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阿忠
(作者為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上海美協油畫藝術委員會主任)

汶川縣映秀鎮在岷江水畔,藏、羌風格的房舍撒落在山坳之中,漁子溪從小鎮穿過,滾滾流入岷江,兩岸山野風光格外秀美。震驚世界的“512”大地震過去整整三年了,盡管地震讓這里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但我們踏上映秀時,那里已經完成了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滿目破碎的景象亦成為歷史,只留下幾幢東倒西歪的房子作為地震紀念館,讓人們永世不忘那場令人痛惜的災難。那些整理得清清爽爽的破裂的房子上,依然飄揚著一面五星紅旗,那是一面8級地震震不倒的旗幟,指引著人們堅強地生生不息地前行。
雨后的映秀顯得越發清新,東莞大道兩旁豎起了全新的建筑,逶迤的青山下一邊是帶有雕樓符號的羌族風格的建筑;一邊是藏漢結構的新居,靜靜地矗立在整潔的街道上,仍不失山川“映秀”之稱號。
我們從地震紀念館一路走來,穿過漁子溪二橋,沿溪畔緩緩而行。放眼望去,小鎮上大都是參觀的人群,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因為地震而名揚天下,也因為它的快速重建而讓世人嘆服。
漁子溪畔是一排排三層的樓房,縱橫的小街連接著通往公路的大道。重新搬回入住的是原先映秀的居民,他們大都是把一樓作為街面商鋪,二樓或為街面商鋪的延續,或為小型的客棧旅店,而三樓一般都為自家的起居之處。街面小店一個挨著一個,有賣地震紀念品的,有賣民間工藝品的,也有賣服裝和賣咖啡、小吃的等等,還有不少店面正在裝修或者空關著。曾經成功打造麗江商業街的“一米陽光”公司到這里承包了這些店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里一定會成為一個繁榮的旅游小鎮。
我們順路走進漁子溪一家出售服裝的小店,店主人是一對四十歲左右的夫婦。我們很想和他們聊聊,他們熱情地搬出幾只凳子,讓我們坐定。地震時丈夫正在青海,妻子在離開映秀鎮四五公里的山里。她是從廢墟中爬出來的。在昏天黑地、飛沙走石的崎嶇山路中走了五個多小時,當她到達映秀時,她被眼前的慘烈景象驚呆了。就在這一瞬間,她的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被永遠地埋在了地下。這對夫婦并沒有給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壓垮。三年過去了,國家優惠給了他們一幢三層的樓房,他們膝下又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然而,地震毀掉了百分之八十的耕田,開門七件事全靠這街面的小店鋪支撐著生活。我問他們生活得怎么樣?女主人說到這里來參觀的人多,買東西的人少,旅游的人氣不足。這里離都江堰近,很多游客留不下來。于目前這個狀況而言,生活是很艱難的。她望著在門口玩耍的孩子繼續說,再艱難也要活下去。漁子溪邊一個手扶助跑器的老漢朝廣場走來,小店女主人指著他說,地震那天,他從山里用了六個多小時跑了出來,當時報上還報道過。我們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老翁正悠悠地一步一步朝前邁進,我想地震是震不掉這里的人民繼續生活的信心的。我忽然回頭看到,漁子溪的水正嘩嘩地、不息地向前流動,漸漸匯入岷江,岷江水流亦不停息,繼續滾滾向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