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蕓,王根妹
(海南省農墾總局醫院兒科,海南 海口 570311)
兒科住院患兒靜脈給藥率幾乎達到100%,是臨床治療及其重要的手段之一,而住院患兒又幾乎100%使用靜脈留置針以減少藥物外滲及反復穿刺的痛苦。但是靜脈炎作為常見并發癥仍困擾著我們,有時甚至引發護理糾紛。我們觀察到,使用靜脈留置針隨著留置時間的延長,靜脈炎的發生率也顯著增加,尤其是活潑好動的小嬰兒,留置3 d后,藥物外滲及靜脈炎的發生率達80%以上,有的患兒甚至需要天天換管。靜脈炎不僅增加了患兒的痛苦,還增加了護理人員靜脈穿刺的難度,同時也影響治療的順利進行。而臨床上大多是靜脈炎發生后才處理,雖然經過及時、積極處理,基本上可以痊愈,但是也存在患兒痛苦的現象。是否有簡單、安全而又省時的方法預防靜脈炎以減少患者痛苦,增加患者滿意度,預防或減少醫療糾紛?我科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將120例使用留置針行靜脈輸液患兒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生馬鈴薯片外敷方法預防靜脈炎,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共120例,其中3歲以下86例,3歲以上34例,最小1個月,最大5歲,均為我科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患兒。
1.2 分組 采用相同或相似靜脈用藥物(根據藥物濃度、pH值、刺激性、滲透壓來選擇以避免藥物因素導致的誤差)、留置部位(下肢血管因有靜脈瓣,且血流緩慢,較上肢靜脈更易發生靜脈炎,較細的血管更容易發生靜脈炎,分組比較時均充分考慮并消除血管因素導致的誤差)、相似年齡組(不同年齡的患兒其活動程度有很大區別,留置針部位的肢體活動頻繁而劇烈時更容易發生靜脈炎,分組時有選擇性地消除該因素導致的誤差)、相同材質及型號留置針(不同材質的導管引發靜脈炎的概率不同,越小的導管對血管的刺激及對血流的影響越小,發生靜脈炎的概率相對降低,全科室使用的是同一廠家最小型號的留置針)將患兒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60例,對照組60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年齡、病情、用藥、血管條件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年齡、病情、用藥、血管條件情況的比較(例)
進行靜脈穿刺均嚴格無菌操作,待消毒液干燥后一次性穿刺留置成功者入選,采用相同劑量、濃度封管液,均使用脈沖正壓方法封管。所有患兒靜脈留置時間均控制在96 h以內,即使未發生靜脈炎也及時更換穿刺部位。
1.3 方法 實驗組患兒在輸液的同時即采取預防措施,將新鮮未長芽的馬鈴薯洗凈后切成薄片,直接濕敷于針眼上方敷貼外,范圍約50 mm×50 mm或根據患兒局部范圍大小適當覆蓋,根據氣溫、濕度及切片厚度每1~2 h更換一次,以保證其汁液持續滲透組織中,直至輸液結束后0.5~1 h。對照組患兒不做干預。觀察兩組靜脈炎的發生率及發生時間。
1.4 效果評價 觀察并比較兩組靜脈炎的發生率及發生時間。
1.5 靜脈炎的分類標準 中華護理學會靜脈輸液護理專業委員會將靜脈炎分為5級[1]122,0級:沒有癥狀;1級:輸液部位發紅,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3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及條索狀靜脈;4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及條索狀靜脈,長度大于2.5 cm,有膿液流出。
1.6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兩組患兒靜脈炎的發生率對比情況:實驗組60例患兒有27例發生靜脈炎,發生率為45%,對照組60例患兒有48例發生靜脈炎,發生率為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靜脈炎的發生時間對比情況:實驗組27例靜脈炎發生時間平均為3.5 d,對照組48例靜脈炎發生時間平均為2.3 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靜脈炎是由于從靜脈輸入pH值低于4.5或高于9.0;滲透壓過高或過低,對血管內膜有刺激性的藥物,以及藥物外滲或靜脈內留置導管時間過長,患者局部肢體活動過多、維護不當、大量輸液;不同型號和材料的留置針[1]49、不同部位和大小的血管[1]17-18,[2],或由于護理人員在輸液、封管過程中操作不規范[1]48-51,引起局部靜脈內膜損傷、感染、靜脈痙攣及微血栓形成。實驗組患兒靜脈留置時間明顯延長,靜脈炎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馬鈴薯含有大量淀粉、各種鹽類、多酚氧化酶及龍葵素。淀粉可加快藥液的吸收;龍葵素有緩解痙攣疼痛,減少滲出作用;多酚氧化酶可保護細胞和細胞膜,緩解炎癥;馬鈴薯中的生物堿成分能夠降低組織滲透性,抑制玻璃體活性而具有抗炎作用;馬鈴薯內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營養物質,貼后可經皮膚吸收,補充滲出部位和細胞營養,加速恢復,達到消炎止痛作用。該方法取材方便、價格低廉、操作簡單、效果顯著,較大限度地發揮留置針的作用,減輕患兒痛苦及護士的壓力,提高家屬滿意度,減少醫療糾紛。使用中應對過敏體質的患兒密切觀察,如出現皮膚瘙癢或皮疹,立即停用[3]。本組有1例患兒在濕敷過程中局部出現皮疹而停止濕敷,后皮疹逐漸消退。嚴重者可局部涂派瑞松軟膏抗過敏。對于使用生馬鈴薯貼片后,輸液過程中仍發生局部紅腫者應及時拔針后繼續敷馬鈴薯,可使紅腫較快消退,減輕疼痛。對于紅腫無法及時消退者可采用云南白藥加酒精濕敷的方法補救[4],本組1例患兒在持續靜脈泵入多巴胺52 h后發生2級靜脈炎,患兒煩躁哭鬧,拔針后繼續敷馬鈴薯及局部封閉酚妥拉明無效,改用云南白藥加酒精濕敷后疼痛迅速減輕,患兒安靜,紅腫明顯消退,對照組1例靜脈滴注甘露醇致局部紅腫患兒也在使用本方法后迅速治愈。無論是生馬鈴薯片還是云南白藥加酒精,其防治靜脈炎的療效均優于傳統的50%硫酸鎂濕敷。
[1]王建榮.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2]范文艷,段麗花.靜脈留置針致靜脈炎的預防與護理[J].包頭醫學,2010,34(3):182-183.
[3]趙曉輝,李榮鳳.生馬鈴薯片貼敷治療輸液滲出腫脹的護理[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10):1253.
[4]唐生群.云南白藥加酒精濕敷治療外周靜脈炎的臨床觀察[J].當代護士,2004,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