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娥
(息縣綜合高中,河南 息縣 464300)
隨著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數學發展對課程的要求以及教育發展對教育本質和學習本質的深刻揭示,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中期,我國啟動了新一輪的中學課程改革,對課程的理念、目標、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思考、比較和分析,于2001年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又于2003年頒布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試驗)》。新標準無論在課程理念上還是課程框架與課程內容上都是以往所不能比的。可以說,這是一次力度較大的改革,它較為清晰地回答了我國的數學課程要改革什么、提倡什么和需要做什么等問題;突出了人的發展,突出了數學教育的育人本質;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結合的基本理念,把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數學教育的本質。而中等職業教育也先后與2000年和2009年進行了課程改革。那么,中職數學課程與高中數學課程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它們各自的側重點又是什么呢?本文將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等幾個方面來論述中職數學和高中數學的異同。
中等職業教育的數學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并掌握職業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計算技能、計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數據處理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踐意識、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
高中數學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
從培養目標的表述上看,中職數學的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地堅持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并根據培養目標,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能力、學習習慣以及實踐與創新意識等三個方面,確定數學課程的課程目標。高中數學課程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職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部分構成,而高中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如表1所示)。其中,必修課程包括5個模塊,選修課程分成4個系列,各個系列由模塊或專題構成。可見高中數學課程內容更加豐富,中職數學課程內容就相對簡單。這是由于中職教育的辦學方針的重點發生了變化。中職教育的教學更加注重專業學習以及職業崗位對數學知識和能力的要求,更加關注數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中職教育的教學要與社會實踐和生產勞動相結合。這就要求中職數學的課時數要相對減少。課程內容的不同,就決定了中職數學與高中數學的能力培養要求也不一樣。中職數學的能力培養分為三項技能與四項能力,分別是計算技能、計算工具使用技能、數據處理技能;觀察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高中數學主要培養空間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論證、運算求解、數據處理以及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可見高中數學的能力培養要求更高。

表1 中職數學與高中數學課程內容結構對比
(1)教學安排的比較。在教學時數得到保障的基礎上,中職數學課程和高中數學課程都可以適當靈活地進行教學安排。一般來說,中職數學課程的安排有兩套方案,可供參考。方案一:基礎模塊在第一學年的兩個學期內完成,職業模塊在第二學年的第一學期內完成,拓展模塊的學習由各學校自行安排,不做統一要求。方案二:基礎模塊和職業模塊全部在第一學年的兩個學期內完成。需要數學知識較多的專業可以適當增加學時。拓展模塊的教學由各學校自行安排,不做統一要求。高中數學課程也可以適當靈活地進行教學安排。例如可以按照數學1到數學5的順序上,也可以先上數學1和數學5再上數學2、數學3、數學4。因為必修部分都是由模塊組成的,這也體現了靈活性。但數學1必須先上,而且每個模塊的學時數不能變。由此可見,雖然中職數學課程內容相當較少,但中職數學課程的教學安排更靈活,這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點。
(2)教學方法的比較。教學方法的選擇要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出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學習信心的堅持與增強,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包括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高中數學課程不僅要求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還要求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這樣就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高中數學課程在教育理念、學科內容、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挑戰。教師應根據高中數學課程的理念和目標,學生的認知特征和數學的特點,積極探索適合高中學生數學學習的教學方式。而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要學習職業教育理論,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了解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熟悉數學在相關專業課程中的應用,提升教學能力。
評價對數學的教與學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其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教學結果的完成情況,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時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反饋信息,更有效地改進和完善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評價要注重診斷和指導,突出導向、激勵的功能。無論是中職數學還是高中數學,都強調落實多元化的評價策略。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手段和形式都具有多樣性。
高中數學學習的評價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進行評價。學生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條件以及不同的興趣、志向,在高中階段選擇不同的數學課程組合進行學習。學校和老師應當根據學生的不同選擇進行評價。學生選擇了自己的課程組合以后,學校和教師應為學生建立相應的學習檔案,當學生完成課程模塊或專題的學習時,將反映學生水平的學習成果記入檔案。當學生調整自己的課程組合時,學校和教師應及時地幫助學生做好已完成課程的評價,以及系列轉換工作。學校和教師的這些評價,將成為學生進入社會求職或高等院校招生時評價學生的依據。
通過與高中數學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4個方面的全面對比,可以發現中職數學的教育要求以社會需求為本,突出“實用、夠用、生動”的原則,重點進行專門知識和技能技巧的教育。與普通高中相比較,“職業針對性”應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但不可忽視“發展性”,即中等職業教育要為受教育者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中職數學課程與高中數學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有許多相同的部分,但又有其各自的要求和特點。通過對比中職數學的教學大綱與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職數學課程與高中數學課程的不同,更好地把握課程的內容和理念,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1]牟正道.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6,(5).
[2]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