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中國公眾科技網:我們知道您長期以來致力于科普工作,對國際范圍內的最新動態都是非常關注的,請問在中小學的科技教育方面,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有哪些差異?
武夷山:我不是中小學教師,但是我一直在關注科學教育的問題,因為沒有很好的科學教育就沒有下一代的創新人才。另外,現在談的差異而不是“差距”,這個提法是正確的。中西方在科技教育方面確實是各有特點的。

在英美國家搞科學教育有一個說法,就是 “你只是聽到的就會忘掉,看到的就會理解,親手做過的就能記住”,動手做一做非常重要。這一點,我們國家的中小學就做不到,習慣于老師做,學生看,這樣做容易使所做的東西和所想的東西割裂開,影響動手能力,也會影響到以后的創新能力。
我們國家的學校習慣于灌輸,只要是正確的就不能懷疑,從來不考慮這種灌輸學生是否就一定能接受。其實很多老師和家長也感覺到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一旦產生這種心理,就會把該尊重的和該保持的東西也扔了。在美國,學生們讀一篇文章的時候,會用批判性的思維考察,認為這個地方可能有問題,這個地方可能證據不夠堅實,而這種懷疑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科學時所急需的。
我接觸到一些大學生,甚至本科生都沒有查詢文獻、閱讀文獻,最后寫文章的時候應用文獻的習慣。在美國很多小學生老師布置的作業都需要查資料,他們有很多公共圖書館,而我們雖然也提倡從小學開始就要養成一個查閱圖書的習慣,但是本校的圖書可能很少,到外面的圖書館,又面臨很多圖書館不讓小孩進,圖書館認為小孩進去會鬧,更不用說現在布置的作業量已經這么大了,不可能也不現實讓孩子查很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