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建,牛雪花,周建敏,于榮強,胡 韜,李 海,徐曉梅,洪 葉
(江蘇省昆山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昆山 215316)
肝纖維化是慢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的必經階段,此階段的病理過程是可逆的,有效的治療措施干預,可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血清纖維化標志物測定是無創的,是從生化代謝方面判斷肝纖維化的活動度,可動態進行觀察。而目前基于血吸蟲肝纖維化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對54例晚期血吸蟲肝病患者采用丹參酮ⅡA磺酸鈉注射液治療,探討其對肝纖維化指標的影響及安全性。
54例患者為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昆山第三人民醫院住院晚期血吸蟲救治患者,有血吸蟲疫水史,并有血吸蟲治療史,無肝炎病史,無飲酒史,經B超、CT、胃鏡證實為肝硬化[1],均符合2010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及感染病學分會聯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肝硬化的診斷標準。既往有硬化劑注射史及分流斷流史及有活動性出血、門靜脈血栓、合并肝癌、低血壓、腎衰患者均為排除對象。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
54例患者,男18例,女36例,年齡62~84歲,平均69歲。入院時查血生化,血凝、肝纖維化指標:血清Ⅲ型膠原肽(PCⅢ),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Ⅳ型膠原(CⅣ)(由南京迪安醫學檢測中心完成),B超、CT、胃鏡,在一般護肝、利尿等支持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丹參酮ⅡA磺酸鈉注射液60 mg/d(江蘇柯菲平醫藥有限公司生產)2周后復查肝纖維化指標。
2.1 治療前后血清Ⅳ型膠原(CⅣ),透明質酸(HA)指標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CⅣ,HA指標的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CⅣ,HA指標的比較(±s)
HA 211.71±226.42 143.75±155.7 2.801 0.007 CⅣ 82.42±19.77 176.08±19.75 2.754 0.008
2.2 治療前后層粘連蛋白(L N),血清Ⅲ型膠原肽(PCⅢ)指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LN, PCⅢ指標的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LN, PCⅢ指標的比較(±s)
LN 113.63±58.47 117.477±149.38 0.21 0.835 PCⅢ 109.96±17.57 106.23±16.82 1.524 0.133
2.3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未出現不良反應。
晚期血吸蟲病患者由于蟲卵沉積導致肝纖維化,逐步發展成肝硬化,常因門脈高壓硬化劑注射史引起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死亡。在肝纖維化可逆轉的早期加以治療,如能阻斷、減輕乃至逆轉肝纖維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其病變,使其不發展為血吸蟲肝硬化。丹參酮ⅡA系丹參脂溶性的主要成份之一,現代藥物研究證明丹參有顯著地抑制肝臟星狀細胞增殖并促進其凋亡和良好的抗氧化作用[3],抑制膠原纖維增生,促進已形成的膠原纖維降解和肝纖維化吸收,對肝纖維化起防治作用。HA是由體內間質細胞合成的一種葡萄胺多糖,是構成肝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由肝竇內皮細胞攝取和分解,它反映肝纖維化的活動程度和肝臟損傷程度[4]。CⅣ是構成內皮細胞之間功能性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纖維化時肝內膠原增多并大量沉積,致使肝竇毛細血管化。本研究治療前后血清Ⅳ型膠原(CⅣ),透明質酸(HA)指標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5]。LN分布于基底膜的透明層,與CⅣ共同維持基底膜的網狀結構,LN的水平與門脈壓有關。PCⅢ是Ⅲ型膠原的前體,主要在活化的肝星狀細胞內合成和釋放,測定肝病患者PCⅢ含量可反映Ⅲ型膠原的代謝及肝纖維化的程度。治療前后層粘連蛋白(LN),血清Ⅲ型膠原肽(PCⅢ)指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報道不一致。可能是血吸蟲肝纖維化與肝炎后肝硬化有著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過程,肝臟纖維組織增生明顯,而肝細胞破壞并不明顯。可能與血吸蟲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有關。丹參酮ⅡA在治療晚期血吸蟲肝病肝纖維化有較好的療效,無不良副反應。由于病例數和觀察時間有限,還需進一步探討。
[1]任光輝.臨床血吸蟲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80- 391.
[2]中華醫學肝病學會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內科,2011,50(2):168- 179.
[3]華海嬰,郭旭光,楊 波,等.丹參酮ⅡA磺酸鈉注射液對人肝星狀細胞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6):1 3 14.
[4]歐曉娟,王曉明,王寶恩,等.再評價血清學指標診斷慢性乙肝肝纖維化程度的價值-附83例肝穿病例[J].臨床肝膽疾病雜志, 2007,23(6):413-415.
[5]劉 昳,葉 峰,邱根全,等.不同劑量丹參酮ⅡA及丹參注射液治療肝硬化的臨床觀察[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7):658- 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