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樹梅,王繼新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
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口,全市90%以上的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依賴黃河客水資源。經過十幾年的節水改造,灌區骨干工程框架已基本完成,襯砌干、支渠394 km,節水改造效果明顯。受資金制約,干、支渠以下的斗、農渠等末級渠系工程配套率低,老損嚴重,大部分為土渠,水資源浪費嚴重。加快末級渠系的節水改造,使之與骨干工程相匹配,能夠使灌區節水改造效益得以更好地體現。
全市現有斗渠856條,總長1 216 km,其中襯砌365 km,渠道防滲率30%;有農渠5 003條,總長4 067 km,其中襯砌1 012 km,渠道防滲率25%;建筑物配套率40%。
末級渠系節水改造一般采用混凝土板防滲。斗渠用混凝土預制板襯砌,梯形斷面,設計流量0.1~0.4 m3/s,底寬1.0 m左右,比降1/4 000,水深0.8~1.0,每條斗渠長1500m左右,控制面積約2km2;農渠采用混凝土現澆,U 形斷面,上口寬 0.8~1.0 m,設計流量 0.025~0.1 m3/s,每條農渠長800~1000m,控制面積約0.33 km2。測水量水設施設置在斗渠、農渠進口。一般采用無喉段量水槽、梯形量水堰等形式,無喉段量水槽為水平槽底的矩形斷面,上游進口段以1∶3折角收縮,下游出口段以1∶6折角擴散,進、出口的寬度相等;水尺安設在上、下游各距喉部為槽長的1/9和5/6處。量水槽進出口的翼墻與量水槽軸線在平面上的交角為45°~90°。
通過末級渠系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一些灌區灌溉面積有了較大幅度提高,低產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田間配套齊全,渠道暢通,灌溉保證率由原來的70%提高到90%。
由于田間工程不配套,跑、冒、漏水現象十分普遍,漫灌現象也很突出,水資源浪費極為嚴重。項目實施后,通過斗渠預制板護坡防滲、農渠U形渠護砌和渠道建筑物改造,渠道水利用系數大幅提高。
灌區用水戶協會成立后,直接負責支渠以下工程的維修和養護,并參與計量供水和調水灌溉,這種群管模式理順了政府、管理部門和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末級渠系改造是實現灌溉用水“定額管理,按方計量收費”的基礎,準確的計量設施為灌區實行水價、水量、水費“三公開”創造了條件,加上農民用水戶的參與監督,農民交水費的自覺性有了較大提高。
近年來,灌區用于末級渠系改造的資金主要來源是小型農田水利、中低產田改造和國土整理等國投資金。而由當地水管部門和政府以及農戶籌集資金用于田間節水工程的情況基本沒有。主要原因:一是灌區供水水價偏低,水管部門維持現有骨干工程的正常運行已倍感吃力,無法直接實施末級渠系改造;二是農村取消“兩工”和稅費改革后,“一事一議”政策在農村落實還存在一些問題,各級政府在末級渠系工程建設中資金來源明顯不足;三是在當前管理體制下,末級渠系的使用、管護和維修大都在基層,造成對末級渠系的投入減少。
小型農田水利項目中,中央補助資金畝均300~500元,而完成節水改造每畝需1 200元左右,自籌資金占相當大一部分,鄉鎮政府財政負擔重。因此基層政府部門對田間節水改造項目不積極主動,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缺乏活力。
解決水管單位由于承擔供水到戶工作而負擔加重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末級渠系工程資產交由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管理,水管單位只承擔支渠以上的骨干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及維護工作,灌區形成由水管單位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共同管理的管理體制。但由于缺乏軟硬件建設資金、末級渠系工程狀況差,造成灌區用水戶協會建設起步雖早但發展緩慢。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東營市明確規定政府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按15%比例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在當前形勢下,建議從水利建設資金中按一定比例建立末級渠系建設專項資金,形成穩定的投資渠道,并大幅度提高末級渠系建設補助標準,實行“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的辦法推動末級渠系建設,提高基層政府部門的積極性。
在明確管理主體的基礎上,采取受益單位或農戶劃片包干責任制,強化管理與維護,保證工程的完好率;由各農民用水戶協會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征收田間工程維護費,定期組織歲末整修;水行政主管部門將末級渠系工程的完好指標列入鄉鎮水利站年度任務考核指標中,并每年對其完好情況進行檢查評比,加強對末級渠系的監督指導和服務工作。
按照“誰受益、誰建設、誰管理”的原則,進行水利設施產權劃分,明確末級渠系管理主體。政府部門與農民用水戶協會簽訂資產移交協議后,農民用水戶協會享有末級水利工程資產的使用權、經營權。通過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條件成熟的灌區,也可以出讓資產的所有權,維護農民用水權益,調動工程管理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