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營會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變性和軟骨丟失及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骨質再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炎疾病[1],臨床癥狀以關節腫痛、僵硬及活動受限為主,是常見的骨性關節炎。其發病多與損傷、營養狀況、氣候因素以及職業因素有關,由于其病情易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我科對12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小針刀治療,再配合有效的護理,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實施小針刀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128例,其中男52例,女76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4±3.1)歲;其中右膝38例,左膝30例,雙膝60例;病程8~18個月,平均6.8個月。所有患者均根據《實用骨科學》[2]診斷標準,排除急慢性、化膿性關節炎,關節滑膜結核及各種出血性疾病,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1.2 治療方法 備無菌針刀包1個,無菌敷貼1張,10 ml注射器1個及藥品。治療室內備有氧氣、搶救車。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30°左右,膝關節下方墊1個30 cm×20 cm×20 cm的棉墊,暴露膝關節,找明顯壓痛點2~4個,用龍膽紫標記后用碘伏以進針部位為中心消毒,范圍為直徑5 cm以上。然后每痛點處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1.5 ml局部麻醉。用小針刀刀口線平行肌纖維方向刺入病灶部位或達骨面,先縱行剝離3~4刀,后橫行剝離3~4刀,感到針刀下松動后即出針刀,壓迫針眼片刻。痛點靠近髕骨邊緣者,針刀先不拔出,順進針刀方向斜刺達髕骨外緣骨面,轉動刀口線與外緣呈垂直方向,左右橫剝2~3刀,有松動感即順原針刀方向拔出,遇病灶處有結節可給予切開。每人每部位1針刀,即針刀拔出后不能重復使用,及時更換,避免交叉感染。松解完畢,用10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維生素B11 ml,維生素 B120.25 mg,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2 ml,透明質酸酶1500 U,膝關節灌注。有關節積液者,先抽凈積液后再進行關節腔內灌注。關節腔灌注后,保持膝關節周圍干燥,針刀處貼敷料,3 d內勿沾水,避免污染小針刀針口。
1.3 評價標準 采用《膝關節功能評定表》[3]治療前后分別對患者的行走能力,膝關節活動度以及關節腫脹方面測評。最后對治療后的膝關節功能情況分別進行綜合評定。治療后綜合評定90~100分為治愈,75~80分為好轉,75分以下為無效。
1.4 護理方法
1.4.1 術前護理:做好術前評估及宣教。術前評估患者狀態,行血常規及出凝血時間測定、X線片、CT等檢查,對發熱及患有嚴重內臟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凝血功能障礙,女性月經期,施術部位有感染、壞死者,應暫緩手術,防止發生意外。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向患者實事求是、簡明扼要的介紹該手術的特點、原理,解釋針感與效果的關系,使患者消除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為患者擺好體位,使穿刺部位充分暴露。同時,交待術后的注意事項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1.4.2 術中護理:為患者擺好體位,操作過程中注意保暖,囑患者操作過程中不能隨意活動下肢,如有不適及時與醫護人員溝通,術中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患者反應,及時詢問患者行針刀剝離時的針感,注意監測呼吸、心率、脈搏、血壓。若患者出現頭暈、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惡心、胸悶、脈細速、肢冷等癥狀則為暈針表現,應及時報告醫生停止手術,立即讓患者取平臥位,必要時吸氧,指壓人中穴及內外關穴,口服糖鹽水或熱茶水,一般5~10 min可恢復正常,必要時可酌情靜脈滴注50%葡萄糖及升壓藥等對癥處理。松解完畢,針口處貼無菌敷料。
1.4.3 術后護理指導:觀察手術部位,因手術不當刺破血管,就會出現血腫。血腫較小者可先冷敷,48 h后再熱敷;血腫較大者,可穿刺抽取血液,并給與抗炎治療。告知患者術后3 d內適當運動,若出現疼痛加重屬正常現象,不必緊張。處理方法:①口服止痛藥物;②小針刀部位給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24 h內不加熱),活血化瘀,減輕疼痛,防止粘連,1次/d,每次30 min。術后肌力訓練:術后早期適度運動是必需的、有益的。常用鍛煉方法[4,5]包括:①床上訓練,訓練方法:患者取臥位、坐位或靠坐在床頭,于肢體不負重的情況下被動或主動活動,做膝關節屈伸動作的練習。每天宜多次進行。在病變關節的活動范圍內作肌肉的主動靜力性收縮運動。要求: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條件下,訓練宜盡早開始,練習時不應引起劇烈的疼痛,練習后疼痛不應持續2 h;訓練必須在關節允許活動范圍內進行;臥床與下地、臥位練習與坐位練習宜交替進行;每天至少下床4~6次,30~60 min/次,從小運動量開始逐漸加大,不可過量,以練習后次日不感到疲勞為宜。②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訓練方法:在關節可活動范圍內,被動或主動作各關節持續性全范圍運動,動作要輕柔、舒緩。
1.5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8例中,優88例,良20例,差20例。優良率84.5%。治療時間28~46 d,平均35 d;隨訪12~30個月,未見關節疼痛加重或出現任何不適。治療前后行走能力、上下樓能力、腫脹、屈曲及攣縮程度、綜合評測結果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的目的在于減輕關節疼痛、促進其功能恢復。其中增強肌力、提高關節穩定性則是康復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鍵之一。以往多采用物理療法、藥物封閉、按摩和針灸等治療,僅可獲得一定療效。目前對本病的治療仍以早期口服非甾體消炎藥及后期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為主。非甾體藥物僅能短期緩解癥狀,而不能阻止疾病的發展,且長期服用有多種不良反應;而人工關節置換術由于假體使用時限、適用年齡、手術創傷、醫療費用等問題,難以適應大部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我科采用小針刀治療、肌力訓練和膝關節藥物灌注等綜合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不僅可以緩解疼痛,而且能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而且費用較低。小針刀目前已列入微型外科范疇,集針刺與手術之優點,痛苦小,創傷小,主治軟組織損傷及無菌性炎癥,并有松解粘連及改善微循環之功效,促進軟組織炎癥的吸收;運用小針刀的針刺作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并通過通透剝離、疏松剝離等,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膝關節藥物灌注可消炎、止痛、促進關節腔內炎性滲出液的吸收等。我科護士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肌力訓練,可提高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增加膝關節穩定性,增加股四頭肌的力量及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從而增強膝關節的代償能力,保持膝關節的穩定性,預防肌肉萎縮,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大多年齡偏大、體質相對較弱、骨質疏松比較明顯,因此,在進行肌力訓練治療時,運動強度和關節幅度一定要掌握適度,手法輕柔、循序漸進,不能用力過猛;對膝關節腫脹者,可待腫脹減輕后再行肌力訓練治療。許多患者常因疼痛而終止訓練和治療,應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堅持配合治療。平時,應避免過度使用患膝,減少上下坡或上下樓行走,最好用護膝保護膝關節,肥胖病人要控制體重。通過對以上患者的護理,研究結果顯示:加強心理護理,完善術前準備,術中及時與患者溝通,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術后加強指導,加強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加之及時的康復指導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順利康復的重要保證。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評測和綜合評測結果比較分,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評測和綜合評測結果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觀察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行走能力 22±6 27±6*上下樓能力 16±5 20±5*腫脹 8.6 ±2.3 10.1 ±1.8*屈曲及攣縮程度 26±6 29±6*綜合 73±19 86±19*
1 葛寶豐,胥少汀,徐印坎主編.實用骨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337.
2 陸裕樸,胥少汀,高寶豐,等主編.實用骨科學.第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438.
3 蔣協遠,王大偉主編.骨科臨床療效評定標準.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03-204.
4 彭谷蘭,徐繼紅,張慧楨,等.透明質酸鈉治療膝關節性關節炎的護理.現代臨床護理,2005,4:23-24.
5 黃飛龍,王蕙芳.綜合療法治療膝髕下脂肪墊炎的臨床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