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勇,李艷軍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遼寧阜新 123000)
阜新海州露天礦是國家“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從1956年投產到2005年閉坑破產,累計開采煤炭2.4億t,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但是,煤炭資源的開采對土地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深化,要求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烈[2]。新世紀的城市是生態健全、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城市[3]。就阜新海州露天礦而言,閉坑后采場、排土場以及矸石山侵占了大量的土地,污染周圍的土壤、地下水和空氣,生態環境遭到破壞[4],這些環境問題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科學有效的植被建設正是實現該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之一。
海州露天礦廢棄地位于礦區東部,東西長為7 km,南北寬為3 km,占地16 km2,平面呈弧形條帶,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320 m,排土場相對標高32~200 m[5]。該區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485.2 mm,降水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均蒸發量1 800 mm,是降水量的3.7倍。年均氣溫7.3℃,歷年日最高氣溫40.6℃,最低氣溫-28.4℃。無霜期156 d,≥10℃的積溫3 341.4℃,年平均風速2.8 m/s[6]。該區植被屬華北植物區系邊緣,華北與蒙古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分布著中旱生的草本和灌木,如荊條(Vitex chinensisvar.heterophylla)、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酸棗(Zizyphus jujubavar.spinos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黃背草(Themeda japonica)、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等,蓋度為30%~50%;旱生植物如興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多葉隱子草(Cleistogenes polyphylla)、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大針茅(Stipa grandis)等,蓋度為 10%~50%;耐旱植物如紫菀(Aster tataricus)、羊草(Leymus chinensis)等,蓋度極小[7]。
根據土地復墾年限以及植物種類,將海州露天礦區廢棄地劃分為4種類型。
Ⅰ類廢棄地:剝離表層土壤后,未經人工復墾。該土地表層礦渣沒有明顯的風化碎屑,仍呈礦渣狀態,基本上沒有植物覆蓋。此類土壤重金屬含量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利于大多數植物的生長發育。
Ⅱ類廢棄地:經人工復墾1~3 a,該土地以草本植物為主,植物種類稀少,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少。
Ⅲ類廢棄地:經人工復墾3~7 a,該土地以喬木為主,但植物種類少,主要為刺槐和榆樹。
Ⅳ類廢棄地:經人工復墾7 a以上,該土地覆蓋面積大,植物種類稍多,土地保水、保肥能力相對較高,適合種植多種植物。
根據海州露天礦廢棄地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壤結構,總結出種植的植物應具有的特征為:(1)適應在土壤貧瘠的惡劣環境中生長,抗性強,固氮、抗旱、抗寒、抗瘠薄、抗病蟲害;(2)選擇植物莖冠與根系發育好,生長、繁殖能力強,有較高的生長速度,能夠有效地穩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盡可能在短期內覆蓋所要恢復的土壤;(3)遵循適地適樹、適地適草、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土壤微生物數量和種類;(4)選擇具有良好景觀效應的植物。
通過對比不同種類植被的生長情況,選擇出海州露天礦廢棄地上適生植被(表1)。

表1 海州露天礦廢棄地上適生植被
根據植被選擇依據及表1,針對海州露天礦廢棄地類型特點,確定4類植被配置模式。
Ⅰ類廢棄地:采用灌草復合模式,草本選擇紫花苜蓿、披堿草,灌木選擇沙棘、紫穗槐。使其可以迅速覆蓋地面,從而減輕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條件。
Ⅱ,Ⅲ類廢棄地:采用喬灌草復合模式,喬木選擇刺槐、榆樹、油松,灌木選擇沙地柏、沙棘,草本選擇紫花苜蓿、沙打旺、冰草。這種植物配置模式以刺槐和榆樹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結構為主,以常綠鄉土樹種為輔,且喬灌草搭配可以使綠化效果層次明顯,為今后森林公園建設奠定基礎。
Ⅳ類廢棄地:采用喬灌混交模式,喬木選擇油松、樟子松、側柏,灌木選擇紫穗槐、歐李。該廢棄地土壤條件相對較好,植物條件也比較成熟,已初步形成喬灌草搭配,地勢較平緩。該地以喬木為主,灌木為輔,株行距2 m×3 m,種植穴規格70 cm×70 cm×50 cm,朝森林公園方向發展。此外,對森林公園規劃的同時,對生物棲息和保護區也進行合理規劃,從而公園綠化與生物多樣性協調發展[12]。
直播就是把植物種子直接播入土壤,培育成林,其幼苗根系比較發達,抗旱性、適應性強,易成活;造林成本比較低,簡便易行。移栽與直播不同之處在于移栽的苗木較大,植株生長起來封壟地面快,對于能固氮的植物和有菌根的植物,移栽時可把有益菌帶到新墾地內,促使植株健壯生長。扦插是用植物體的一部分作為繁殖材料,促使其發生不定根和不定芽,培育成根莖兼備完全獨立植株的一種無性繁殖方法。扦插繁殖與種子繁殖不同,它不改變遺傳因子,可將親本的優良基因繼承下來。
依據種植植物的生長規律,協調好喬、灌、草生長,提高整體營造效果。實行喬、灌、草結合,多品種混交。
種植密度影響著植物的生長速度、粗壯程度、根系范圍等。因此,要調整好喬、灌、草的種植間隔。
撫育管理是植物種植后通過人的活動來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滿足幼樹生長對水、肥、氣、光、熱的需求,使之迅速生長,達到較高的成活率和保育率。撫育管理主要包括灌溉、除草、施肥、修枝、病蟲害防治等。
海州露天礦自開采以來,對廢棄地已進行了一系列的綜合治理和植被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礦區資源開發造成的植被破壞狀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加大力度進行礦區植被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以廢棄地復墾年限及植被生長狀況為依據,將廢棄地劃分為4種類型,為土壤改良和植被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依據海州露天礦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壤結構選擇相對應的植物,并對不同類型廢棄地進行配置,對礦區廢棄地植被恢復與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梁冰,白國良.阜新市新邱露天礦東排土場土地復墾模式研究[J].露天開采技術,2005(1):29.
[2]陳德力格呼,白淑蘭,樊榮,等.呼和浩特市園林綠化植物應用現狀及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05,15(6):61-64.
[3]鄭小燕.大樹整體移植綠化城市引發的思考 [J].華北農學報,2004,19(S1):128-130.
[4]王志宏,李愛國,范良千.此海州露天煤礦排土場土壤現狀評價[J].安全與環境學報,2006,6(4):70-73.
[5]劉寶勇.露天礦排土場復墾中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復的試驗研究[D].阜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5.
[6]許麗,樊金栓,周心澄,等.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自然恢復過程中物種多樣性研究 [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5,19(6):152-157.
[7]劉青柏,劉明國,劉興雙,等.阜新地區矸石山植被恢復的調查與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3,34(6):434-437.
[8]王文英,郭春燕,岳建英,等.平朔礦林地沙棘木蠹蛾和紅緣天牛為害調查[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2):68-70.
[9]張瑋,李曉燕,李連國,等.內蒙古西部地區沙棘光合與蒸騰特性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7,22(3):97-100.
[10]孟晶巖,王賢萍,巫東堂,等.山西省沙棘資源利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4,32(4):64-67.
[11]馬紅梅,陳明昌,張強.檸條生物形態對逆境的適應性機理[J].山西農業科學,2005,33(3):47-49.
[12]武月紅,李飛.城市園林綠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系[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