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華創


正因為工具比方法更具普遍適用性和重復使用的功能,使得最近一二十年,國外一些知名企業越來越將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工具化。
提升國民幸福感已成為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核心目標之一,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企業有責任、有義務在關注經營業績的同時,更注重包容性增長、內涵式發展和員工的幸福感,推動企業、國家和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幸福起來”。如何讓中國企業幸福起來?如何提高員工的幸福指數?也許邁向幸福之路可以有萬千條,但都將遵循共同的原則,那就是——幸福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培育并體驗出來的。
和諧幸福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知識經濟所依賴的知識和智慧不同于傳統經濟所依賴的土地、勞動與資本等資源。知識和智慧是深藏在人們頭腦中的資源,上級無法監督,也無法依靠制度和標準強求,只有讓員工自主、自愿合作,他們才會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知識。企業文化建設致力于為員工營造充分尊重和信任、激發不斷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氛圍,致力于在組織中建立良好的關系,使個人擁有自我管理和團隊互動能力,因此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充分挖掘智力資源的潛能,并有效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由此,當提升國民幸福感成為國民經濟“十二五”規劃核心目標時,企業文化建設的使命——讓企業幸福起來的任務也就越發顯得重要而緊迫。
為了讓中國企業站在全球的視角上了解企業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跟上國際先進企業文化管理的步伐,《現代企業文化》雜志和歐洲教練技術學院中國運營中心將于7月13至16日聯合在吉林長春舉辦“首屆企業文化生根暨生成性企業文化實戰峰會”,為中國企業文化發展提供更前沿的視角、更有力的工具支持和更開放的交流平臺。
企業文化建設的新基因
一直以來,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困惑:企業文化建設體系建設日益完善,手冊編制有聲有色,宣貫工作靈活多樣,企業文化建設做了很多工作卻沒有達到想要的結果,企業文化理念仍然“飄”在天上,沒有轉變為員工自覺行為,沒有有效發揮文化的引領和紐帶作用。
是什么導致這樣的現狀——企業文化沒有落地、深植、生根。
為什么企業文化沒有生根——缺少路徑,缺乏工具支撐。
企業文化下一步怎么走,如何做?老問題和新挑戰都要求企業文化管理必須從理念和方法層面躍升到工具層面,企業文化必須成為“道”與“術”的統一體,用工具推動企業文化更加入腦、入心,并培育出與人本管理相適應、更有創新、可持續性發展的“道”——生成性企業文化。
本次峰會誠邀歐洲教練技術學院院長沃爾夫岡?施密茨博士以及國內企業文化咨詢專家、心理學家、管理教練和企業界代表,以前沿理論和跨界思維,探索企業文化有效生根的路徑,碰撞中國企業文化持續改進的火花,推動企業文化從CCO(Chief Cultural Officer首席文化官)階段向OCC(Open—Coach—Consequence 打開內心-成為教練-生根結果)發展,讓企業基業常青,讓企業幸福起來。
共同打造幸福企業平臺
本次大會還將邀請若干家較早導入教練技術體系的企業嘉賓,現場分享教練技術協助本企業文化生根及企業文化有效促進企業提升業績的經驗,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華銳做專家點評。可以想象,當我們和更多有識之士共同探討企業文化管理下一個十年的發展進程,當我們通過企業文化真正落地生根、通過有效的文化管理帶給企業成倍的業績增長的時候,我們作為企業的一員該有多么的自豪。
試想,如果各地行業協會能將本次大會作為本年度為企業提供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各企業集團能將7月長春會議與本企業文化專題會議聯動,那么借助這個共同打造的資源共享平臺,更多的企業會因為站到更高的緯度上推進本企業文化建設,從而使企業文化管理工作真正受益,并且為有效地提升知識型員工的責任感和凝聚力、推動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找到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會議常年都有,價值各有不同。也許本次會議將具有劃時代意義,引領更多的企業學習掌握更新的管理思路和更多的管理工具,通過向內挖潛、推動企業迅速將目標轉化為成果,從而使企業真正幸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