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帆(江西教育學院美術系 江西 南昌 330029)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人類自從開始進行建筑活動,室內設計也就作為它的衍生物而存在和不斷發展。無論在生產過程或日常生活中,室內空間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為直接、也是最親密的。雖然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但在中國古代對室內空間的概念也已經有了理論的基礎 ,老子曾在《道德經》里說過:“土延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牅戶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利?!碑斎藗冞M行建筑活動,而真正實用的卻是空的部分;圍墻、屋頂為“有”,而真正與人們直接接觸并且更加依賴的卻是“無”,是空間。這句話一直被中外建筑業內人士奉為經典,其中以賴特的流水山莊別墅為代表充分地體現了將中國古代空間思想與西方空間思想的完美融合。
空間是一種形式,它并不以實實在在的形展示給人們。例如墻面、屋頂等共同圍合而成的就被稱之為空間。在建筑中,人們用各種方法進行圍合、分隔,制造出各種不同的空間,以適合人們不同的需要,因為空間還必須滿足功能需要??臻g是主體,室內設計是對建筑空間的再創造。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本來美觀的房間卻被不恰當的空間分隔、不協調的裝飾品、不相稱的色彩效果、不適宜的照明效果等所破壞。室內空間是相對固定的,需要整體的把握,同時還需要考慮經濟、社會、技術、功能等各方面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對室內空間進行更好的表現和更符合人的需求。[1]
空間是由各種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構件等被稱為實體的物所圍合而成的,如果把這些實體進行分解,我們可以得到點、線、面,以及由它們組成的“體”,從而構成建筑中最基本的元素。點、線、面、體的構成,對室內空間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
(1)點是最簡潔的形態,是造型的原生要素。點的感覺與人的視覺相聯系,與周圍造型要素相比較,或者與所處的特定空間框架相比較,對比顯得小時而被感知,能夠吸引人們的視線。
(2)線是點移動的軌跡。幾何學概念中的線有長度,方向和位置,沒有寬度,而作為視覺要素中可見的線,則有一定的寬度。
(3)面是線的展開或者說是線運動的軌跡。面也可以由擴大點或增加線的寬度來形成,還可以被看成是體或空間的界面。點或線的密集排列也可以產生面的視覺效果。在室內空間設計中,最常見的面就是屋頂面、墻面和地面了。[2]
空間本身是無形的,不能觸知的存在,它是沒有具體的形態。在設計中也主要是把空間的實體作為對象來達到空間處理的目的。在整個空間設計的過程中實體與“虛”體的設計是設計的主要部分。而實體與“虛”體的性質是不同的。所以在它們之間的處理要通過不同的手法來處理。在室內空間設計中,我們要從空間的分隔、布局著手,利用墻、柱等實體來進行造型布局設計,同時要注重“虛”體的設計創造。二者兼顧,各有重點才能在設計中得到更好的效果,這正作為研究空間處理的著眼點。
實體形態是具象的,它是人們所熟悉的能一眼就看到的實際存在形態,例如墻體、柱子等。如果將這些大的空間形態進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前面所說的點、線、面。
(1)實體點與虛體點的運用
點的運用在室內空間是非常多見的。例如在大禮堂中的講壇與空間相比無論是從體積還是其它各方面來說都相對較小,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在這個空間中的一個點,但卻是整個空間的視覺中心。尤其是在形狀與背景有明顯反差的,或者色彩突出的點,特別是動的點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虛的點”可以是空間中的軸線或是空間的中心點,可以起到加強空間效果,更加吸引人的目光,這種方式也常常是作為要體現一個重要的地方是常用的手段。
(2)實體線與虛體線的運用
線在室內空間中出現的頻率也是相當高的。例如作為裝飾的踢腳線、墻角線等。直線可以表現一種豎向的或者人的平衡狀態,或者標出空間中的位置。柱子在室內空間中最常表現出這種特點,它常常給人有一種向上、崇尚、堅韌等感覺;水平線則是穩定,舒緩,安靜,平和等;在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中就常將它們結合起來表現一種莊重的感覺。斜線給人的感覺則是不安定和動勢,而且多變化,因此它是視覺上呈動感的活躍因素。在室內空間構成上,簡單的直線造型一般給人帶來規整簡潔,富有現代氣息,但由于過于簡單規整又會使人感到缺乏人情味。曲線常給人帶來與直線不同的各種聯想。拋物線流暢悅目,富有速度感;螺旋線又具有升騰感和生長感;圓弧線規整,穩定,有向心力。一般來說,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直線、曲線還有其它類型的線的運用要適可而止,恰倒好處,否則會使人感到雜亂無序。
“虛的線”也是利用人們心理上所能感受到的一種形式,讓人產生的一種心理上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例如,在賓館的大廳,由于大廳一般層高是兩層或是普通建筑的幾倍,所以常常利用在大廳中央會有大型的吊燈向下垂,而在地面也常會配上景觀等使空間上產生一種垂直線的感覺,起到連接上下空間的作用。
(3)虛體面與實體面的運用
面多以墻等實體所呈現?!疤摰拿妗笔鞘箖蓚€空間分割,使空間可以流動,使兩個空間功能上可以產生不同。虛的面是在感受上并不是那么直接見到的一個面的感覺,它是利用人們的感覺,來進行分割的。例如在室內空間中,一排的柱子可以將兩個原本是一體的空間給人以一種分割開來的感覺,這種感覺的產生與利用墻等實體進行分隔是一樣,但是它更具有兩個空間的滲透性,加強了兩個空間之間的聯系。這種實體與“虛”體的設計并不是分開來進行的,他們都是在空間中綜合的去利用他們。
空間的設計中不但要注意空間中那些實體的處理問題,還要考慮到其它各方面的因素。因為空間中的那些實體處理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還需要在其它方面的配合才行。所以只有將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才能更完整地表達出設計的思想。我們可以從空間的布局入手,在空間布局上我們有三種主要的手法,即平衡,和諧,韻律。
(1)平衡。這種方式是將組成空間的各個元素之間進行合理的配置,使它們達到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不僅包括在平面上的布局,還包括在整個空間中的布局。平衡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即對稱式、放射式、非對稱式。

圖1 北京故宮

圖2 巴黎的城市空間規劃
對稱式包括“軸對稱”或“兩側對稱”兩種主要布局方式,這種方式在中國古代的室內外空間處理以及在城市規劃,園林景觀設計等都是十分常見的。例如北京故宮是采用對稱式的最典型的代表。在室內空間處理中,古代建筑中大多采用這種手法,而在現在設計中,有的為體現一種平衡的安靜的感覺,使人感受到穩重的感覺也常常使用這種方式(如圖1)。
放射式是利用一個中心點,以這個點為中心向各個方向發散。在城市空間的規劃中有很多這種手法,例如巴黎的城市空間規劃中是以城市的主要標志性建筑為中點向四周發散開來。在室內空間中也常常是在空間中將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正中間,將它作為視覺的中心,整個的空間處理以及布置都圍繞這個中心開展(如圖2)。
非對稱式是相對于對稱而言的一種形式,它在空間處理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空間布局、材料、照明、色彩等方式來造成一種不平衡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打破一種平衡給人一種新的感覺,產生動感和活力。但這種不能在空間處理中濫用,如果用的過多或不合理將會給整個空間帶來破壞,使得空間會產生一種無序凌亂沒有重點的不良后果。
(2)和諧。它也可以稱作為平衡,但是平衡是在空間布局中所體現出來的,而和諧不僅在空間布局中,它可以是將空間中各個實體的形態,裝飾的材料,使用的燈光照明等使這種各個要素達到統一可以被稱為和諧。這種方式可以體現一種規律的秩序感來,這種方式應該搭配不對稱之類的方式來進行設計,這樣才能在空間中體現張持有度的感覺。如果只是單純用這種方法會造成空間的呆板和乏味。
(3)韻律。它是給予人們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在設計中利用各種不同因素造成一種重復,高低錯落有致等給人們造成一種節奏感,而用一種由大到小或是由小到大的方式可以給人一種延續感。
這三種方式合理的結合利用可以給空間處理帶來更加完美的體現。

圖3 五湖賓館的大堂
在現實生活中利用空間設計原理進行室內空間劃分的實例也是比較多的,例如南昌的五湖賓館的大堂就是大空間處理的一個典型案例。(如圖3)五湖賓館的整個建筑外型是一個圓筒型的,所以賓館的大堂也是一個典型的圓形大廳。入門有圓形的大轉門,這個圓形與整個大堂的圓形也是配合運用的。整個大堂以圓形的柱子作為支撐圍繞著依次排開一共八根,以中心的盆景為中點,整個的中軸線為中線,兩邊對稱,左右各四根柱子。這種布置在空間布局上運用了對稱式,在兩邊各四根柱子,而且在兩邊的功能分布上也是以一種對稱式分布的。中點的盆景布置是可以在整個空間上看作是一個點,它在整個空間中起到了點的作用,使人們的視線聚集在這個點上,成為了整個空間中的重心。中點的使用還體現了一種放射式的分布,以盆景為中心,所有的建筑構件和功能分布建筑構件都以其為中點向四周發散的布置。利用空間的虛實處理巧妙的劃分出了各個功能空間,運用布局的多種形式營造出穩重而華麗的氛圍,整個空間完整的體現了點、線、面的完美結合。總之,通過這個實例可以看到在室內空間處理上無論是大空間還是小空間中并不能簡單的運用一種空間處理的手法,必須將空間看作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更全面地利用空間處理中的原理去進行設計才能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
作為一名設計師,在設計中應該首先要體現的是人是建筑的主角,是所有一切的服務對象,所以我們在整個的設計過程中始終要遵循的是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在整個設計中無論是室內空間的分隔,還是平面的布局等各種空間的關系以及氣氛的營造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個問題貫穿始終,它才是在室內空間處理中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任務。
空間設計是整個室內設計中的核心和主體,因為空間設計中,我們要對室內空間分隔合理,使得各室內功能空間完整而又豐富多變。同時在平面關系上要緊湊,要考慮細致入微,使得建筑的實用率提高??傊臻g處理的合理性能影響到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室內空間處理是室內其他一切設計的基礎。
[1]李朝陽.室內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李中揚.李芃.平面構成及應用[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3]董萬里.段紅波.包青林.環境藝術設計原理(上)[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4]董萬里.許亮.環境藝術設計原理(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
[5]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6]尼躍紅.室內設計形式語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