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歲的諾諾(化名),面臨著人生第一個重大抉擇:回到原來的學校留級一年,還是索性轉入學費昂貴的私立中學接受國際文憑教育,徹底放棄高考。
“都怪我當時考慮得不周全,只想讓她出去見見世面,沒想到現在進退兩難。”諾諾的媽媽頗為自責。去年諾諾的父親作為訪問學者到英國交流一年,把諾諾母女也帶了過去,希望游學經驗能豐富諾諾的閱歷。
當初離開時他們和諾諾的班主任說好,孩子回來后只要期末考試能及格,就可以繼續升入初三。沒想到,回來后班主任已經換人,當初談好的事情全都不作數了,新班主任認為以諾諾每門70分左右的成績會嚴重拉低全班的平均分,堅持讓諾諾留級一年。
英式教育讓孩子變得自覺
剛剛和老師交涉過的諾諾滿心委屈,越來越懷念英國的老師和同學了。諾諾找出一大堆照片向《世界博覽》記者講述她在英國一年的游學生活。照片中的諾諾在不同膚色、不同族裔的老師和同學們中間笑得天真爛漫。有她在美術教室畫畫的,有在舞蹈教室練功的,有排演話劇的,還有在家政課上做蛋糕的,諾諾在英國的生活確實豐富多彩。
“我比較喜歡英國的老師,在那里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比較平等,什么事情都可以說、可以商量。國內的老師都是命令式的,學生只能服從,基本沒有表達意見的可能。”諾諾說道, “而且,英國的教育比較有啟發性。國內的作業就是那些死記硬背的東西。比如歷史吧,就是要你記住每個事件發生的時間、歷史意義,都是有統一答案的。英國的歷史不這樣教,給你一道問答題,你可以寫一篇文章,沒有所謂對錯,證明自己的觀點就可以了,所以我覺得英國的孩子更喜歡思考問題。”
諾諾得意地展示她在英國的畫作,有鉛筆畫也有水彩畫。 “我回國前,美術老師很舍不得,說我是她最好最優秀的學生。”諾諾特意強調那個“最”字, “其實我去英國之前根本不會畫畫。英國的老師們給人更多的選擇,不像在國內,所有人都得學數理化。我見過很多國內的哥哥姐姐稀里糊涂就上了大學選了專業,其實自己都不知道選的專業是干嘛的。”
母親也注意到孩子的變化。 “諾諾不是特別自覺的孩子。總是我們盯著才能好好學。但是在英國這一年她倒是很自覺地學習,我們沒怎么管,她的成績卻一直在提高。英國的老師比較擅長鼓勵學生,她自己學得很有興趣。”
在母親看來,這是由于中英兩國老師對于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她是個興趣很廣泛的孩子,小時候我們就送她學舞蹈學樂器。可是國內的老師都不太贊成。好幾次她的老師找我談話,認為諾諾的課外活動太多,總建議我們讓她放棄這些愛好。英國的老師一看諾諾又會跳舞又會玩樂器就贊賞她。她剛去的時候,英文還不好,老師就讓她參與排演舞劇。”
不是所有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諾諾是個個性極強的孩子,堅持自己的主見,不輕易對長輩和權威妥協。這種性格也就注定她在中國的教育傳統下很難得到老師的喜愛。父母還在低聲下氣地哀求老師,她已經和老師爭辯起來了。
諾諾更希望留在英國求學,或者索性轉去私立學校接受西式教育,以備上完高中后出國留學。但是她的父母都是大學老師,從初中起就支付昂貴的留學費用顯然不現實。但留在現在的中學,諾諾也許要面臨留級一年的困境,而且對于已經見識了英國寬松自由教育方式的諾諾而言,重新適應中國的教育將是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在她與學校的關系頗為僵持之后,可想而知孩子接下來的中學生活將會相當艱辛。
諾諾把英國的教育總結為“因材施教”,她不理解: “這句話不是咱們的孔老夫子說的嗎?怎么在英國實行得挺徹底,在我們中國一點看不到?”
中英兩國教育體制及理念的不同眾所周知,很難說孰優孰劣,但是學生性格各異,對兩種教育方式的適應程度也各有不同。只可惜,選擇的權利只屬于少數人。
精英階層:“我為什么送孩子出國?”
2005年,高女士放棄了正處于巔峰的事業,移民加拿大。她寧愿忍受與丈夫兩地分居的痛苦,不惜把自己變成家庭主婦,原因只有一個——為了孩子。這也是很多國內精英階層選擇移民海外的共同理由。
高女士的女兒笑容甜美、目光靈動,在學校參加了合唱團,很主動地為我們表演節目。但據高女士說,孩子在珠海上小學的時候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國內的教育是培養精英的,都是看成績說話。我女兒好動,精力不集中,從小成績就不是很好,不知道遭了老師多少白眼。在珠海的時候,她很不喜歡上學,在學校也總是低眉順眼,像個受氣小媳婦,一點自信都沒有。有一次她居然對我說: ‘媽媽你去給老師送點禮吧,班里某某某的媽媽送了禮物,老師就對她好多了。’
“當時很心酸呀!我就想,不能再讓孩子這樣下去了。小孩的自信和尊嚴一定要從小好好保護,連基本的自信都沒有了,還談什么創造力。其實剛來的時候,適應起來也很難。這里的老師都是只管自己那一門課,一開始也沒人告訴我們該怎么選課。而且孩子一入學就做各種各樣的項目,孩子不懂我也不懂,真是流著眼淚把一個一個‘第一次’撐過去的。”
高女士對《世界博覽》特約記者說,“但是女兒還是愿意留在這里,因為老師總是說她‘好’,不管功課完成得怎么樣總是得到表揚。”
以中國的評判標準,高女士的女兒仍然不算優秀。成績單上都是B,有的科目還出現了C。課外社團參加了幾個,也出去給參選議員的華人做過宣傳義工,但遠沒達到干出名堂的地步。“但是她自信了呀,覺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嘗試。原來在珠海的學校,這些露頭露臉的活動哪里輪得到她。成績不好的學生,在老師看來就是眼中釘。”高女士對女兒的變化已經非常滿意了。
高女士表示,她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高中老師,她也并不是全盤否定國內的教育:“國內的教育體制對精英來說很好,但是那么多孩子里有幾個精英?不是精英的孩子,因為成績不好,一切都被一筆抹殺了,似乎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國外對待不同的孩子還是相對平等的,我就是想給女兒爭取一個公平的機會。”
外國教育缺失的東西
高女士同時也看到加拿大教育方式的某些缺失。她認為當地的老師,特別是公立學校的老師們并沒有盡到引導的責任。 “畢竟孩子都還小,在很多問題上自己是拿不了主意的,這里老師給的自由有點太多了。這就需要家長特別留意了。”
在女兒高中最后一年里,由于國內公司的問題,高女士不得不回到珠海,臨走前,她把女兒轉入了一所私立高中,希望那里的華裔教導主任可以幫她“盯緊點”。
因為加拿大社會開放,溫哥華當地的華人又大多家庭條件比較好,很多孩子不免有些奢侈風,也染上了一些不良嗜好。用高女士的話說,盯不緊就不只是成績不好的問題了。
該不該送孩子出國留學,高女士勸各位家長還是要考慮清楚,送孩子留學的目的是什么。 “我覺得對于好學生來說,其實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一樣。也許在國內還好一點,因為國外的教育就不是培養精英的。但是對于個性強、活潑開朗的孩子,特別是那種在國內得不到老師認可的孩子,在這里確實能得到更公平的對待,也更容易建立信心。”
“我也看到過一些小孩子自控能力不強,到這里就學會了亂花錢甚至沾染上一些不良嗜好。也看到過內心比較脆弱、依賴性強的孩子在國內學習很好,到這里反倒得了憂郁癥。國外并不是什么都好,國內也在變化,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也越來越多。總之,兩地文化差異很大,家長還是要考慮清楚。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也要正確認識兩國的教育。”
高女士一再強調,希望記者把好處壞處都講全面,讓更多有此打算的家長有所借鑒。
(暖冰摘自《世界博覽》 2011年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