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勵

斯蒂芬·霍金在他70歲生日前夕,他預言說,未來人類將移民到火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2011年1月7日報道,這位科學大師在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中指出,未來1000年內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如核戰爭或者溫室效應。因此他強調人類必須移居其他星球:“萬一地球毀滅,人類就必須在火星或太陽系中的其他星體生活,但這在最近100年內還不會發生。”他還表示:“人類滅絕是可能發生的,但卻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最終可以帶人類沖出太陽系,到達宇宙中更遙遠的地方。”
此前,位于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微子速度比光快。而霍金表示不相信這個實驗結果:“我們最好的理論就是M理論。人類的宇宙并非唯一,預測宇宙有許多個,每一個物理常數對應的值不同。”
一個著名的科學家,有時會兼具思想家的特質。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典型的同時具備科學家和思想家身份的人。這類科學大師到了晚年,往往會將自己對某些重大問題的思考結果公諸于世,即使他們自己沒有將這些思考看成精神遺產。這些科學大師所發表的觀點,哪怕只是片言只語,亦足以引起人類認知層面的巨大改變。霍金就是一個例子。
霍金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神話。從他每次來中國時被人們狂熱追捧的情景就足以看出,霍金的偶像意義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科學家,更因為他對人類整體生存狀況的思考,他的存在似乎代表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認知的最高層次。
霍金最近的言論中包含兩個主要的思想:一是關于宇宙是不是上帝創造的,二是關于我們是否應該主動和外星文明交往。兩者都具有人文和哲學層面的意義,而且有可能產生實實在在的社會影響。
2009年5月,霍金在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電視節目《斯蒂芬·霍金的宇宙》中表示,外星生命存在于宇宙中許多別的地方,不只在行星上,也可能在恒星的中央,甚至是太空的漂浮物質上。宇宙有1000億個銀河系,每個星系都包含幾千萬顆星球。在如此大的空間中,地球不可能是唯一進化出生命的行星。
這當然只是霍金的假想,但他由此提出一個警告:一些生命形式是高度智慧的,可能具有危險性,和這樣的物種接觸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后果。霍金說,那些高度智慧的生命可能已經耗光了他們母星上的資源,可能棲居在一艘巨型太空飛船上。這樣先進的外星文明正在伺機征服和殖民他們到達的行星。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美國為首,各國科學家積極搜尋地外文明。關于人類是否應該主動去接觸外星文明的爭論,也一直存在著。但從來沒有一個如此大牌的科學家如霍金者,明確地向公眾表示自己反對人類主動尋找外星文明。盡管長期以來人們傾向于發展人類的探索精神,積極尋找地外文明,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霍金的看法似乎更加理智冷靜,也更加以人為本。這其實是一個人文的、哲學的問題,其本質在于人類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位置,也就是說,是一個人類整體的身份認知問題。
關于宇宙是不是上帝創造的,霍金2010年的新書《大設計》中這樣說:因為存在引力法則,所以宇宙能夠“無中生有”,宇宙是自發生成的,這足以解釋宇宙為什么存在,我們為什么存在,而不必祈求上帝去點燃導火索使宇宙運行。也就是說,宇宙的存在并不需要造物主。《大設計》一書曾經引起某些宗教領袖的強烈不滿,例如首席拉比薩克斯勛爵就斥責霍金犯了一個邏輯上的“基本謬誤”。
事實上,霍金所說的上帝是隱喻的上帝而不是作為信仰的上帝。確實有許多科學家相信上帝創造了宇宙或推動了宇宙的運行,比如牛頓。這對于西方科學家來說,并不會造成困擾。因為在具體的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研究的對象是已經存在的宇宙(自然界)。至于“宇宙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更大程度上是一個哲學命題。
在《大設計》中,霍金還深入討論了一個在哲學上更具終極意義的問題。《大設計》第三章的標題是“何為真實?”霍金說,假定有一個魚缸,里面的金魚透過弧形的魚缸玻璃觀察外面的世界,它們歸納觀察到的現象,并建立起一些物理學定律,這些定律能夠解釋和描述金魚們所觀察到的外部世界,還能夠正確預言外部世界的新現象。總之,完全符合我們今天對物理學定律的要求。金魚的物理學定律和人類的物理學定律將會有很大不同,比如,我們看到的直線運動在“金魚物理學”中可能表現為曲線運動。
霍金的問題是:這樣的“金魚物理學”是正確的嗎?按照習慣思維,我們會給出否定的答案,因為我們把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定義為“真實”或“客觀事實”,而將所有與此不一致的都判定為不正確。霍金接下來問道:“我們怎么知道我們擁有未被歪曲的實在圖像?金魚看到的圖像與我們不同,然而我們能肯定它們的圖像比我們的更不真實嗎?”
與其說霍金的問題是物理學問題,不如說是哲學問題。唯物主義或實在論哲學觀告訴我們,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外部世界,這個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心主義或反實在論則認為,不存在這樣一個“純粹客觀”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只存在于感知的意義上。霍金的“金魚缸物理學”似乎正是“反實在論”的體現。
2010年5月,霍金曾經接受英國《衛報》的訪談。這次訪談包括了霍金對幾個重要問題的思考。主要內容如下:
《衛報》:人類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探討這個問題究竟價值何在?
霍金:科學支配宇宙。科學以抽象的方式告訴我們,人類無法解決某些終極問題。我們需要利用一些實用性的理論,如達爾文的進化選擇論,來解釋那些最有可能生存下來的生命體系。人類賦予它們以更高的價值。
《衛報》:你曾經說過,祈求上帝點亮他的藍色火種并推動宇宙運行是缺乏理性的表現。人類的存在只能被歸結為偶然嗎?
霍金:科學預言,從虛無中會同時誕生多種不同類型的宇宙。這是一個關乎人類存在的概率問題。
《衛報》:人類該如何掌控自己的命運?
霍金:人類應當尋求行為的最高價值。
《衛報》:你對死亡恐懼嗎?
霍金:死亡我并不畏懼,但也不急于去死。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我認為大腦就如同一臺電腦,零件失靈它就停止工作。對于出現故障的電腦來說,天堂或來生是不存在的,它們只是為害怕黑暗的人預備的童話故事。
霍金對人類的存在、宇宙的誕生、人的命運與價值、死亡等問題一一作了回答。由此可見,盡管霍金在《大設計》開篇即宣稱“哲學已死”,事實上,他把自己視為哲學家,由他來回答哲學上最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往何處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霍金代表我們的時代作出了回答。也許,真正的科學家都將走向哲學,而這正是科學最根本的人文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