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趙霞則,張麗華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
東營市根據地層構造、成因類型、地層巖性和沉積物來源,可分為3個沉積環境-地貌-水文地質單元。以廣饒縣石村經顏徐至周莊村為分界線,此線以南為秦沂山北麓山前淄河沖積扇的中尾部,第四系地層較薄,由淺至深均含淺水;此線以北至小清河為山前沖積、黃河淤積和海潮侵襲交替作用形成的海陸相沉積,第四系地層較厚,地下水由淺至深為咸-淡或淡-咸-淡水;小清河以北則為黃河淤積平原末端,第四系地層很厚,由淺至中等深度均含咸水。
從地下水質分布看,位于廣饒縣境內小清河以南的井灌區342 km2范圍內有淺層淡水,地下水水質較好,埋藏較深,是當地的重要水源,同時也是地下水超采區。
隨著當地國民經濟快速增長,需水量不斷加大,地下水連年超采,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到2001年形成以大王鎮政府駐地、稻莊鎮政府駐地、縣城規劃區、石村鎮辛橋為中心的4個深層地下水漏斗區,漏斗區覆蓋了整個井灌區。而且近年來漏斗區規模仍在持續擴大,呈急劇惡化趨勢。其余廣大地區均屬咸淡水混合區和咸水區,灌溉形式主要為引黃、引河灌溉,淺層地下水礦化度較高,不宜采用。
據東營市地下水觀測資料顯示,2010年全市地下水埋深在0.01~45.14 m,其中:小清河南井灌區地下水埋深較深,在9.64~45.14 m;小清河以南至井灌區間地下水位埋深在1.58~13.07 m;小清河北黃泛平原區地下水埋深普遍較淺,在0.01~4.45 m。
2010年,小清河南井灌區淺層地下水年均埋深25.72 m,與上年相比增加0.88 m。其中:最大埋深位于7月份(27.52 m),最小埋深位于3月份(23.55 m),最大變幅為3.97 m,2009、2010年地下水埋深情況見表1。
依據地下水監測資料,以廣饒縣大王鎮陳官莊南監測站為例分析了井灌區漏斗區地下水位情況,2010年,大王鎮漏斗區地下水年均埋深31.46 m,與上年相比增加1.33米。其中:最大埋深位于10月份(34.26米),最小埋深位于3月份 (27.26米),最大變幅為7米,最大中心埋深處相比去年增加1.88米,說明漏斗區地下水位仍在持續下降。大王鎮漏斗區2009、2010年地下水埋深統計見表2。
2010年,位于小清河以南至井灌區之間的地下水埋深在1.58~13.07 m,年均埋深為5.55 m,與去年相比下降0.2 m,最高水位位于10月份,最低水位位于7月份,兩者相差1.73 m,其地下水埋深情況見表3。
該區地下水埋深普遍較淺。2010年,小清河以北黃泛平原區年均埋深1.85 m。其中:東營區地下水埋深在0.66~2.54 m;墾利縣地下水埋深在0.14~3.53 m;利津縣地下水埋深在0.01~4.45 m;廣饒縣境內地下水埋深在0.39~3.46 m。其地下水埋深情況及變化趨勢見表4。其中,一年中5-9月份地下水位偏高,1-4月份地下水位偏低,10-12月份地下水位居中,說明引黃灌溉形成了對本區域內地下水的同步補給。

表1 小清河南灌區2009、2010年淺層地下水埋深表 m

表2 廣饒縣大王鎮漏斗區2009、2010年地下水埋深表 m

表3 小清河以南至井灌區間2009、2010年地下水埋深表 m

表4 2010年小清河以北黃泛平原區地下水位埋深表 m
與2009年度相比:黃泛平原區所轄的東營區地下水年均埋深1.66 m,較上年增加0.05 m;墾利縣年均埋深1.97 m,較上年增加0.07 m;利津縣年均埋深1.93 m,較上年下降0.06 m;廣饒縣年均埋深1.84 m,較上年增加0.26 m,2009、2010年度各縣區地下水埋深情況見表5。

表5 小清河以北黃泛平原區水位埋深比較表 m
根據東營市地下水監測資料,依據全市水文地質單元情況分為3部分區域(小清河南灌區、小清河以南至井灌區間、小清河以北黃泛平原區)分析全市2010年度地下水動態變化,與上年度同期地下水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為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保護、當地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數據支撐和依據。
1)建議完善現有的地下水監測井網。目前,全市地下水監測井由于建設年限早、建設標準低、多數測井為民用井,再加上維修養護等管理措施跟不上,出現不同程度的井壁坍塌,有的井幾乎淤積干枯成無水井或死水井,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占地情況也時有發生,導致部分測井被填埋,以上情況嚴重影響了觀測數據的連續性和準確度。
完善地下水監測井網無論對分析掌握地下水動態變化,開展地下水預測預報,提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的建議和措施,為實施取水許可制度、科學管理水資源提供依據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建議規劃地下水監測井網,提升現代化監測水平。目前,全市地下水監測工作還主要依靠人工觀測,監測手段落后,無法滿足當今社會對地下水動態信息的及時獲取,影響了地下水信息的快速發布及成果應用。下一步,建議規劃地下水監測井網,科學合理布設井網,同時加快地下水監測現代化建設步伐,配置先進的地下水監測儀器設備,提高地下水監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