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輝
2011年3月31日,甘肅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審議了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全省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情況的專題報告。甘肅省林業廳、農牧廳、水利廳、發改委、財政廳、國土資源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環保廳等相關方面負責人公開應答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現場考問”。 在近兩個半小時的聯組會議上,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深入審議,輪番提問;省政府相關負責人一一解答,反復闡述。聯組會議上民主氣氛活躍,審議形式熱烈,得到了與會人員的普遍好評。這種聯組會議,從形式和內容上來看,都類似于監督法中規定的詢問。據了解,采用聯組會議的形式審議政府的專題報告,在甘肅省人大常委會歷史上尚屬首次。
據介紹,聯組會議屬于《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規定的會議形式,具有審議人員多、列席部門廣、討論的議題集中,互效性、針對性和實效性較強等特點。它主要是通過當場問與答,獲取情況,常委會組成人員可以加深對“一府兩院”工作情況的了解,“一府兩院”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常委會組成人員所關心的問題和意見,有利于促進雙方的相互溝通和理解,也易被“一府兩院”所接受,有利于提高監督的實效性。然而,舉行聯組會議抑或將來開展專題詢問,在甘肅省畢竟還是第一次,屬于“新生事物”,無論是在內容形式上、程序規則上,還是在方式方法上、理論研究上,都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實踐、完善創新、豐富發展。從目前來說,作者認為,類似于詢問性質的聯組會議還需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應著力解決好“不愿問、不敢問”的問題
以往,詢問權如同其他一些剛性監督手段一樣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2010年,自從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專題詢問和聯組會議的示范作用下,詢問權的價值才得到我們的認識和了解,詢問權也不再是裝點人大門面的擺設。但是,這項權力的行使在一些地方人大的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不愿問、不敢問”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值得我們重視和反思。比如:有的地方人大只是簡單“復制”和“拷貝”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做法,不愿結合本地實際進行探索創新,不敢充分發揮詢問權的作用和權威。有的地方人大在行使詢問權過程中只是隨便地確定一個主題,簡單地歸納幾個問題,象征性地詢問一下,擺擺樣子,走走過場,這種 “應景作秀”式的詢問,追求的只是一種“花拳繡腿”式的新花樣,其實質還是不愿也不敢充分行使詢問權。一些地方人大認為,詢問權缺乏剛性,會議上簡單地一問一答,不痛不癢,很難解決實際問題,也難以取得具有實際意義的監督效果,所以不愿去“問”。一些地方人大仍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擔心行使詢問權會影響人大同“一府兩院”的關系,不敢進行監督,不敢行使詢問權。所以說,盡管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一連串動作和重要探索,使地方人大常委會受到相當大的鼓舞和激勵、增添了信心和力量,也提供了樣本和范例,詢問之勢在全國“全面開花”,但實踐中存在的這些“不愿問、不敢問”的現象,我們仍不能忽視。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地方人大的政治膽識和政治智慧,還需要喚醒我們的責任意識、履職意識和主體意識,需要我們消除顧慮心理,對難點、重點和熱點問題不回避,對困難、麻煩和挑戰不退縮,秉承“有為才有威,有為才有位”的理念,本著對人大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大膽地走出“不愿問、不敢問”的尷尬境地,勇于“發聲”,敢于“發問”。只有這樣,人大才能真正有所作為,體現權威。再說了,詢問權是法律賦予人大的一項重要監督權力,是人大監督權的題中應有之義,人大與“一府兩院”之間也不存在相互掣肘,更不是在唱“對臺戲”。它的這種監督,不僅僅是制約,更是支持和促進。所以說,行使好這一權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聲,也是政府的愿望,我們應當理直氣壯地大膽行使。
第二,應著力解決好“問什么”的問題
人大詢問,既非“行人問路”,也非“問教先生”,更非“噓寒問暖”或“偶有遺忘,查問資料”,它是國家權力機關依法行使監督權的莊嚴之問。所以說,聯組會議并非“聊天會議”,聯組會議上的“一問一答”也絕對不能等同于民間社會上的“打聽詢問”。為維護它的嚴肅性和莊重性,詢問應該著眼于“問”大事,“詢”大局,“問”民生,“詢”熱點。在這方面,我覺得全國人大常委會為我們作出了示范。一次是詢問“錢袋子”,常委會組成人員就加強和改進預決算管理工作、優化轉移支付結構、均衡撥付預算資金、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提出了問題,財政部負責人一一認真做了回答。一次是關注國家的“糧囤子”,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聯組會議就國家糧食安全工作情況展開了詢問,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財政部等多位負責人到會回答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詢問。一次是關注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 “醫改”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情況的報告舉行聯組審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衛生部等部門負責人出席直面詢問。這些都體現了“問”大事,“詢”大局,“問”民生,“詢”熱點的特點。在實踐中,我們應把握好“問什么”的特點,科學選題,問出實效。
第三,應著力解決好“問后監督”的問題
人大之“問”,其對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而言,深入審議、坦率提問、一問到底是代行民意、實施監督的法律權力;而對“一府兩院”來說,虛心聽取、有問必答、落實承諾則是回應民意、接受監督的政治責任。所以說,詢問應不能止步于“問”,切不可把詢問變成搞形式、圖熱鬧、耍“花架子”的場景,也不能因為詢問相對“質詢”力度較小、操作靈活、容易實行而置之于隨意無度、靈活無邊的狀態。我們要切實把詢問作為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發揮人大監督實際效果和作用的重要利器。因此,詢問結束并不意味著監督工作的結束,還要跟進后續工作,即要“行”。詢問結束后,針對詢問中涉及的問題連同被詢問人的答復意見,應整理形成審議意見,交政府辦理,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及時整改,或將詢問中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進行梳理,選擇其中的突出問題,適時開展跟蹤監督。只有將詢問、梳理、交辦、辦理、跟蹤、落實構成一個嚴密的整體,一環緊扣一環,舉行聯組會議抑或開展專題詢問才能問得有聲有色,才能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工作發展,起到人大監督的實際效果和作用。
這種類似于詢問的聯組會議,是甘肅省人大常委會2011年開展監督工作的重點和亮點,也是一次重要探索和有益嘗試。根據甘肅省人大常委會2011年工作要點, 2011年還將聽取和審議省人民政府關于重大項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民生工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五五”普法等工作情況的報告,并對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情況進行專題詢問。人大的生命力在于職權的充分發揮。因此,我們應切實解決好詢問中的幾個關鍵問題,按照法律程序,依法行使好監督權,勇敢“發聲”,大膽“發問”,科學“選題”,“問”出成效,兌現詢問權行使后的監督效應,在經過詢問仍不滿意的情形下,并進一步啟動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甚至罷免等更具剛性色彩的監督手段。只有這樣,詢問才能“問”出權力效應,“問”出精彩。
人大之“問”,值得期待!
(作者單位: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人大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