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云 劉楊
脂肪肝是脂肪異常大量地在肝內蓄積,脂肪肝的形成與脂肪攝入過多、合成脂蛋白所需的磷脂和蛋白質缺乏、外來毒物和藥物、先天性遺傳、代謝性因素有關[1],是慢性肝臟疾病。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在1988至1997年對658例肝病患者行肝穿刺中發現脂肪肝55例(8.4%)[2]。目前脂肪肝尚無特效藥物,而且藥物治療應用不當還會損傷肝臟而加重病情。筆者采用HD肝病治療儀治療脂肪肝30例,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門診及住院患者60例,均符合2003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定的脂肪肝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39±12)歲;病程10個月~3.6年;有肝炎病史者1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9~65歲,平均年齡(39±13)歲;病程8個月~4年;有肝炎病史者9例。2組患者在性別比、年齡、病情、血脂、肝功能等生化指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肥胖或肝炎后體重明顯增加,有脅痛、腹脹、納差、乏力、嘔惡等癥狀,肝臟輕、中度增大;(2)根據實驗室檢查,血脂明顯增高,肝功能輕、中度異常;(3)B超提示脂肪肝(輕,中,重度)。排除標準:(1)年齡在18歲以下及65歲以上;(2)合并中度以上慢性肝炎、重癥肝炎、肝硬化和肝癌;(3)合并有心血管、肺、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和孕婦。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HD肝病治療儀治療:先采用電場法(Ⅱ頻),輸出功率(20% ~80%)交替取穴期門,日月、章門、肝膽脾俞、中脘、天樞、關元,每次取4個穴位,治療30~40 min,然后采用循經絡法治療10 min:背部循足太陽膀胱經(脊柱旁開1.5寸,3寸),足少陽膽經(肩井~京門),再腹部自劍突下→左右章門→神闕→中脘→劍突下循行,最后點按足三里穴2~3 min(Ⅲ頻),1次/d,30 d 1個療程。對照組給予凱西來(硫普羅寧)片,2片/次,3次/d,2組療程均為3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治療前及治療期間觀察患者癥狀及臨床體征變化:如脅痛、腹脹、食欲、乏力、嘔惡、肝臟大小等。(2)實驗室指標:治療前后分別取清晨空腹血測血脂:血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肝功能檢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3)影像學指標:治療前及治療后查肝臟B超。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4]。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肝腫大回縮至正常,肝功能及血脂恢復正常,肝臟B超復查脂肪肝特征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肝腫大回縮,右前斜徑縮短1 cm以上,肝功能復常,血脂明顯下降(TG下降≥30%),肝臟B超復查分級減少1個級別如重度轉為中度)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肝腫大有所回縮,但右前斜徑縮短不足1 cm,肝功能基本正常,TG異常有所改善,但低于顯效標準,肝臟B超脂肪肝表現無明顯變化。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者。
1.6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n=30,例(%)
2.2 2組治療前后ALT、AST和TG、TC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血清ALT、AST和TG、TC與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清酶及血脂變化比較n=30,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清酶及血脂變化比較n=30,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組別 ALT(U/L) AST(U/L) TG(mmol/L) TC(mmol/L)治療組治療前 101±29 83±26 3.0±0.8 7.0±1.2治療后 20±9*# 22±10*# 1.3±0.3*# 5.1±0.4*#對照組治療前 102±30 83±26 2.9±0.8 7.0±0.9治療后 33±13* 34±10* 2.4±0.4* 6.5±0.5*
2.3 治療前后肝臟B超結果變化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中、重度脂肪肝減少,正常肝臟者增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僅重度脂肪肝減少,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正常肝臟增加率及中、重度脂肪肝減少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脂肪肝是多種因素造成肝臟脂肪代謝障礙,使酯類在肝內蓄積超過肝重的5%或在組織學上肝脂肪化達40%[5,6]。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脂肪肝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目前發病有低齡化趨勢,脂肪肝已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位肝病,而且5%~15%的患者有發展為肝硬化的潛在危險[7]。由于大多數降脂藥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肝損傷作用,且停藥可反彈,并且不能有效改善肝內脂質沉積,臨床上是否用降脂藥物來治療脂肪肝,尚有爭議[8]。HD肝病治療儀在脂肪肝治療上有一定優勢。祖國醫學認為脂肪肝病因為過食肥甘厚膩,過度肥胖,或酗酒無度,或感受濕熱疫毒,或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以及食積氣滯、疫氣等都可以引起發病,其病在肝,與肝膽脾胃腎密切相關,其病理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熱內蘊,痰濁郁結瘀血阻滯而成,痰濕瘀阻互結,痹阻于肝脈而形成脂肪肝[9,10]。肝病治療儀運用中醫經絡及辨證施治原理,以經絡腧穴為依據,局部作用于腧穴,通過特殊脈沖信號刺激人體相應穴位,可疏通經絡氣血,改善肝內血液循環,又與人體內生物電流相互作用,起到運化氣血,疏肝利膽等作用。從而改善肝細胞代謝,恢復肝細胞功能,可使ALT、TC、TG等恢復正常。從本組資料觀察到HD肝病治療儀治療脂肪肝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轉氨酶、降低血脂,是治療脂肪肝的有效方法,無創傷無痛苦,值得推廣。

表3 治療前后肝臟B超結果變化比較n=30,例(%)
1 李德愛主編.實用消化內科藥物治療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31-432.
2 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866-1867.
3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斷標準.中華肝病學雜志,2003,11:71-73.
4 鄭筱萸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第1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85.
5 張鳳梅.脂肪肝患者血流動力學檢測分析.河北醫藥,2009,31:1838.
6 練小君.健康體檢人群脂肪肝檢出情況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09,16:141.
7 葉維法主編.臨床肝膽病學.第1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927.
8 Ramesh S,Sanyal AJ.Evaluation and mag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 Hepatol,2005,42:2-12.
9 王沖.大黃庶蟲膠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臨床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09,16:926.
10 楊智海,黃學軍.小枈胡湯加減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國基層醫藥,2009,1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