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 熊旭東 王倩 嚴慧萍
膿毒癥(sepsis)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應,其后期易并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目前已成為危重病學研究的熱點。20年來,膿毒癥發病率呈持續上升狀態,是導致老年患者高致殘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原因[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感染ICU科兩年多收集的122例老年膿毒癥患者的臨床特征及生化指標情況,進一步探討影響老年膿毒癥患者預后的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感染科及綜合ICU科治療的老年膿毒癥患者122例。其中男72例,女50例;年齡60~94歲,平均年齡(78±9)歲。死亡51例(死亡組),平均年齡(80±9)歲,存活71例(存活組),平均年齡(74±8)歲。其中重癥肺炎104例,泌尿道感染8例,血流感染6例,腹腔感染4例。所有列入觀察的患者均按膿毒癥治療規范進行積極治療,包括液體復蘇、合理抗生素應用、血管活性藥物應用、氧療(包括呼吸機使用)及血液濾過等。診斷標準參照SCCM/ESICM/ACCP/ATS/SIS的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符合膿毒癥診斷標準。
1.2 觀察指標 (1)一般情況:年齡、性別、基礎疾病情況、感染部位,是否合并休克及多臟器功能障礙,以此次出院狀態為最終結局(死亡或者存活)。(2)生化指標:入院24 h內檢測的指標值。指標包括血常規,血乳酸,血清白蛋白,C-反應蛋白(CRP)。
1.3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多因素相關分析,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模型,連續變量之間檢驗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2組患者性別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者年齡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基礎疾病的構成比比較,死亡組患者多于3種疾病的比例較存活組高,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死亡組患者并發MODS和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0.01)。死亡組合并血小板(PLT)減少(PLT<80×109/L)的患者明顯高于存活組(χ2=41.53,P<0.01)。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例
2.2 2組檢驗指標比較 死亡組患者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計數(NE)較存活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死亡組患者PLT較存活組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患者血清白蛋白低于存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死亡組CRP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乳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3。
表2 2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表2 2組血常規指標比較
注:與存活組比較,#P<0.01
組別 WBC(×109/L) NE(%) PLT(×109/L)存活組(n=71) 12±5 77±12198±78死亡組(n=51) 16±8* 86±10*136±104
表3 2組血乳酸、白蛋白、CRP比較

表3 2組血乳酸、白蛋白、CRP比較
注:與存活組比較,*P<0.01,#P<0.05
組別 白蛋白(g/L) CRP(mg/L) 血乳酸(mmol/L)存活組(n=71) 29±4 44±753.3±2.2死亡組(n=51) 24±3* 73±63#4.2±2.3
2.3 以預后為因變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患者預后為因變量,以年齡、WBC、NE、PLT、白蛋白、CRP 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方法,患者年齡、血清白蛋白和PLT進入方程,與患者預后有相關性。擬合回歸方程為Y=-19.507-0.114×1+0.01×2+0.614×3。患者血清白蛋白對預后影響最大(P<0.01),其次 PLT 和年齡(P<0.01,P<0.05),機體 WBC 對預后有一定的影響(P >0.05)。見表4。

表4 以預后為因變量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1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各器官、組織、細胞等代謝下降,機體免疫功能低下,且多合并基礎疾病,容易并發各種感染而發生膿毒癥[3]。老年人一旦發生膿毒癥更易出現重癥膿毒癥,或合并多臟器功能障礙或合并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況,病死率極高。有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占膿毒癥病例的64.9%,病死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并指出年齡是病死率的獨立預測因素[4]。還有研究顯示,重癥膿毒癥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6.2歲,病死率與老年相關[5]。慢性基礎疾病的存在,是膿毒癥進一步發展、惡化的重要因素,多種慢性疾病的存在更易出現急性臟器功能不全。有研究表明隨著基礎疾病的增多膿毒癥患者合并MODS有增加的趨勢[6]。本資料顯示,老年膿毒癥患者多有慢性基礎疾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及中風等。與存活組比較,死亡組患者基礎疾病多,平均年齡明顯升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死亡組患者合并多臟器功能障礙和合并休克者明顯高于存活組。本資料顯示,合并多臟器功能障礙者無1例存活。
3.2 老年人由于機體的組成和能量代謝都發生了變化,加之多種慢性疾病的影響,使得營養不良發病率不斷增高。國外研究表明,在住院患者中,營養不良的發病率為11% ~44%,而住院老人的發病率則更高達29% ~61%[7]。有研究顯示營養不良可以延長老年人的住院時間、增加病死率[8]。本資料顯示,死亡組患者白蛋白水平明顯降低,與存活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白蛋白水平與患者預后相關。這與Zamora等[9]報道一致。膿毒癥時白蛋白下降的可能原因有:炎癥過程引起白蛋白合成下降,白蛋白分解增加,白蛋白跨膜丟失增加;創傷、燒傷及腹膜炎時通過創面丟失蛋白增加;膿毒癥時血管滲透性增加,血管內外白蛋白交換量增加,感染患者白蛋白由血漿進入血管外的量增加3倍。因此,膿毒癥時血清白蛋白水平對判斷預后具有一定價值,同時提示我們對于本病的治療注重營養的支持。
3.3 凝血系統的激活和炎癥反應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形成了膿毒癥的病理生理過程。各種感染可從多方面影響機體凝血功能,造成凝血功能紊亂。而老年人的凝血活性本身就較高,在感染等因素的誘發下,更易發生凝血功能異常。有研究發現,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異常可以反映膿毒癥的嚴重程度[10,11]。已有報道證明,在SIRS時,血小板明顯減少,且隨時間延長而降低[12,13]。本研究顯示,死亡組患者血小板平均數較存活組為低,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死亡組患者中合并血小板減少(低于80×109/L)的人數較存活組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Logistic回歸分析,血小板降低與預后相關。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可能與血液丟失、并發DIC消耗過多等有關。另外,毒素抑制骨髓使其生成減少、本身破壞增多、一些藥物性因素及免疫因素等也是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另外,有文獻報道血乳酸對膿毒癥患者預后判定具有一定的意義,血乳酸越高預后越差[14]。但本資料顯示,死亡組患者血乳酸高于存活組,但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回歸分析顯示也無明顯相關性,可能與病例選擇,血乳酸檢測方法不同有關,這有待以后進一步研究。CRP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由肝臟合成并分泌,目前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但除細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急性排異反應、心血管系統疾病及手術都可引起CRP的升高,因而對感染缺乏特異性,且濃度的升高與臨床預后無關。本資料顯示,死亡組患者CRP水平高于存活組,回歸分析未顯示明顯相關。
1 Dambiovskiy VY,Martin AA,Sunderram J,et al.Rapid increase in hospitalization and mortality rates for severe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trend analysis from 1993 to 2003.Crit Care Med,2007,35:1414-1415.
2 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et al.2001 SCCM/ESICM/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Crit Care Med,2003,31:1250-1256.
3 戴新貴,艾宇航,蔡業平,等.膿毒性腦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及高危因素分析.中國全科醫學,2009,12:1191-1192.
4 Martin GS,Mannino DM,Moss M.The effect of ag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adult sep sis.Crit Care Med,2006,34:15-21.
5 Silva E,Pedro Mde A,Sogayar AC,et al.Brazilian Sep sis Ep idemiological Study(BASES study).Crit Care,2004,8:R251-R260.
6 周偉雄.老年敗血癥并發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危險因素分析.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66-67.
7 Margareta D,Brisnnar KE,Katzarski KS,et al.Nutritional status using 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an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predict mortality in geriatric patients.J Am Geriatr Soc,2002,50:1996-2002.
8 朱瑩,急診科留院觀察老年患者營養狀況調查.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11:105-106,113.
9 Zamora RJ,Chavin H,Regazzoni CJ.Nutritional statu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and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Medicina,2010,70:233-239.
10 Dempfle CE.Sepsis-associated coagulation disorders.Hamostaseologie,2005,25:183-1891.
11 Yaguchi A,Lobo FL,Vincent JL,et al.Platelet function in sepsis.J Thromb Haemost,2004,2:2096-2102.
12 陳淼,戴李華.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中國急救醫學,2005,25:547-549.
13 劉禹賡,李春盛.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凝血系統功能紊亂的研究.中華內科雜志,2004,43:94-97.
14 Lee SW,Hong Y S,Park DW,et al.Lactic acidosis not hyperlactatemia as a predictor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septic emergency patients.Emergency Medicine Joumal,2008,25:65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