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
圣雄甘地提出毀滅人類的“七宗罪”,其中有一條就是“沒有道德的商業”。企業發生的種種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問題都是表象,深層次地反映出企業家的道德必須要提升。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由于核事故,全體高層鞠躬致歉。而同樣捅了簍子的雙匯董事長,不僅不見對消費者的歉意和愧意,反而意氣風發、大展宏愿,“下一步將會大力發展養豬業,增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控制力,確保食品安全”,仿佛其領導下的雙匯不是一個剛剛犯下大錯的失敗企業,卻更像是一個志向遠大、勇于擔當的行業先鋒。
同樣的一幕還發生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在面對大陸的消費者把香港、澳門的洋奶粉搶光等新聞時,蒙牛總裁楊文俊卻說:2008年的三聚氰胺危機是個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影響到全行業的事情,整體制造這件事情的就是河北已經公審的那三個人,將責任完全推向“那三個人”,但國人的記憶并沒有那么差,不會忘記質檢總局在十幾家企業中檢測出三聚氰胺的事實。我們的專家更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說:“三鹿奶粉事件,盡管病人很多,上萬人,死掉了三到四個。從公共衛生來講,不是什么大事,遠遠夠不上一級什么預案。我們每天由于腫瘤高血壓而死亡的人,比這個多得太多”。
我們的企業家怎么啦?為什么中國的企業家這么欠缺悔意與良心?特別是食品類企業應該是道德良心的企業。中國的企業目前大多只重視快速擴張、規模、利潤,但卻忽略了法律與道德約束,更不用說履行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社區、消費者等的社會責任了。面對法律與市場的失效,如何拯救我們的企業領導人?
我國是一個缺少商業倫理傳統的國家,一提到商業或商人,大家首先想出來的詞語是“無商不奸”、“無商不惡”、“商場如戰場”等,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吃回扣正是上述詞語的真實寫照。
目前僅靠事后的法律救濟和監管,顯然不能治本,如何避免惡性事情反復發生?有一個被歐美常用的治本工具被我國忽視了,那就是商業倫理教育與培訓。企業發生的種種產品質量、食品安全問題都是表象,深層次地反映出企業家與員工的道德必須要提升,只有加強全體員工的道德倫理教育與培訓,企業在平時的經營管理中才能采取合理的商業倫理來決策和行動。
強制企業補上道德倫理培訓這一課。不僅老總要培訓,企業員工更要培訓。國外全球500強企業員工入職的第一天不是人事制度或者財務制度培訓,而要首先接受商業倫理的各種課程培訓,因為這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反觀我國企業進行的各種商業培訓課,大都是在告訴大家如何賺錢,如何進行商戰。正是由于忽視了道德倫理的教育,才使我們的企業家無道德。在未來國家必須強制性地規定企業要進行道德倫理的培訓,從而確保整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從社會層面也要加強全體社會的道德體系建設。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必須以商業倫理做支撐。唯有這樣,市場經濟才能夠有序、有活力,低成本、真和諧。所以,僅有企業的道德教育是不夠的,還要加強社會全體的公民道德建設和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商業倫理成為社會關系的基礎,成為社會倫理的靈魂和核心。推動商業倫理的重建,復興商業社會之人文精神。
誠信是道德倫理的基礎,而我國目前企業的最大危機就是誠信缺失,如果任其下去則會毀掉整個民族。不少企業不知何為榮、何為辱,沒有道德標準約束,唯利是圖。所以必須培養民眾的道德觀,樹立正氣,才能重建社會的倫理價值。
要從制度上加強監管并且明確獎罰措施。胡蘿卜加大棒,對于那些置若罔聞的企業必須進行重懲,獎罰分明才能形成正氣。比如在新加坡對報銷假發票等要被鞭打以示懲戒,這些做法雖然殘酷,但會建立一個獎罰分明的制度以此來對非法行為進行威懾。
責任編輯:江北 mdn80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