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炳林,王貴田
(東營市河口區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200)
東營市河口區位于山東省東北部,南靠黃河,東、北兩面瀕臨渤海,政區面積2 365 km2,海岸線長214.21 km,待開發荒堿地面積9.85萬hm2。河口區全境主要為1855年黃河故道從境內入海以來泥沙淤積形成的陸地,地勢南高北低,地面坡降平緩,區內土壤以濱海潮土和鹽花潮土為主,土地瘠薄,土質鹽堿,地下水埋深淺,多為1~3 m,且地下水礦化度(礦化度10 g/L~20 g/L左右)高,難以利用。氣候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降水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自古以來,既為水旱災害頻發區,又為風暴海潮多發區。
河口區受地域條件和區位條件等因素影響,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土壤鹽堿及次生鹽堿化嚴重、水災害頻發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此,探索一條適合濱海地區綜合治水改堿、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新路子是歷屆治水人的不懈追求。
2006年,河口區委、區政府果斷決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謀劃區域戰略大局著眼,從調整區域水系布局出發,開始實施濱海生態河工程,積極探索綜合治水改堿、改善生態環境、水循環利用的新途徑,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打造了典型示范。
濱海生態河工程位于河口區北部,距北部海岸線10 km,距城區10 km。西起潮河,東至挑河,全長36 km,橫貫潮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和挑河5大排河,控制面積360 km2。該工程根據“水路林一體化,突出綜合效益”的理念進行設計,由北向南依次是林帶-公路-河道-林帶。主要工程內容包括沿海防滲排堿河、濱海大道和綠色長廊3部分。開挖河道長36 km,寬65 m;修建橋、涵、閘、泵站等建筑物27座;河道兩側為林帶,林帶總寬60~200 m,增加林地面積213.33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 km2;改堿土地2.40萬hm2;年節水230萬m3。截至目前,河道開挖完成36 km,濱海大道道路基礎修筑工程30 km,綠化工程完成11.30 km,植樹10.8萬棵,綠化面積64.60 hm2。
該區在前期論證階段,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緊密結合濱海地區實際,從海水入侵、地下咸水匯集、防洪安全評價、環境評價、水資源評價、生態效益評估等多個方面反復論證,并積極爭取北京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省水科院等單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力求工程可行;在工程設計階段,從工程走向、河道斷面、水深、坡比、流量、建筑物布局和配套等方面統籌考慮,多次優化調整工程方案,力求工程設計科學合理。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嚴格實行工程建設合同管理制、項目法人制、建設監理制、招投標制、保修期滿驗收制、企業信譽卡制和后續管理制“七制”管理。對重大項目的變更、工程施工、監理、工程進度付款、工程費用付款、工程結算審核、保函(保證金)退還等環節實行嚴格的會審會簽制度,推行項目法人、技術人員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嚴格實行責任追究,確保了工程施工、質量、資金和干部“四大安全”。
由于整個工程點多面廣、工程占線長,涉及遷占補償、供電、治安、通路等多方面的問題。對此,全區各鎮(街道)及有關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協作,上下形成了同心協力、并肩作戰、集中力量辦大事、團結各方渡難關、凝心聚力克時艱的新格局,有力保障了整體工程的順利實施。工程保修期滿后,移交有關鎮(街道)和水管單位,落實責任,加強管護與維修,確保工程發揮更大效益。
為確保工程順利實施,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在穩定政府投入的基礎上,深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融資方式,通過政府融資、勝利油田和地方共建等多種形式籌集工程資金,為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了可靠的資金保障。該項工程政府融資2 600萬元;油地共建資金600萬元。
濱海生態河工程是集“排、灌、防、蓄、節、保”六位一體的綜合性系統工程。該工程充分發揮河道防滲與排堿功能,并與產業布局、濱海大道、生態環境、景觀水利相結合,從而構筑起一條集防滲、改堿、交通、綠化、景觀于一體的沿海綜合防護體系。
濱海生態河工程借鑒濱海地區盲溝 (暗管)改堿、豎井排水改堿、臺田土壤改堿、深溝條田改堿的成功經驗,是一個綜合性改堿的創新模式。區別于傳統改堿模式,在海岸內陸一側適當位置,平行沿海地面等高線、垂直區域排河中心線方向布設防滲排堿河,加快區域地下水向排堿河運動,加速內陸土壤脫鹽過程,有效阻擋海水的入侵反滲,從而從根本上大面積、大范圍降低地下水位,改良鹽堿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是渤海濱海地區綜合治水、土地改堿、改良的里程碑。按照我國濱海地區鹽漬化分析,土壤含鹽量0.40%~0.60%為強鹽漬化,大于0.60%為鹽土。在生態河以北選擇典型區塊監測,經化驗評定,監測區工程實施前含鹽量為0.70%~1.10%,為鹽土,地下水礦化度24.60 g/L。自2009年濱海生態河全線貫通以來,監測區土壤耕作層含鹽量達到0.40%~0.50%,改良效果明顯。近3年來,對生態河南岸農業生產收入進行比較,棉花畝產量由原來的100~150 kg(皮棉)增加到現在的200~225 kg。
該工程橫向貫通潮河、馬新河、沾利河、草橋溝和挑河5大排河,實現了區域內田間通排溝、排溝通大河、河海水相通,從而大大提高了區域河道的調洪、滯洪能力,實現了洪水管理的統一調度。同時,該工程控制西至潮河,東至挑河,南至濱孤路,北至生態河360 km2的流域面積,使得生態河南部耕地除澇能力顯著提高,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了可靠保障。
該工程的實施,使得區域豐富的水土資源得以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可調節汛期洪水資源,做到豐存枯用,用于灌溉蘆葦濕地和生態河兩岸綠化,做到水資源不同時段的循環利用;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能夠使控制區域內的新戶鎮、河口街道2.40萬hm2的土地得到有效改良,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
該工程實施后,形成寬60~200m、長36 km的沿海防護林,構筑起沿海綠色長廊,形成沿海生態防護林屏障,同時可有效攔截生態河以北地下海水入侵,降低生態河以南地下水位,使得1.20萬hm2的生態濕地得到自然生態修復,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該工程實施后,規劃建設環渤海高等級公路,打造東連東營港,西連濱州東風港的便捷通道,形成直達天津濱海新區的交通大動脈。工程建成之后,對于帶動河口區以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進一步規范了產業發展布局,以生態河為界,以北為海洋循環經濟產業區,以南為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區。目前,生態河以北已經形成了華洋鹽化、新華聯鹽化、春興鹽化和金興鹽化4大鹽化工產業板塊,國華、魯能、華能3家風電企業已經建成投產。生態河以南形成了3 333.33 hm2冬棗綠色產業示范區,3 333.33 hm2上林下漁示范區和3 333.33 hm2生態果園示范區,生態河兩岸已經形成了濱海地區獨具特色的海洋經濟隆起帶,打造了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高效生態經濟區和綠色產業示范區,必將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