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林,朱成賓,崔薇薇,夏永祥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第一醫院檢驗科,江蘇 南京 210001)
腦梗塞是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的腦組織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塞灶的腦血管疾病。研究表明血液流變學、血脂相關指標檢測與腦梗塞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通過對80例腦梗塞患者和80例健康人血流變指標、ApoAΙ、ApoB及血細胞相關參數結果進行分析,探討這些因素與腦梗塞的關系。
1.1 標本來源 選擇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療的腦梗塞患者80例,均為第一次發病,臨床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經顱腦CT或顱腦MRI確診。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齡57~70歲,平均(65.2±3.1)歲。對照組:同期80名健康體檢者,選自我院體檢,經查無顯性疾病,生化及其他檢驗指標均正常。其中男性46名,女性34名,年齡58~71歲,平均(64.9±3.2)歲,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受檢者均于清晨空腹采肘靜脈血,予肝素4.0 ml抗凝。采用國產眾馳偉業ZL9000血液流變學儀器檢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Sysmex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平均容積(MPV)、紅細胞比積(HCT);Olympus AU540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載脂蛋白AΙ(ApoAΙ)、載脂蛋白B(ApoB)。
1.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結果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腦梗塞患者組中的全血高切、低切黏度、ApoB、HCT、MPV均高于對照組,而ApoAΙ、ApoAΙ/ApoB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腦梗塞組與對照組檢測指標的比較(±s)

表1 腦梗塞組與對照組檢測指標的比較(±s)
檢測指標高切全血黏度(mPa·s)低切全血黏度(mPa·s)ApoAΙ(g/L)ApoB(g/L)ApoAΙ/ApoB HCT(L/L)MPV(fl)腦梗死組12.46±2.18 60.92±7.68 0.81±0.15 1.84±0.33 0.45±0.12 0.56±0.04 16.12±1.11對照組7.19±1.16 44.95±5.44 1.54±1.14 0.88±0.13 1.80±0.34 0.45±0.30 9.91±2.13 P<0.05<0.05<0.05<0.05<0.05<0.05<0.05
過去幾十年,血脂障礙,包括高血漿濃度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這些脂質代謝異常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環節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一直被認為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的病理基礎。作為HDL和LDL的組成部分,載脂蛋白A和B也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受到人們的關注。Chien等[1]報道了ApoB和ApoAΙ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ApoAΙ/ApoB比值是反映促動脈粥樣硬化顆粒和抗動脈粥樣硬化顆粒平衡的一個指標,相對于那些經典的脂質參數,如膽固醇和LDL等,ApoAΙ/ApoB比值已經成為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一個更好的指標[2]。本研究中,腦梗塞組中ApoAΙ、ApoAΙ/ApoB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ApoB明顯高于對照組,也證明了這三者血漿中水平和腦梗塞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腦血流量的變化與紅細胞比積以及全血黏度成反比,血液稀釋可以有效的提高腦血流量,從而減少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血液流變學異常先于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其改變對促進血管損傷、微循環障礙以及血栓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3],與腦梗塞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變學基本的參數,它主要是由紅細胞比積、血漿黏度和紅細胞的聚集和變形功能決定。相對于血清或血漿黏度,全血黏度由于不需要從全血中分離,因此更加接近于自然的血流狀態。全血黏度已經成為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4]。全血是一種非牛頓液體,黏度可以分為全血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高切變率下,全血黏度反映的是紅細胞的變形性[5],此時血液黏度增高,說明血液中紅細胞變形能力下降,使得循環阻力增加。而低切變率下[6],全血黏度反映的是紅細胞的聚集性,此時血液黏度增高,說明血液中紅細胞容易聚集,從而增加血流阻力。本研究中,腦梗塞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者有著顯著差異,說明血液黏度的高低與腦梗塞的發病有著密切的關系。
紅細胞比積HCT在腦部血流動力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HCT的降低可促進腦部的血流,從而改變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表現。腦梗塞的危險因素中HCT是造成血液非牛頓特性及血液黏度的主要因素,是目前比較公認的危險因素之一,研究證實HCT高者腦梗塞的面積也大[7],本研究也證實了這樣的觀點。血小板平均體積(MPV)是一種標記的血小板功能,大的血小板含有較多的致密顆粒和產生更多的血栓素A2,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中可以促進血栓的形成[8]。國內外的研究表明[9],急性腦梗死的患者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增強,而MPV是反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的最為重要的指標,因為體積大的血小板含有更多的小顆粒更容易聚集和粘附,因此MPV更能反映腦梗塞的潛在可能性。Huang等[10]報道了大體積的血小板含有更多的顆粒,血管內的血栓形成速度加快,血栓增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增加。本試驗同時研究了腦梗塞患者的MPV與健康組之間的關系,腦梗死患者組MPV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也證實了MPV是腦梗塞發病的一個重要指標。
[1]Chien KL,Sung FC,Hsu HC,et al.Apolipoprotein A-I and B and Stroke Events in a Community-Based Cohort in Taiwan:Report of the Chin-Shan Community Cardiovascular Study[J].Stroke,2002,33(1):39-44.
[2]Lima LM,Carvalho MG,Sabino Ade P,et al.Apo B/Apo A-I ratio in central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J].Arq Bras Endocrinol Metabol,2007,51(7):1160-1165.
[3]Ajmani RS,Rifkind JM.Hernorhological changes during human aging[J].Gerontology,1998,44(2):111-120.
[4]Ciuffetti G,Schillaci G,Lombardini R,et al.Prognostic impact of low-shear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 hypertensive men[J].Eur J Clin Invest,2005,35(2):93-98.
[5]Kensey KR.The mechan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hemo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urr Med Res Opin,2003,19(7):587-596.
[6]Booth S,Chohan S,Curran JC,et al.Whole blood viscosity and arterial thrombot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2007,57(5):845-850.
[7]朱傳安.紅細胞壓積、纖維蛋白原、血小板電泳與急性腦梗塞預后的關系[J].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3,13(2):148-149.
[8]Greisenegger S,Endler G,Hsieh K,et al.Is elevated mean platelet volume associated with a wors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J].Stroke,2004,35(7):1688-1691.
[9]周潤香,徐功杰,楊建文.急性腦血管病患者四項參數的變化[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8,11(1):58-60.
[10]Huang XS,Yang QD,Liu YH,et al.Changes of plasma CD62p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04,29(4):4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