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華中科技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水是城市自然景觀要素中最具靈性的動態表現因子,中國很多城市都是瀕水而建,從現存的古代都城,或歷史文化名城等可以看到正是水體這一特殊的自然景觀使得城市風貌特色更為動人。
城市風貌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它包含城市的景觀特色、平面空間形態,以及地方歷史文化、傳統與風格等方面。而城市濱水區可以增強城市的可識別性,形成某種風格為基調的“特色區”,使城市形象拓展為多維的景觀畫卷,為城市風貌提供個性化發展的基礎。近年來,全國各地把濱水空間作為塑造城市特色重要的手段。如何將歷史文脈加以運用并與濱水景觀設計相結合來體現一個城市濱水景觀所反映的城市風貌成了關注的焦點。因此應該了解濱水景觀文脈元素的特點和運用,從而根據地域文化的定位來更好的詮釋整個設計。
文脈即文化的脈絡,為文化上的承啟關系。城市作為人類社會實踐以及歷史發展的產物,不同的社會生產條件和文化觀念形成不同的城市風貌,不同的內涵氣質。往往滲透于城市各個部分,這種充斥著濃厚的文化氣息和美感的環境通常能與人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城市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文化使得城市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會有其特有的形式和風格,這種特有的形式和風格也就形成了其獨特的城市形象。所以對于濱水景觀設計的探討就應該需要以其文化脈絡為根本出發點。
城市風貌與城市的歷史文化背景是相輔相成的。城市濱水區往往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元素,是展現城市魅力的窗口。而目前濱水景觀建設的理論研究,多半停留在功能或形式層面上,城市規劃的手法過多地倚重于西方的體系,從而忽視傳統文化的發掘和繼承,在城市濱水景觀的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城市格局形成的歷史和環境的關系,使得設計作品往往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和從眾性。
目前,在國內諸多城市的建設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指導以及設計主題不明確,決策者不是吸收國外城市濱水景觀建設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地設計城市景觀,而是直接照搬國外設計的手法甚至整體布局和開發模式。單純地追求所謂的時尚和現代化,而忽視了地域特色。其特點表現為,目標單一,手法單調,形式千篇一律,城市景觀大同小異,缺少本地特色的展現,將現代化與城市地域風貌對立,結果造成城市的可識別性消失殆盡。
城市濱水景觀建設是城市綜合實力發展的體現,也是為城市發展服務的,因而城市濱水景觀的建設一定要適應于城市的各個方面的發展水平。
從城市濱水區域的建設角度來說,城市濱水景觀具有以下5點要素:生態要素、景觀空間要素、交通要素、歷史和文脈要素。而生態要素、景觀空間要素、交通要素可以歸納為功能性要素,都是從人的外部環境為出發點,滿足人們的正常生活和親水性的游覽而必須考慮的要素。歷史和文脈要素則是對人文內涵以及風土人情的把握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它側重于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背景以及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從精神上滿足于人們的視覺和心理的享受,并兼具對地域文化形成展示,對歷史的脈絡進行傳承的任務。由此決定了濱水環境的塑造既要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平衡基礎上的特點鮮明和功能完善的濱水景觀,又應體現對地域文化特色的繼承和發揚,保持城市文化的連續性和地域性。
4.1.1 對地域文化的挖掘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各種景觀都有其本身的地域性,即便在同一個地區或城市的不同地段的景觀也有其特有的區域屬性,這種屬性是不容忽視的。所以濱水景觀設計不能僅限于功能的改造和外觀的修整,還應該從精神、文化內涵入手。在形式上追本溯源,結合當地自然環境,挖掘地方以及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并將其符號化,應用于設計之中。這個過程實質上也是挖掘濱水空間景觀設計的根源,所以把握了歷史文脈也就把握住了城市濱水空間的根源之所在。
4.1.2 對地域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載體和底蘊,設計師不僅要發掘地域文化,還要去理解地域文化,體驗當地的文化背景。在設計過程中,要始終把握地域文化這條線索,因為它是設計方案從構思到形成的主線。如果忽略了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往往會導致設計思維的局限性和狹隘性,使方案僅停留在功能和形式感的層面上,給人以東拼西湊的生硬感以及似曾相識的雷同感。
4.2.1 對歷史文化的探尋
歷史的車輪滾滾不息,雖然一去不返,但縱觀人類的歷史文化進程,那些銘刻著歷史烙印的非物質文化元素猶然存在,并且往往充當著歷史再現的媒介。而濱水景觀由于其空間的開放性和多維度特點,其在體現歷史文化元素的精神感召力和視覺沖擊是其他景觀無法比擬的。所以對歷史文化元素的探尋是體現歷史背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其中包括對當地的文化傳統、歷史重大事件、歷史名人以及民族生活方式、行為等。既是文脈,必有其源頭,在設計中要做的就是要把握這個源頭,才能更好的展現城市和地域的風貌特色。所以對于歷史文化的探尋已不僅僅屬于文物或歷史文化的保護的需要,更應當成為設計創作所研究的重要課題。
4.2.2 對歷史文化的發展
在城市濱水景觀的建設中采用歷史文化元素并非只是單純的復古,而是要繼承并發展。因為歷史是不斷延續和前進的,這就意味著歷史是不斷發展的,而發展就必須有創新才能延續。這就要求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還應當將現代人的文化觀念與審美情趣與之結合,在不斷總結現代文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濱水景觀建設理論,并且通過濱水空間文化的發展,設計出符合時代特色的濱水景觀。
長葛市隸屬河南省許昌市,位于豫中平原腹地,南鄰三國時期魏都許昌,北接省會鄭州,東觀汴京開封,西望古都洛陽。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云集之所。是與神農氏和伏羲氏齊名的葛天氏故里,其獨特的人文風景資源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長葛的人文資源,包括人文文化、史前文化和傳統文化。清潩河是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其作為清潩河市未來的景觀中軸線,在體現城市個性風貌方面負有重要的使命。
由于識別性不強,文化遺址、歷史構筑物正在漸漸隱沒。沒有根據自身的地形地貌空間特色進行良好定位,沒有充分挖掘人文景觀特色并且形成有別于其它地區的個性。現狀游園缺乏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吸引力的景區與景點。部分地帶的親水性特點不突出,河地帶開放空間連續性系統性差。濱河輪廓線低平單一,無組織,難以體現良好的城市風貌。
在設計中采用《清明上河圖》的文化意蘊將清潩河景觀帶其按序列將其定位為“城”、“莊”、“林”、“野”4種景觀特色來表現(圖1),且分別承擔居住、商貿、游憩、農耕、體育等綜合功能。清潩河以歷史畫卷《清明上河圖》的“神韻”——呈現了田野、汴河、街市的空間時序為載體,將長葛兩千多年歷史文明精彩地展現。除此以外,還以清潩河兩岸空間為主軸,以反映葛天歷史人文的主題公園進行串聯,通過葛天文化園、鐘繇文化園、曹魏風情園、墨林廣場等再現長葛的歷史文明,透過中國傳統園林掩映、透、穿、虛實相應的技巧,使臨河展現不同的意境。

圖1 清潩河景觀設計總平面
5.3.1 “城”景觀風貌區
“城”景觀風貌區作為清潩河景觀帶的開端,將與《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空間相對應,因此“城”景觀風貌區是從建設路至鐘繇大道區段,展現城市發展宏圖、反映長葛現代都市形象的景觀區,可以說,“城”景觀風貌區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虹橋以前城區的文化的歷史縮影。其景觀特色主要以“文化體驗”為主,以體驗葛邑古城綠水意趣的葛天文化園、時代廣場等要素為設計基礎,抓住傳統文化底蘊的精髓,打造“探尋文化淵源,解讀今日葛天”的主題,在空間營造上,充分保護和發掘地方歷史文化要素以挖掘長葛歷史文化為靈魂,文化與休閑互為載體、連鎖發展(圖2)。

圖2 “城”景觀風貌區平面
5.3.2 “莊”景觀風貌區
“莊”景觀風貌地段創作手法選用歷史名人,傳統禮儀,生活習俗,民間藝術,常用的生活特有用具,加上特定的時令氣節內容的展示來實現。通過對于當地民俗特色文化從發掘到元素的提煉,取其精華將其重新構成,再到抽象圖案化,最后融入設計當中。例如設計當中運用到的樂文化,包括古典樂器缶,民間樂器鼓,以及河南豫劇的臉譜都涉及其中;古典文化中傳統吉祥圖案的玄鳥圖騰以及民間藝術中的燈籠和剪紙,皮影,在設計中都有一一體現。同時整合現狀居住用地,規劃尋禮園、古樂園、祭典園、凌波巷、民俗博物館等主題公園,周圍適宜休閑旅游設施,打造“體驗民俗特色,聚焦地方風情”,使人們在享受現代城市文明的同時能感受到民俗風情的親切氣息。創造出集地方特色、傳統風俗和現代都市于一體的城市形象,增強長葛市民的認同感(圖3)。

圖3 “莊”景觀風貌區平面
5.3.3 “林”景觀風貌區
其景觀特色主要以“康樂休閑”為主,以清潩河自然生態河岸線、城市水源保護地段等特點為設計基礎。其文化特色設計以鐘繇文化為主題。其中墨林廣場是本片區唯一一個一級景點,主題元素來源于鐘繇文化,鐘繇書法千古雄筆,氣壓群芳。而這里就提取一些書法的元素力圖表現出自然性和古樸性(圖4、圖5)。

圖4 “林”景觀風貌區平面

圖5 墨林廣場效果
5.3.4 “野”景觀風貌區
其景觀特色主要以“生態觀光”為主,以游船碼頭、曹魏風情園、荷塘月色廣場等為設計基礎。曹魏風情園是片區“野”中的一級節點景觀,原因有兩點,其一,該區有一關莊,經實地調查證實為關羽后裔,修建之有利于加強該地區的氏族自豪感,緬懷英雄之后,提升該區的區位價值。其二,該區緊臨許昌,許昌為曹操當年都城,此地及需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之上挖掘和開發曹魏文化。建設融知識性、教育性、娛樂性為一體生態培育區,緩沖城市硬質景觀的壓力,突出文化作為城市新區發展的靈魂,以史為鏡,展現長葛新區發展的宏圖(圖6)。

圖6 “野”景觀風貌區平面
綜合前文對國內濱水景觀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分析和濱水景觀中如何把握文脈元素的論述,以及結合實際項目的應用,可以得出,在濱水景觀設計中充分發掘城市與水的文化內涵,探尋并開發濱水區的空間優勢是濱水景觀設計的重點把握對象。通過文脈元素的運用,將有利于景觀設計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層面,使人們能更好地從濱水景觀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環境、自然環境以及人文風貌的綜合印象。所以對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不能僅限于改造形象,解決所謂的“穿衣戴帽”的表面問題以及治理污染防范災害,應該將其視為一個創作的過程。而歷史人文內涵是體現一個城市濱水景觀創作的風格之所在,并能反映一個城市的整體風貌,因此在濱水景觀的設計中,應該通過文脈元素在設計中的運用使這種城市的整體風貌和意象延續下去。
[1]束晨陽.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模式探析[J].中國園林,1999(4):20~21.
[2]馬軍山.城市濱河區環境規劃設計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0.
[3]凱文· 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4]韓 毅.濱河帶狀綠地景觀規劃設計探索[J].景觀中國,2004(4):71~72.
[5]俞孔堅,張 蕾,劉玉杰.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途徑探索-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濱河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4(5):28~32.
[6]邵 靖.論城市濱水景觀設計中的意象元素[J].蘇州大學學報,2004(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