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李瑞星 張榮澤 李曉峰 紀影
外科手術作為一種極具威脅性的應激源,常可導致患者在手術前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其中以焦慮反應最常見[1]。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在外科手術中為創傷性大手術,一些患者術前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情緒,擔心手術能否成功及手術預后。因此,為使患者手術前后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對100例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前后進行技術性-倫理性-人文科學性/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收到了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8月至12月在我科住院手術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55歲;食管癌40例,肺癌32例,賁門癌28例。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50例。2組一般資料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測量患者的焦慮程度。該表由20項目組成,每項癥狀按1~4級評分,分數越高說明焦慮程度越重。對胸外科惡性腫瘤手術患者人文關懷由責任護士在術前24~48 h進行調查,術后5~6 d由責任護士對患者人文關懷護理,再次進行問卷調查。表格由評定對象自行填寫,在評定之前護士將SAS每條問題的含義及量表的填寫方法給予解釋,對個別病情重、文化程度低或癥狀重、不愿填寫的患者,由患者口述,護士代填寫。SAS由自評量表評定結束后,護士將20個項目的正反向計分相加所得積分乘以1.25得標準分[2]。
1.3 人文關懷護理方法 2組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試驗組在基礎護理上由責任護士進行系統的技術性-倫理性-人文科學性/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可有效地降低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焦慮程度。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前焦慮程度與國內常模[3]比較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與國內常模[3]比較,焦慮程度較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00例患者的 SAS均分為(51.8±9.9)分,與資料[3]提及的國內常模(29.8± 0.5)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 試驗組與對照組手術前后焦慮分值比較 2組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前SAS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的焦慮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實施常規手術前后治療和護理后,患者的焦慮得分也有下降,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n=50,分,

表1 2組患者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n=50,分,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 P值50±9 49±9 1.98 0.0788試驗組 53±11 45±9 4.68 0.0012 t值對照組0.1162 0.00141.74 4.54 P值
3.1 以疾病為中心的技術型護理 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手術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由于患者對手術及其病情的擔心,產生一種嚴重的恐懼、焦慮情緒。本研究對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有效地人文關懷與專科護理相結合的方法,可緩解精神和軀體痛苦,有效地消除治療過程中不良情緒因素,提高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癥,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胸外科惡性腫瘤不僅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巨大的痛苦而且給患者帶來焦慮不良心理反應。因此我們護理人員要充滿愛心和同情心,對新住院患者有“四個一服務”,即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張祝福卡、一壺熱水;在測試生命體癥時讓患者坐在牢穩的靠背椅上,測試體重、身高時攙扶一下患者,以免站立不穩;提供整潔、安靜、安全病區環境,盡量在病房營造人性化、人文化、充滿人情味的環境氛圍。鑒于患者對病情產生的焦慮,護理人員利用為患者備皮、輸液等術前準備機會,耐心細致講治療方案、護理操作配合及注意事項,介紹科室的技術水平及療效滿意的典型病例,引導患者面對現實,保持情緒穩定,增加適應能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爭取社會和家庭對患者的支持,提高患者利用社會支持系統的能力。研究表明,不僅社會支持系統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狀態,而且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使人們對自身及所處環境產生積極地情緒體驗。
在“以患者中心”的整體護理工作中,我們在細微之處去體現對生命和健康的關愛,更重要的是體現護士對患者的真實情感,讓護士在為患者提供幫助的同時,從中體會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護理專業的重要性。對于胸外科護理人員而言,必須熟練掌握專科疾病的護理特點,除了基礎的等級護理操作之外,還包括監護儀器和胃腸減壓、呼吸道管理、尿量和胸腔閉式引流液的觀察。細微的病情變化與患者的救治好壞密切相關,也能體現胸外科護士對患者人文關懷。預防肺部并發癥的呼吸道管理(胸部體療、霧化吸入、吸痰等)是胸外科護士必須掌握的專業技能,對其重視程度直接影響患者的護理質量,也能體現護士的技術水平。
3.2 以患者為中心的倫理性-人文關懷護理模式 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并非單純孤立的護理行為,它必須建立在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的基礎之上,具體實施必須依賴護士本身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患者在術前易出現自卑、壓抑、懷疑及不安的心理表現,同時患者由于不同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品味、價值取向等均使其產生較為復雜的心理狀態,因此對他們實施人文護理的核心體現為尊重,其含義為人格尊重,只要對患者充分的人格尊重才能正確處理由于患者本身的社會背景差異產生的特殊心理狀態,在具體實施時主要做到:在進行每一項操作前,均應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在交流中避免使用命令式語言,適時地給患者以關懷、同情、安慰、和鼓勵。在操作中動作輕柔,注意信息反饋,確定交流信息的準確性并增加操作過程中的關愛語言,使操作得以順利進行。操作后詢問患者對操作的滿意度和看法,以便下次改進,讓患者在接受護理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親切的人文關懷。在病房要營造人性化、人文化、充滿人情味、充分體現患者的權益、以患者的需求為中心的環境,每天必須花時間與患者交談,耐心傾聽患者的表達。一個贊許的微笑,一聲溫暖的問候,一次及時的攙扶,體現人性化的關懷,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依從性。用親切同情的目光激勵患者,從而緩解患者焦慮和恐懼情緒,減少不良情緒對病情的影響,以利于進一步的治療。
3.3 人文關懷護理模式要求護士具備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本質上是以人為中心,對人的生存意義、人的價值以及人的自由和發展、重視和關注的思想。護理實踐中,人文精神集中體現在對患者的價值,即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患者的權利與需求、患者的人格與尊嚴的關注,即可體現為整體護理內外環境所需的人性氛圍,也可體現為護士個體的素養和品格。人文精神與整體護理在以人為中心、以人的價值為中心的理念上顯示高度的一致性[4]。早在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健康的概念定義為“身體、精神、社會上的完美狀態,而不僅僅只是無患、無弱等生理現象”。甚至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也開始崇尚于“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5]。這充分說明人文關懷在患者的醫治行為中占重要地位,對于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而言,尤其是對較年輕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情緒尤為突出,要求護理人員在整個治療護理期間,讓患者充分體會到尊嚴、無歧視、信任、公平、擁有人權。
本研究是在充分了解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前后心理狀況基礎上,采用SAS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觀察人文關懷護理組對焦慮情緒的影響。2組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試驗組在基礎護理上由責任護士進行系統的技術性-倫理性-人文科學性/人文關懷護理模式。其結果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存在明顯焦慮,人文關懷護理可有效降低胸外科惡性腫瘤患者的焦慮情緒。
1 段潔,吳愛須,張麗芳,等.心理護理在外科疾病護理中的應用.河北醫藥,2010,32:3220-3222.
2 耿華,劉麗娜.手術患者焦慮評估及分析.黑龍江醫學,2007,2:82-83.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35-237.
4 施為星.人文精神:整體護理發展的內在動力.中華護理雜志,2000,35:391-393.
5 鄒成效,何天云主編.論醫學模式的演進.第1版.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