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政,鐘 俊
(西南林業大學 生態旅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受鄉村旅游熱的影響,近年來大量的鄉村旅游區應運而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村環境和文化的破壞。伴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與普及,鄉村生態旅游也漸漸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方向。野營作為一種旅游項目,是隨生態旅游而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區優美的自然條件與原始的人文資源,為開展野營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場所。一些鄉村旅游景區開始引進野營項目,雖然鄉村旅游及野營地規劃的研究已經很多,但是鄉村旅游區內的野營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科學的指導方法,通過合理設計、統一規劃,才能增進露營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與融入,也能有效地減少人類活動對鄉村環境的影響,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關系,使整個露營地成為一種可持續的休閑活動場地。
太安鄉位于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西南部,東鄰古城區、七河鄉和黃山鎮,西連九河鄉和龍蟠鄉,南接劍川縣,北靠拉市鄉,鄉政府駐地太安村委會距麗江古城27km。
太安鄉海拔主要在2 700~3 200m之間,中部較高,向南北緩降,地形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其中山地面積占90%以上。
太安鄉屬高原型山地寒溫帶,年平均氣溫9~11℃,最高月氣溫15.7℃,最低月氣溫1.4℃,氣溫較低,溫差較大。年均降雨量為911.9mm左右,干濕季明顯,每年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屬于典型的高寒山區,具有緯度低、海拔高、天氣晴朗、大氣寧靜度好、天空背景亮度弱等天象條件。
太安鄉是玉龍縣水資源較為短缺的鄉鎮之一,屬紅土喀斯特地貌區,落水洞較多,降雨難以形成徑流,地表水水資源缺乏,水資源利用較為困難。
太安鄉屬于旱地土壤類型的棕壤,土壤多數是坡耕地,耕層較淺,土壤自然保水性極差,作物產量低,屬輪歇地。
境內居住著以納西族為主體,包括彝族、普米族、漢族等在內的多個少數民族。太安鄉是納西族東巴文化保存最為完好的地區之一,是麗江市著名的東巴舞蹈之鄉,至今還保存著傳統的納西火葬文化習俗,是現存的為數不多的東巴文化遺產地。
云南省旅游局公布,云南將在全省主要旅游城鎮建設100個游客服務中心,在旅游交通干線、主要旅游景區沿線規劃建設200個旅游休息站和30個自駕車營地。在云南省,營地建設屬于符合政府決策,并具有一定的市場前沿性,為太安鄉的營地建設提供了便利條件,具有重要意義。
太安鄉位于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西南部,東鄰古城區、七河鄉和黃山鎮,西連九河鄉和龍蟠鄉,南接劍川縣,北靠拉市鄉,鄉政府駐地太安村委會距麗江古城27km。連接麗江與香格里拉G214的連接線橫穿太安鄉海西村和太安村委會。太安鄉全鄉境內過境公路36km,縣鄉公路44km,全鄉6個行政村皆通公路,內外部交通條件較優越。
太安鄉與未來麗江旅游升級改造的重要傳承地拉市鄉毗鄰,處于麗江古城至老君山國家公園、石鼓等著名景區的旅游線上,是麗江市“一體兩翼”旅游發展戰略格局中“西翼”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區位優勢明顯。
規劃區處于高原侵蝕余面上,形成“森林-花田-雪山”的震撼大地藝術景觀視域?;ㄌ飪锐R鈴薯、秋油菜、白蕓豆的大規模連片或成片種植,每到夏秋季節,馬鈴薯花、油菜花、蕓豆花爭先開放,景色宜人。
從太安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來看,以麗江作為游客集散地,通過旅游營銷分流進入麗江的游客,是未來太安市場發展的主流方向。自駕車游客、以深度體驗為特征的文化和科普游客,以現代生態農業旅游為特征的休閑游客,將成為市場中一個快速成長的群體。
由此可見,憑借與麗江這個“背包客的天堂”的區位優勢,市場需求以及太安鄉自身的田園資源,野營的開展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進行必要合理的規劃開發可以使整個鄉村旅游的開發更具有自然生態野趣味道,成為自己的一大特色。
4.1.1 因地制宜,充分利用
充分尊重自然環境,結合野營地周圍地形,適度修建游覽設施。盡可能地利用原有的地形、植被,避免大規模的土方工程,避免建設與其他地區相似的毫無特色的設施,以達到經濟、實用和美觀的效果。鄉村營地規劃要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延續保護鄉村整體景觀;體現景觀生態、景觀資源化和景觀美學的原則。
4.1.2 以人為本,親人宜人
充分尊重場地環境人文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野營地規劃設計內容的比例、尺度要符合美學原理和人體工程學原理,使游人感到自然舒適;其次要創造出多種多樣的空間來滿足游人的不同心理和生理需求。
4.1.3 重點突出,分布實施
以鄉村營地重點地段的控制建設為突破口,并對營地周圍游覽道路的鋪裝、觀景休息設施、景觀小品等方面提出系統的建設要求,使相關要素同步推進、協調一致。
4.1.4 保護鄉村文化
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規劃要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傳統,根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要求進行編制。不同地域都有其特殊的自然景觀和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特色的鄉村景觀,鄉村營地規劃應強調和突出當地景觀的特殊性,體現當地的文化內涵,提升鄉村營地旅游的吸引力。
營地設計中常常見到一個區和一個區是結合設計在一起的,相互穿插沒有明顯的界限。一般將鄉村野營地功能結構分為露營區、管理服務區、農業體驗區,這些功能區之間互相穿插結合,并通過不同的道路廊道進行串聯。根據太安鄉的地形現狀、游賞路線和功能特征,整個總體布局將以“一廊道兩環線三片區”的思路來規劃?!耙焕鹊馈笔侵缸詵|向西連接營地服務區與帳篷營地區的主要道路,是游客游覽的主要通道。“兩環線”為東北線指規劃區東北段以現有土路改造的環行慢游道,主要滿足露營游客的觀賞需求,可通過特種車、自行車、徒步等方式游覽花海;西南環線是指規劃區西南段以穿越森林、田間的生態步道,增加露營游客的多重體驗?!叭瑓^”指東北入口的花海營地服務區、西部的花海帳篷休閑區以及南部高處的花海觀賞體驗區(圖1、圖2)。

圖1 太安鄉旅游規劃功能分區

圖2 太安鄉旅游規劃總平面
4.3.1 道路廊道規劃
鄉村野營地的道路規劃時以現有道路為基礎,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建設,并恢復原有道路風貌。道路兩旁適當修建必要的休憩場所,并以鄉村田園植物為主要綠化植被,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在太安鄉規劃時拆除了現有公路沿線兩側臨時搭建的棚架,在兩個交叉路口規劃建設休息茶室一座,建筑面積32.4m2;商品零售部一座,建筑面積19.8m2;沿公路兩側50m規劃種植不同品種的油菜、花卉,形成花卉博覽大道。
4.3.2 營地服務區規劃
營地服務區主要包括管理和服務的各項設施,是整個營地的控制中心,承擔著行政管理、游客服務、購物、餐飲、住宿等服務功能,可以說這里是露營地管理運轉的中心,同時這里幾乎提供有游客露營生活所需的各種服務。由此可見,服務區是整個營地規劃的重點,應選用面積較大,地勢平坦地區。
在太安鄉的規劃中,服務區主要位于選于東北入口埡口的緩坡地段,坡度為3%,是露營服務區的最佳的選址,并處于農田與森林的交界面并與玉龍雪山相望,既可坐擁森林-農田-雪山的美景,又能有效減少對花田核心景觀的破壞,場地地勢平緩,適宜建設停車場、服務點等相關旅游服務設施。
該地塊是整個規劃區的“第一印象區”,場地規劃控制建設面積15 060m2。規劃于場地南部建設游客中心、停車場和小廣場。建設旅游咨詢服務中心,集旅游咨詢、旅游展示、旅游購物、旅游集散等配套功能于一體,占地面積1 220m2,建筑面積270m2;停車場車位全部采用滲透性鋪裝材料和結構,并通過喬灌木植物配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停車場面積9 040m2;廣場與停車場、游客中心連為一體,作為集散中心,占地面積1 800m2。
于場地東北林間地規劃自駕車營房,借鑒國外戶外營地的理念,建設滿足自駕車、自助游客的戶外休閑需求的自駕車營房。營房布局結合地形以軸線布局為主,場地占地面積控制在3 000m2,設置豪華營房、舒適性標間營房、單身貴族營房等系列,豪華營房戶型面積17.28m2,舒適性標間戶型面積12.9m2,單身貴族營房戶型面積8.64m2,營房總建筑面積為140m2。營房建筑以傳統木楞房為原型,結合營地休閑需要,建設為可移動的木營房,每個營房配停車位,預留游客可以放置帳篷的綠地空間,并根據貴賓需求營造個性化的環境。
4.3.3 帳篷休閑區規劃
帳篷休閑區主要是打造成為帳篷營地愛好者的休閑娛樂區,整體與當地農田景觀結合,創造一種融于田園,回歸自然的不同感受。太安鄉旅游規劃中,在油菜花海中修建棧道式帳篷戶外營地,滿足中檔游客帳篷露營的功能需要,并主要采用環形布局,以減少對于農田景觀的破壞,并充分融于其中。在這里游客可以沐浴在花的芬芳中,晚間還可仰望天空,過一把天文癮。該區規劃控制建設面積為13 600 m2,規劃35個帳篷營地位,配套服務建筑面積135m2。在場地南部緩坡地段,規劃機動停車場,滿足貴賓以及旅游高峰時的停車需要,面積1 260m2。
4.3.4 農業景觀體驗區規劃
農業景觀是鄉村旅游中最重要的吸引物,主要通過規劃各種觀賞娛樂設施,使游客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充分領略鄉村景觀的魅力,體驗鄉村文化的內涵。體驗區主要滿足露營者的觀賞與游覽需求,并增加露營者的參與性與體驗性。在項目規劃上應結合當地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打造適合整個鄉村營地環境的旅游項目。
在太安鄉旅游規劃中,根據當地的油菜花花海景觀與當地納西文化資源,主要打造了觀景塔、花海迷宮、花海劇場、花海部落等旅游項目,并利用本地的碎石子鋪裝道路進行連接,充分融于整個鄉村環境。步游道沿線的草地,巧妙地利用原有地形,建設碎石鋪地、拼裝樹樁為座凳的觀景、攝影、休息平臺。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與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生態貧困”現象日益嚴重,人們回歸自然,體驗鄉村生活的鄉村旅游越來越受到歡迎,野營地作為一種時尚的旅游方式也逐步成為一種熱門旅游項目,尤其是木屋野營、帳篷野營已成為首選游憩項目,而鄉村旅游區作為野營地的載體,在規劃上不僅要考慮不同野營區的合理布局、選址、規模、建筑風格,也要考慮規劃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充分利用鄉村旅游區的特色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對野營地進行合理規劃,達到與整體環境的融合,并滿足回歸大自然、返璞歸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增加游客的體驗性和娛樂性,達到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從而使鄉村旅游成為全新的旅游熱點。
[1]吳楚材.論中國野營區的開發建設[J].旅游學刊,1997(5):37~40.
[2]王云才.鄉村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陸 軍.廣西自駕車旅游營地發展研究[J].旅游學刊,2007:35~39.
[4]王永輝.對我國汽車露營地運營相關問題的思考[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07.
[5]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3(1):55~58.
[6]王云才.現代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