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海生 劉 菊

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不僅對農機化發展提出了具體“目標、任務、措施、政策”,同時還明確了農機監理事業發展的著力點和方向。因此,農機監理要抓住機遇,特別是要按《意見》規劃和實施好農機監理人員素質提升工程,以確?!兑庖姟诽岢龅霓r機化發展目標實現。
農機監理是國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使專門職能的國家行政機構,它通過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安全保障性服務來體現自身價值。農機監理工作的性質具有四方面特點,這些特殊性決定了農機監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對其工作人員的更高要求。
(1)公共行政管理性質。這就決定了其人員管理工作要參照《公務員法》來執行,對從業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法制性。農機監理各項職能的履行,各項職責目標的實現,要通過法規即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現。
(3)專業技術性。農機監理不同于其它公共行政管理活動之處,在于其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要求,通過農機技術和安全技術監督來實現目標,非專業人員往往難以勝任。
(4)農村工作屬性。農機監理的對象是農業機械及其使用使用者,而農村社會又是一個特定的不同于一般社會的群體,基于“三農”問題的特殊性,決定了對農村社會群體的管理要執行有別于其它社會群體的政策。
農機監理要肩負《意見》賦予的光榮史命,其工作人員應具備五種素質和能力,以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保障農機化健康、協調、科學發展。
(1)較強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文憑并不能代表文化水平,但文憑是文化素質的基礎,這種文化素質基礎還要靠進入工作角色后的二次開發。有了一定的文憑基礎,開發相對而言要容易一些,也就是有較高的可塑性,能盡快地進入角色。所以,農機監理從業者應具備相應的文化基礎,從實踐來看,應以農機化專業的大專生作為起點。進入工作崗位后,應對其進行農機安全文化、農村社會學、農機安全心理學培養,使其對“三農”問題有較高的認知和認同。同時要進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農機監理是行政執法工作,從業者對農機專門法規不但要耳熟能詳,而且要掌握其要詣、融會貫通,用較好的語言表達方式傳遞給受眾,并使他們樂于接受。當然,語言表達技巧與能力還須實踐來培養。
(2)較強的法律素養和行政執法能力。俗話說,打鐵先要本身硬。作為農機監理人員,首先應該具備的是法律素養。這種素質包括法律意識、法律修養和法律基礎。要掌握公共法律和專門法律知識,尤其是要把行政法學做為研修重點。對專門法律和相關法規能熟練運用。具備法律素質并不等于就具備了行政執法能力,后者主要體現在執行力上。首先是要掌握技巧、方法、表達;其次是程序,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要按部就班,不能亂做,否則自身違法;第三是實踐,實踐可以提高執行力,慣例和經驗是必須要學的“必修課”。當然,這種慣例和經驗是要符合現行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在實踐中學習,在鍛煉中提高,是新時期對農機監理人員的能力要求。
(3)較強的道德素質和合作共事能力。社會美德、職業道德、文化公德共同組成了一個社會一個群體的核心價值觀念。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就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道德建設的核心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和高度概括。有句哲理名言說得好,“孟方水方,盤圓水圓”。作為農機監理人員,基本的道德素質和協同合作是起碼的要求,個體的執行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個體的執行力不能排斥集體協同合作共事的要求。要知道,監理工作的具體行為是代表一個機構,是在履行機構的職能。因此,要通過合作產生合力和效率,而決不能有個人英雄主義。
(4)較好的技能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農機監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其從業者有較好的技能素質,只會動口(說)而不能動手(做)的農機監理人員決不是稱職的人員,這是對農機監理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在此基礎上,農機監理人員應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能力。要具備相應的調查研究能力,用以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應有創新能力,這樣在面對新情況時,才不會束手無策,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取得好的業績。
(5)一定的綜合素質和組織協調能力。綜合素質是要求農機監理人員須一專多能,從實用出發,為完成工作任務來自我塑造、自我修養。能講解法律法規和農機知識、能調解事故糾紛、能撰寫事故處理文書、能操作和修理農機具,這些都是綜合素質的體現。農機監理又是一門組織協調的藝術,需要整合各方面的積極力量為實現即定目標服務,同時要注意化解不利因素,化消極為積極、化被動為主動。這就是組織和協調能力。具備了這些能力,我們才能主動應對,處變不驚,穩定各方面的情緒,使之向有利于工作的方向發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農機監理要把優質服務作為工作的立足點和目標,善于體察民情、積極了解民意,贏得群眾的信任、支持和理解配合,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
目前感受較深的是農機監理人員待遇普遍較低,其主要原因是學歷低、職稱低,造成工資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就是實施素質提高工程,提高素質、提高能力,從而提高待遇。
(1)規劃實施在職人員學歷提升工程。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科技貢獻率為85%,而我國僅有50%。這些國家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學歷高,待遇也高。以美國為例,其州級推廣人員博士占53.7%,碩士占37.3%,學士占9%;縣級推廣人員博士占1.3%,碩士占43.3%,學士占55.4%;英、法、德等國推廣人員必須具有學士以上學位。而我國這一領域從業者學歷普遍較低。據對某縣調查,21名農機監理人員中,農機化大專1人、中專(或后取得大專學歷)5人、無學歷者占81%以上。職稱結構中,副高1人(縣級只設到副高)、中級2人、初級3人,無職稱者占71.1%。這樣低的學歷層次和職稱結構待遇當然高不了,也難以適應農機監理工作的要求。因此建議:一是實施學歷提高工程。今后進人要做到逢進必考,必須是學農機化或相近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對年齡在40歲以下的現有在職人員,鼓勵其通過在職帶薪進修、自學考試、函授等方式達到大專以上學歷。二是對從業者實行資格證書制度,要求其學歷和技能“雙達標”,限期不能達標者調配其它工作。三是國家出臺相應政策,鼓勵高學歷農機化人才到基層從事農機監理工作,建議取消對縣級只設副高的做法。
(2)推動農機監理“參公”管理。從性質上看,農機監理是執行公共行政管理的專門機構,根據《公務員法》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之規定,其人員理應“參公”管理。但目前的情況是,農機監理大都被按事業單位對待,經費來源有相當部分是靠收費,是“吃雜糧”的行政執法隊伍。這種體制從理論和實踐看,都是行不通的。一是執法靠收費會扭曲執法行為,會造成唯利是圖的選擇性執法,破壞了執法的統一性和權威性;二是靠收費養人的路子也行不通,國家實行了農機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農機相關的收費正在降低或取消,全方位的免費管理服務已在寧夏及甘肅部分地方實施;三是農機管理性收費與中央7個“一號文件”、《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及《意見》相悖離;四是與《行政許可法》立法精神相矛盾;五是經費來源不穩定,監理人員的相關權益難以保障,會使機構不穩、人員流失,農機監理就難以保障。因此“參公”是必由之路。據統計,目前省、地市農機監理機構“參公”管理已近90%,而縣(市、區)“參公”管理還不到15%,應爭取縣級農機監理“參公”管理有新突破。實踐證明,“參公”與實行職稱制并不矛盾,全額事業單位的農機監理機構實行職稱制,“參公”的農機監理機構實行非領導職務(待遇)制。
(3)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交流活動。農機主管部門應根據《意見》要求,分期分批對在職農機監理人員進行培訓。建議:一是對培訓實行分級負責制,省級農機監理人員的培訓由國家相應部門承擔;市、縣級監理人員的培訓由省級主管部門承擔;縣級及重點鄉鎮人員培訓由市(或縣)承擔。二是在培訓內容上要實現創新,以適應農機監理業務發展之需。三是以省和區域性農機學會以及專業刊物為平臺,定期組織學術交流與研討,鼓勵有學術見解的論文發表,以開闊視野、增長才干,提高其綜合素質,為晉升職稱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