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軍,王美琴,周建波,張 鑫,任 璐
(1.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2;2.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山西太谷 030801)
黃瓜灰霉病是保護地黃瓜的主要病害之一,對黃瓜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目前,控制該病害的主要手段仍為化學防治[1-4]。乙霉威(Diethofencarb)是1984年日本住友公司開發的一種廣譜內吸性氨基甲酸酯類殺菌劑,其主要通過根和葉的吸收,在胚芽管中抑制病菌細胞分裂而使灰霉病得到抑制[5-6],因其與苯并咪唑類殺菌劑存在負交互抗性,對由多菌靈抗性灰葡萄孢菌株引起的蔬菜灰霉病有良好的防效。乙霉威在我國使用近20 a,隨著藥劑使用年限的增加及不合理使用,在田間逐漸出現了乙霉威抗藥性菌株[7-8],使乙霉威田間防效下降,防治費用增加,造成了蔬菜和環境的嚴重污染。
黃瓜作為山西省保護地種植的重要蔬菜品種,近幾年種植面積快速增加,然而,黃瓜灰霉病嚴重影響了黃瓜的產量。乙霉威作為山西省防治黃瓜灰霉病的常用藥劑,用藥歷史較長,田間防效明顯下降。本試驗進行了山西省黃瓜灰霉病菌對乙霉威的抗藥性水平檢測,旨在為山西省科學合理使用氨基甲酸酯類殺菌劑提供理論依據。
96%乙霉威原藥(上海興農藥業公司提供)。
從山西省保護地黃瓜主要種植區采集黃瓜灰霉病病瓜和病葉,以棚室為單位采集病樣,1個棚室采集1個典型病瓜或病葉,病樣以“采樣地點(縣或村)的大寫聲母字頭+序號”命名。
將病樣帶回實驗室,在無菌操作條件下純化保存菌種,以進行病原菌抗藥性室內檢測。試驗參照《真菌鑒定手冊》鏡檢灰霉病菌菌株[9-10]。
乙霉威原藥以丙酮為溶劑配成1000 μg/mL的母液,以0.2%的量加入乳化劑Tween 80。母液在4℃冰箱中貯藏,用時以無菌水稀釋后與培養基按1∶9的比例混合,加入到融化的PDA培養基中充分搖勻,制成含藥平板。
其測定采用最低抑制濃度法(MIC),采用Yarden標準,以0.5 μg/mL作為鑒別濃度。用直徑為5 mm的打孔器,在培養2 d的待測菌株邊緣取菌塊接種于含鑒別濃度的PDA平板上,每個處理重復3次,放在23~25℃恒溫箱中培養,觀察、記錄菌株生長情況。把不能在鑒別濃度上正常生長的菌株定為敏感菌株,能在鑒別濃度上正常生長的菌株定為抗性菌株。

灰霉病菌的抗性水平采用周明國等[11-12]的菌落生長速率法測定。用直徑5 mm的打孔器沿灰霉菌菌落生長邊緣切取菌塊,分別放入一系列濃度的含藥培養基平板中心。隨機取10株敏感菌株,其測試質量濃度依次為 0.01,0.05,0.1,0.2,0.4 μg/mL,抗性菌株的測試質量濃度依次為1,5,10,100,500 μg/mL;培養 3 d 后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直徑,計算出各菌株對乙霉威的EC50值,根據抗性系數分析其抗性水平。


表2 山西省黃瓜灰霉病菌敏感菌株對乙霉威的的毒力測定
根據抗性水平,將不同的黃瓜灰霉病菌分為4個抗性類型(表1)。

表1 抗性類型
從山西省8個市區的黃瓜主要種植區采集并分離到176株黃瓜灰霉病菌株,其中,太原市15株;晉中市26株;長治市24株;臨汾市19株;運城市33株;晉城市27株;朔州市23株;大同市9株。
由圖1可知,各市均檢測到黃瓜灰霉病菌的抗性菌株,其中,太原、長治、運城和朔州市的抗性頻率較高,超過85%;晉中[13]、臨汾和晉城市也在70%左右;大同市最低,為11.11%。176株黃瓜灰霉病菌株中共有39株敏感菌株,137株抗性菌株,對乙霉威的總體抗性頻率為77.84%。

從表2可以看出,10株敏感菌株對乙霉威的 EC50值最大為0.410 5 μg/mL,最小為0.039 2 μg/mL,平均為 0.160 1 μg/mL。
將抗性菌株按照抗性系數分為低抗(LR)、中抗(MR)、高抗(HR)和特高抗(SR),并計算出各類型菌株占總檢測菌株的百分比,結果(表3)表明,除大同市外,其余各市區均有從LR到HR的菌株;除晉中市和大同市外,其余市區均檢測到特高抗菌株,其中,朔州市特高抗菌株的比例占到30.4%,其余的均在10%以下。

表3 山西省黃瓜灰霉病菌乙霉威抗性菌株的抗性類型統計
山西省蔬菜主要種植區黃瓜灰霉病菌對乙霉威的總體抗性頻率為77.84%,除大同市外,各調查地區抗性頻率均在65%以上。說明山西省蔬菜主要種植區黃瓜灰霉病菌已普遍對乙霉威產生了抗藥性,且抗性程度很高。其原因可能為:山西省保護地黃瓜種植歷史較長,種植戶普遍使用主要成分為乙霉威的藥劑防治黃瓜灰霉病,且出現了用藥過量和過頻的現象,導致保護地黃瓜灰霉病菌普遍對乙霉威產生抗藥性。
大同市蔬菜種植區的抗藥性很低,原因可能為:大同市地處山西北部,常年氣溫偏低,往年僅在夏季大田種植蔬菜,蔬菜生長季間隔期長,灰霉病發生較少。近幾年,隨著保護地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灰霉病菌的發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條件,蔬菜灰霉病害日趨嚴重,農藥使用頻率也不斷提高,因此,所調查的菌株中也出現了少量抗性菌株,但同時由于當地防治灰霉病的藥劑種類較多,如苯胺基嘧啶類的嘧霉胺、二甲酰亞胺類的腐霉利等,與乙霉威不存在交互抗性,因此,大同市蔬菜種植區乙霉威藥劑的使用相對較少,歷史較短,抗性較低。
建議在山西省對乙霉威抗藥性嚴重的太原市、朔州市、臨汾市、運城市、晉城市、長治市停用這種藥劑,選用腐霉利、嘧霉胺等與其無交互抗性的藥劑;對乙霉威產生中抗藥性的晉中市及未產生抗藥性的大同市應與其他藥劑輪換或混合使用,減少乙霉威的使用次數,延長其使用壽命。今后仍需進一步監測黃瓜灰霉病菌抗藥性的變化動態,及時提出抗性治理措施。
[1]張志明.復混肥料生產與利用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韓巨才,閆秀琴,劉慧平,等.灰霉病原菌對速克靈的抗性監測[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3,23(4):299-302.
[3]李新鳳,劉慧萍.抗三種殺菌劑灰霉菌株可溶性蛋白和酯酶的電泳圖譜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4):6-8.
[4]康萍芝,張麗榮,沈瑞清.木霉菌對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6):49-51.
[5]孫茜一.黃瓜疑難雜癥圖片對照診斷與處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4-15.
[6]劉長令.世界農藥大全(殺菌劑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53.
[7]紀明山,程根武.灰霉病菌對多菌靈和乙霉威抗性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1998,29(3):213-216.
[8]王萬立,王勇,劉耕春,等.天津市茄子灰霉病菌的抗藥性檢測[J].華北農學報,1998,13(4):107-111.
[9]魏景超.真菌鑒定手冊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259-516.
[10]呂佩柯,李明遠,吳鋸文,等.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6-13.
[11]周明國,葉鐘音.南京市郊灰霉菌對苯并咪唑類殺菌劑田間抗性的檢測[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7(2):53-57.
[12]張永杰,閆秀琴,韓巨才,等.山西省灰霉病菌對乙霉威的抗性監測[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3,23(4):309.
[13]王美琴,趙曉軍,張鑫,等.黃瓜灰霉病菌對多菌靈、速克靈及乙霉威的抗性檢測 [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8):853-85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