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姚凱文,羅 強
(1.華北電力大學可再生能源學院,北京 102206;2.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非自愿征地移民安置是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移民搬遷后生活水平的恢復和提高,是關系安置區移民民生問題的頭等大事,對工程建設的進展乃至社會的穩定也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我國各級政府愈來愈重視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國務院于2006年出臺了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 [2006]17號)。
目前,對于后期扶持政策的研究主要采用現場評價、問卷訪談等形式進行調查和思考[1];或者是從移民安置后的心態特征入手[2];或者是指出后期扶持政策存在的如地方工作機構不健全、部分補償政策可操作性低和實施進度滯后的不足等[3];同時也對后扶政策提出了一些的建議,如加大產業扶持和采用合理的扶持方式等[4];并有一些成功的實際工程案例,如打造品牌農業、科學化管理農業質量和積極開展勞務輸出等[5]。
移民后扶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決策者了解移民的生產生活及心理特征,從而為后扶政策的制定提供方向。但是,之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層面上,缺乏對移民生產生活狀況的定量分析。移民后扶政策從本質上講,就是為了提高移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提高安置區民生,為安置區的社會穩定服務。影響移民的收入來源和結構的因素眾多,涉及到復雜的系統反饋和內部運行機制,單純的定量分析很難獲取其內在的運行規律。因此,進行定量的研究與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6]。本文針對移民收入來源與結構這一復雜系統,采用系統動力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了多種因素對移民收入的影響機理,分析了不同的后扶政策對移民收入影響的變化規律,并以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庫區試點移民為例進行實證研究,以為類似工程征地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大多數征地移民居住農村,因此其收入符合農村居民收入的特征;同時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如后期扶持補貼等。從征地移民監測評估的實際看,移民的收入大致可分為農業收入、商業收入、打工等工資性收入和后期扶持津貼收入四部分。農業收入部分主要受種植面積、結構、方法及一些基礎設施的影響。打工等工資性收入主要受打工工資和人數的影響。
由此可見,征地移民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來源復雜,影響因素眾多。利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對其進行來源、結構以及影響機理的分析,弄清各組成部分在整個系統中的地位、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模擬不同的后扶政策對移民收入的影響效果,符合移民收入系統的復雜非線性的特點。
系統動力學是系統科學理論與計算機仿真緊密結合、研究系統反饋結構與行為的一門科學。系統動力學研究處理復雜系統問題的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結合、系統綜合推理的方法。其建模過程就是一個學習、調查、研究的過程。模型的主要功用在于向人們提供一個進行學習與政策分析的工具,并使決策群體或整個組織逐步成為學習型組織。
系統動力學包括狀態、信息、決策和行動4個基本要素,在建模過程中需要確定水準變量(L)、速率變量(R)這兩個基本變量。其中,水準和速率的定義如下:
(1)水準,也可稱為水平、存量、積累量、流位,它是系統的狀態,也就是系統的某個指標值。水準是積累,表明系統的狀態并為決策和行動提供基礎信息。
(2)速率,可稱為決策函數、速度、流率等,它控制著存量的變化。
用來描述水準和速率的變量分別稱為水準變量和速率變量,其中水準變量是模型的狀態變量,而速率變量是模型的決策變量。
系統動力學的建模步驟為:①找出問題;②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形成動態假設;③從問題根源出發,建立系統動力學仿真模型(流圖);④對模型進行測試,確保現實中的行為能夠再現于計算機模型系統;⑤設計、測試各選擇性方案,減少問題;⑥實施方案。
根據系統動力學的建模要求,移民收入影響因素的系統動力學模型的構建,首先需要確定水準變量和速率變量,在此基礎上建立以各變量為基礎的流圖[8],通過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和作用構成一個網狀反饋結構。對移民收入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打工、商業、農業和移民后期補貼等。因此,確定速率變量為:打工工資幅度變化量、打工人數比例變化量、人口增長率、商業收入幅度變化、糧食用地比例變化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數變化等6個流率。
根據以上流位和流率以及各元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建立系統流圖(見圖1)。
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庫征地移民河南省試點為例進行分析。丹江口水庫加高正常蓄水位170 m方案,淹沒設計河南省淅川縣11個鄉鎮187個村,淹沒影響區土地面積144.59 km2,各類人口107 357人。試點總規劃生產安置10 627人,其中出縣外遷集中建房安置10 499人,劃撥農業土地1 080.75 hm2。后期扶持補貼根據國家有關政策[1],標準為12 000元/人,分20年發放。
以外遷安置集中建房的移民總體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試點移民收入的實際情況,建立如下的系統動力學方程,其中年人均打工收入基數為6 000元/人,打工人數比例基數為30%,故為3 150人;年人均商業收入基數6 000元/人,經商人數比例基數為10%,故為1 050人;糧食種植選擇小麥作為計算對象,用水量為900 m3/hm2,產量為6 000 kg/hm2;經濟作物選擇棉花作為計算對象,用水量為750 m3/hm2,產量為3 000 kg/hm2;根據河南省統計局的年鑒數據,設定復耕指數為1.8,故種植面積為安置農業土地面積的1.8倍,即1 945.33 hm2;糧食用地量的比例為糧食用地面積與總的種植面積的比值。
TIME STEP=1(a)
人均打工收入=INTEG(打工收入基數*工資幅度變化,6 000)(元/人)

圖1 系統流
打工人數=INTEG(移民總人數*打工人數基數*打工比例變化量,3 150)(人)
人均商業收入=INTEG(商業收入基數*商業收入變化率,6 000)(元/人)
移民總人數=INTEG(10 499*人口增長率,10 499)(人)
總收入=后期扶持補助+工資性收入+商業收入+農業收入(元)
后期扶持補助=移民總人數*每人補助標準(元)
打工收入=人均打工收入*打工人數(元)
商業收入=人均商業收入*經商人員比例*移民總人數(元)
糧食產量=糧食產量基數+增加灌溉用水*400/60(kg/hm2)
經濟作物產量=經濟作物產量基數+增加灌溉用水 *200/50(kg/hm2)
農業收入=糧食價格*糧食產量*種植總面積*糧食作物比例+經濟作物價格*經濟作物產量*種植總面積*(1-糧食用地量比例)(元)
將數據和方程代入SD模型進行模擬仿真。首先,模擬單一采用某種政策即只有一個流率變量變化時,人均收入的變化情況;其次,在所有流率同時變化時,人均收入的變化情況(見表1)。
在采取一定的后期扶持政策的條件下(見表1),如對移民進行技能培訓、聯系招工單位、鼓勵移民發展小商業、改善移民土地的灌排條件、改善種植結構等,移民人均收入均呈現一定幅度的上漲。
從表1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政策中,打工收入的增加對移民人均收入的影響最大,尤其是打工工資的幅度變化;其次是打工人數的增加。因此,進行移民打工技能的培訓,聯系招工單位提高移民打工率是有效的后扶政策。

表1 不同流率變化對移民人均收入的影響分析
本文針對征地移民后扶政策對移民收入的影響,建立了移民收入影響因素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從丹江口庫區河南省試點移民的實例研究看,在沒有采取后期扶持的條件下,移民的收入總體上符合先降后升的發展趨勢。實施不同后扶政策,通過改善移民土地的灌排措施,改善種植結構、進行移民打工技能的培訓等均可有效提高移民安置后的人均收入,尤其是打工技能培訓和提高移民的打工率可以更好地提高移民收入水平;同時,家庭作坊形式的小商業和加工業,是使移民在農閑時適當增加收入的另一個途徑。
由于不同的政策實施需要有經費的投入,因此如何將經費投入與實施效果結合起來,進行項目效益費用比的分析,從而找到合理的后扶政策,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1]仲秋,施國慶.安徽J縣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的調查與思考[J].河海大學學報,2010(3):26-29.
[2]金瑩.移民心態特征與三峽庫區后期扶持對策——以重慶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4):416-420.
[3]袁志明.肇慶市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廣東水利水電,2010(2):17-19.
[4]張春美,曾慶連,廖清成,等.基于增收目標的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問題探討[J].人民長江,2009(1):97-99.
[5]程林杰,王東來,張兵法.安丘市實施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的做法與成效[J].山東水利,2010(7):29-32.
[6]姚凱文.水庫移民安置[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7]鐘永光.系統動力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8]李旭.社會系統動力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9]陳偉,尹迅飛,姚凱文,等.丹江口水庫建設征地移民安置河南試點監測與評估1號報告[R].北京:江河水利水電咨詢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