫天要價,不達目的就寫匿名信、上訪,甚至對她人身攻擊。對無理取鬧者,她耐心開導;對真有困難者,她盡力幫助。她還開導村干部:“肚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群眾現在不理解,將來會理解的。”
2009年下半年,她就時常感到身體不舒服,家人同事勸她到醫院檢查,她總說“忙過這段再說”。直到2010年5月,丈夫硬把她帶去檢查,結果查出病得不輕。而就在前一天,她還帶著村干部學習考察宜興竹海生態環境建設,準備回來建設生態農業區。
村民們一批一批來看望她,過去不理解她的村民也來看望,拉著她的手,流下熱淚。一個拆遷戶塞給她一張紅紙條,上面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張雅琴”。張雅琴說:“我在這個位置上做了一點事是應該的,能得到老百姓這樣的擁護,我滿足了!真滿足了!”
躺在病床上的張雅琴,一刻也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每次有人去看她,她總要詢問村里的情況。有時,忽然想起一件事,就拿起手機和村干部聯系。丈夫實在看不過去,就將手機收起來。沒了手機,她就把想到的事偷偷寫在紙上,有人來時就帶回去。
從上海回丹陽治療時,她先叫丈夫開車帶她到村里村外四處轉轉。看到其他村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她坐立不安,責怪病來得不是時候,“只要兩年,再給我兩年,金橋村就更好看了。”
然而,她再也不能看到金橋村更加美好的未來了。2010年9月25日,臨終前兩天,張雅琴還在跟丈夫念叨:“國慶節回趟金橋,找幾個有過矛盾的困難戶,從家里拿點錢,幫他們找個致富項目。”沒想到,這竟成了她的遺愿。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