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成,劉 坤
(東北財經大學 研究生院,遼寧 大連 116025)
自經濟轉軌以來,轉軌國家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僅分享貿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投資自由化和生產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而且其經濟增長與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積極貢獻和對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作用也與日俱增[1]。經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和制度變遷的成功,促進了轉軌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了其經濟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然而,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大多數轉軌國家經濟都出現了急劇衰退,說明了這類國家經濟的脆弱性。
中國和俄羅斯是兩個有代表性的經濟轉軌大國。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雖然兩國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因素存在著很大差異,但兩國有著許多共同的訴求。從中國的情況看,經過多年的經濟轉軌和發展,不僅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績,而且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巨大改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經濟形勢和環境,對經濟結構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使這個問題更加緊迫、更加具有現實意義。無獨有偶,俄羅斯也有與中國類似的情況。但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更為艱巨,因為俄幾十年來并沒有根本改變資源依賴型的增長模式和經濟結構。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的漲落一直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俄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受到嚴重沖擊的俄羅斯經濟出現急劇衰退,經濟結構問題更加暴露無遺。今后一個時期,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創新型經濟,成為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優先戰略目標。
在有關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研究文獻中,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結構目前存在的問題、經濟結構必須進行調整的原因、經濟結構調整存在的困難 (機遇),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的內容和政策建議等。例如,逄錦聚指出,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較為突出的是國民經濟總需求結構過于依賴投資和出口而消費需求作用偏弱,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內部自主創新高科技產業缺乏明顯優勢。因此,他認為,應繼續調整國民經濟需求結構;繼續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繼續調整產業內部結構[2]。吳敬璉指出,中國自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1957年)以來,開始采用蘇聯的發展模式,即以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改革開放后,中國用一系列政策措施擴大出口來彌補國內需求不足。目前,我國應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3]。沈坤榮和田偉認為,低端的產業結構安排是引發中國內需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要根源,對于經濟的持續發展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首先,產業結構的長期失衡是中國形成“高積累、低消費、高出口”需求驅動模式的一個重要原因,容易導致經濟陷入增長的“兩難困境”。其次,產業結構的長期失衡還是造成轉型時期中國就業壓力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過度追求重化工業還會對能源形成極大的壓力,容易導致增長遭遇資源瓶頸[4]。
對于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研究。陸南泉分析了俄羅斯經濟結構的調整趨勢與采取的主要措施,特別是普京執政時期調整經濟結構的思路與基本政策;分析了俄羅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難以改變原材料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地位的原因,以及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的制約因素。他得出結論認為,俄羅斯調整經濟結構并非易事,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歷史過程[5]。關雪凌和宮艷華認為,1999年以來,俄羅斯經濟迅速攀升,但俄政府并沒有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而是采取“消極適應”的政策,因而出現了今天俄羅斯產業結構的“雙元現象”(優化與惡化)。一方面,俄羅斯總的產業結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不僅三次產業關系得到了初步的調整,而且產業結構出現了走向高級化的趨勢;另一方面,俄羅斯各產業內部的結構愈發不合理,甚至呈現倒退的態勢。在消極和被動中調整的俄羅斯產業結構,對俄的貿易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并導致它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定位選擇的困境[6]。高曉慧從產業結構、內外需、生產要素、地區結構、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角度,分析了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滯后對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7]。徐向梅認為,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增長方式轉變,加速經濟多樣化改革,是俄羅斯刻不容緩的任務。但直到目前為止,俄在這方面仍基本上停留于戰略層面[8]。Robinson認為,1998年金融危機后,俄羅斯經濟增長并沒有導致俄羅斯經濟的現代化和多元化。經濟發展的結構和體制基礎仍然薄弱。2008—2009年的危機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結構,俄羅斯的經濟增長模式在較長時間內難以發生大的變化[9]。
在中俄兩國比較研究方面,曲文軼比較了中俄兩國的經濟結構,并分析了其對兩國經濟關系的影響[10]。林躍勤在比較中俄兩國經濟快速成長過程中結構不平衡的原因和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轉型經濟快速、持續、均衡協調發展的路徑[11]。景維民和黃秋菊認為,俄羅斯形成了一種去工業化、去現代化的資源依賴型經濟結構。造成中俄兩國經濟結構差異的關鍵因素之一是國家制度能力[12]。科卡廖夫指出,中國和俄羅斯都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以拉動內需、穩定社會和結構調整為主旨的反危機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其抵御和擺脫危機的經驗值得俄羅斯借鑒。俄羅斯能源依賴型增長模式受金融危機重挫,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創新經濟是走出危機和經濟復興的根本途徑。中國和俄羅斯的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為兩國未來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13]。
本部分著重分析自經濟轉軌開始以來直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俄兩國經濟結構及其調整的基本狀況。
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目標既包括了經濟增長,也包括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沖擊和“保增長”壓力前所未有的境況下,中國政府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也一刻未停止過。應當說,長期的經濟結構調整還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投資、消費、出口三大需求增長更趨均衡。2007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第一次超過投資,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之首。200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5%。三次產業結構也更趨合理,農業產值在總產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非農產值的比重逐步增長。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產業。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自1993年以來,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大致保持在45%以上,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更是呈逐步增長的趨勢,如圖1所示。
從國內生產總值支出結構看,最終消費率呈現總體下降的趨勢,特別是自2001年以來加速下滑。其中,居民消費需求始終處于低位,由1980年平均占50%不斷下降到2007年約36%。投資始終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驅動因素,特別是2003年以來,資本形成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支出構成如圖2所示。

圖1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產業構成(%)

圖2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支出構成(%)
多年來,中國經濟對外貿的依存度一直偏高,經濟增長在較大程度上依賴國際市場。截至2007年,中國總出口額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41.3%,與韓國等傳統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相當 (46.4%)。相比之下,俄羅斯2007年出口額占GDP的比重為30.3%,印度為22.4%,美國為11.9%,日本為17.6%[4]。1992—2005年,中國的出口增長超過了5倍,出口結構也不斷優化。1986—1993年,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出口中占據主導地位。1994年以來,勞動密集型產品繼續保持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但其地位不斷下降,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迅速增長[14]。例如,農業、軟制造業 (紡織成衣等)的出口份額大幅下降,而家用電子、電器和計算機等硬制造業的出口份額不斷增長。
盡管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深層次矛盾仍然較為突出。第一,從需求結構看,內需特別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較弱,有待進一步增強。第二,從產業結構看,農業基礎依然薄弱,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持續下降;工業雖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待提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第三,從城鄉和區域結構看,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生活條件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仍然較大。第四,從要素投入結構看,資源消耗偏高,環境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的約束逐漸突出。中國主要資源型產品消費占全球總消費的比重明顯大于GDP占全球經濟的比重。
俄羅斯資源依賴型經濟的特征明顯。所謂資源依賴型經濟,是指俄羅斯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的大量出口來達到經濟的快速增長。自20世紀90年代初向市場經濟轉軌以來,俄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試圖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經濟增長與發展模式。不僅對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進行了初步調整,也改變了工業內部的結構狀況。雖然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俄經濟結構調整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但總的來看,產業結構還是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出現了一種高級化的趨勢[6]。產業結構中農業和工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而服務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并最終成為占比最大的產業。有資料顯示,1990年,農業在俄羅斯GDP中的比重為17%,至2006年下降到5.2%。工業占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48%(1992年達到最高值57%)下降到2006年的36%。工業部門以機器制造和金屬加工為主,占工業生產的22%,而高科技和消費品的生產所占比重較小,輕工業 (如紡織)在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不到1.5%(2007年)。石油天然氣占GDP比重約為10.5%(2005年),但這一數字有所低估,真實比重可能在GDP的20%—25%。1990年服務業占GDP比重為35%,自1995年起總體呈上升趨勢,其比重提高到2002—2006年的約60%,如圖3所示。
1.出口結構
長期以來,雖然俄羅斯一再強調調整經濟結構特別是出口結構,但實際上仍在發展以資源出口為導向的經濟,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的大量出口達到高速經濟增長,始終未能擺脫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以及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經濟原料化的趨勢不斷加強。據俄羅斯著名經濟學家阿甘別吉揚2008年提供的數據,俄羅斯經濟增長約40%是依靠國內因素,而60%則是依靠有利的對外經濟市場行情即石油、天然氣等的出口價格不斷上漲實現的;石油和石油產品占全部出口的40%—45%;石油和天然氣出口超過出口總額的60%;金屬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5%;其他原材料 (煤、林產品、化肥、礦石等)的出口約占15%[15]。俄經濟發展部的資料顯示,俄羅斯經濟增長的30%左右是由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的出口貢獻的,而包括能源在內的原材料行業占到俄GDP的70%以上,俄外匯收入的約60%也來自能源出口。圖4反映了俄羅斯的出口商品結構。

圖3 俄羅斯GDP產業結構比重變化 (%)(1990—2006年)

圖4 俄羅斯出口商品結構(占總出口的百分比,%)
俄羅斯以資源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雖然滿足了俄對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的追求,為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由于過分依賴國際市場,易受國際市場行情波動的影響,從而使本國經濟受制于外部因素。因此,調整出口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模式,提高經濟競爭力,仍是俄羅斯今后的重要任務和戰略目標。其核心是從資源依賴型和資源出口導向型經濟逐步轉向創新導向型經濟,向以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創新型經濟轉變。
轉軌初期,俄羅斯經濟出現了嚴重衰退,收入分配不公,貧困人口增多,導致俄羅斯居民消費需求呈下降趨勢。自1999年以來,俄羅斯經濟逐步恢復增長,勞動力市場得到改善,再加上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生活得到明顯改善。2000—2010年,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2.7倍,實際工資增長3.5倍,實際養老金增長4.2倍。失業水平也顯著降低,到危機前的2007年降至近6%,即使在危機期間也沒有超過8.5%[16]。但俄羅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卻持續擴大,1998年基尼系數為0.39,2007年為0.42。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不僅會引起諸多的社會問題,而且也抑制了居民消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而提高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既能夠提高這類人群家庭的消費水平,又能夠擴大俄羅斯的國內消費需求。
有數據顯示,俄羅斯最終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 (消費率)呈波動發展狀態,由1995年的71.1%提高到1998年的76.2%,2000年降為61.2%,2009年又上升到76%,2010年降至71%,如圖5所示。
俄羅斯調整消費結構的措施,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以總量和速度的雙重增長促進消費升級。目標是到2015年使居民收入增長1.2—1.5倍,并進一步擴大消費規模,其中,要縮小必需品消費規模,并降低恩格爾系數。二是實現消費結構升級,使經濟增長的重點從以吃、穿、用為主要消費對象的第一級再生產循環,過渡到以住房和汽車為主要消費對象的第二級再生產循環,以及以信息產品和服務為主要消費對象的第三級再生產循環。
3.投資結構
在1999—2008年的10年間,俄羅斯的投資呈現增長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3%,2007年達到21.1%,為10年來最高。經過結構調整,一方面,俄工業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2007年前達到35%—40%。基礎設施投資大幅增加,例如交通和通訊業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從1992年的不足9%上升至2007年前的25%以上;加工工業的占比也在上升,2006年機器設備投資占到35.7%。2005年加工工業投資增長了16.9%,而開采工業降低了2.5%;燃料能源開采投資下降了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俄羅斯投資結構已呈現多元化趨勢。2007年,俄羅斯固定投資的14%投在能源部門,15%在制造業,22%在交通通信部門,17%投在不動產等部門。俄羅斯的資本形成率及其與“金磚四國”中其他三國的比較如圖6所示。

圖5 俄羅斯GDP支出構成 (%)

圖6 “金磚四國”資本形成率的動態發展(占GDP比重,%)
從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首先應當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從單純追求增長速度轉變到增長速度和增長質量相協調;二是從單純追求GDP增長轉變到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在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方面,從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經濟轉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型經濟;在產業結構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轉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在生產要素投入結構上,由依靠廉價勞動力、大量消耗原料資源轉向提高勞動者素質、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知識型經濟。
1.短期內,投資仍將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采取措施擴大需求,其重點是增加消費需求。在強有力的擴張政策推動下,2009年總需求有大幅度的提高。從需求構成來看,凈出口所占比重下降,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投資的大幅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資本形成、最終消費和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91.3%、47.6%和-44.8%,分別對當年GDP拉動了8.4、4.4和-3.6個百分點。2010年,資本形成、最終消費和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0%、36.8%和9.2%,分別拉動GDP增長5.6、3.8和0.9個百分點,出口企穩回升。2011年以來,消費增長雖減緩,但因投資強勁,內需仍保持旺盛。2011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47.5%,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為53.2%,貨物和服務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負0.7%,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點數分別是4.6、5.1和負0.1個百分點[17]。預計2008—2020年平均資本增長率仍然可以保持在13%左右[18]。
2.中長期內,按“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認為,無論是從經濟全球化還是從中國自己內部發展的階段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速度也會非常快。這是在全球格局下中國尋找全球戰略定位必然的結果和出路,也只有這樣的結構調整才能從根本上使得整個產業利潤空間提高,使得就業人員收入提高,也才能從根本上使整個經濟模式從外需追求走上內需主導[19]。
中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要達到“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的目標。
“十二五”時期,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將緩慢上升或基本穩定,工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程度會有所提高。但由于中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因而從新興工業國家的發展經驗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難以根本改變,服務業的增速持續高于工業增速的可能性較小。“十二五”期間,隨著新興產業戰略地位的提高和發展環境的改善,新興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提速,其占工業的比重也將明顯上升。根據2010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國將重點支持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由于低碳化成為世界經濟繼工業化、信息化之后新的發展方向,因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新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而且,在中央和地方的產業促進政策的推動下,“十二五”期間科研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新興產業部門轉移的速度也會加快。
自經濟轉軌以來,雖然俄羅斯經濟結構發生了一些積極變化,但經濟結構畸形尤其是能源原材料比重過大的特征并沒有根本改變。梅德韋杰夫總統在2009年11月12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坦言,全球經濟危機對俄羅斯的打擊之所以更為嚴重,就在于俄羅斯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因此,調整經濟結構仍是俄羅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調整產業結構,減少對能源產業的依賴
普京在總統第二任期卸任前發表的《俄羅斯2020年前的發展戰略》一文中承認,俄羅斯“還是未能擺脫惰性的能源型發展模式”。的確,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結構問題在俄羅斯轉軌20年后的今天,依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俄始終沒有擺脫經濟增長對資源特別是能源產業的依賴。低碳等新興產業發展滯后,缺少新的經濟增長點。俄總理普京2011年2月9日表示,俄2010年財政收入超過一半來自燃料能源綜合體,其總額超過4.1萬億盧布 (約合1 370億美元)。資料顯示,2010年俄主要出口產品仍為能源類,此類產品在俄對非獨聯體國家出口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為70.8%,在俄對獨聯體國家出口貿易的占比為53%,這兩項指標均比2009年有所上升[20]。
顯然,俄羅斯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產業來推動的,而且經濟發展對能源產生了過度的依賴。綜觀轉軌以來俄羅斯的經濟發展戰略,能源發展戰略始終是俄的核心發展戰略。無論是葉利欽時期還是普京時期,均把能源發展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目標,因而使得俄羅斯其他產業的發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致使經濟結構畸形,很多新興產業的發展缺少政策扶持,經濟增長缺少新的推動點。因此,梅德韋杰夫總統提出,今后俄羅斯必須在保持經濟規模的同時摒棄原材料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現代化。他希望未來幾十年內俄羅斯應成為一個“不是靠原料,而是靠智慧富裕起來的國家,靠創造了獨特知識的‘智慧’經濟、出口最新技術及創新產品而富裕的國家”[21]。
今后俄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降低能源和原材料部門的增長速度和對GDP的貢獻率,提高以加工部門為主的最終產品部門增長速度和貢獻率,特別要使高新技術產業的貢獻率增大,傳統產業的貢獻率下降。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強化稅收的調節功能,提高采掘部門的稅負,基本拉平原料部門和非原料部門的資本產出率,并促使投資向加工工業部門轉移。
2010年,俄羅斯政府信息技術委員會批準了俄羅斯通信部制定的關于實施建設“2011—2020年信息社會”的長期方案。該方案的目標是改變俄羅斯信息產業發展的落后狀況、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改善商業環境、建立安全的信息社會、發展IT市場。俄羅斯計劃在未來10年內,每年對該項目投資100億盧布,投資總額將達1 000億盧布。投資資金主要用于發展俄羅斯的醫療信息化、數字電視、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及其他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此外,俄政府信息技術委員會已批準在信息社會的建設框架下,正式實施電子政府建設方案。這是俄羅斯通信部系統推進國家機關信息化進程的首次嘗試。
早在2009年5月20日,俄羅斯就正式成立了“現代化和經濟技術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主要負責為俄羅斯的現代化和經濟技術發展制定國家政策,并協調相關工作。同年6月18日,召開了俄羅斯現代化和經濟技術發展委員會的首次會議。此次會議確定了俄今后發展創新型經濟的五個重點領域:新型能源技術、核技術、空間和通信技術、醫療技術和信息技術。2009年10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莫斯科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納米技術論壇上表示,俄羅斯將采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納米技術,促使納米產業成為俄經濟的主導產業之一。他表示,在2015年前,俄政府計劃投入3 180億盧布用于扶持納米產業,這一投資堪稱世界納米技術領域的國家投資項目之最。屆時俄納米產業的年產值將達到9 000億盧布。目前俄羅斯已批準了2015年前納米產業發展計劃并成立了俄羅斯納米技術集團[22]。2010年5月,俄羅斯出臺了更為雄心勃勃的經濟現代化創新計劃,將在今后三年內耗資8 000億盧布,實施38個現代化創新項目。為配合這一計劃的有效實施,俄還提出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建立發展創新型經濟所需的技術園區和經濟特區。目前看,今后俄羅斯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多元化、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既包括要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建立較為完善的創新活動法律制度,也包括建立能夠促進創新的金融體系,以及完善與創新活動相關的管理。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外需拉動,內需不足,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合理,這些因素影響了經濟的平衡、協調、可持續和穩定發展。從產業結構看,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較為滯后。而俄羅斯的結構性矛盾更為突出,其資源依賴型經濟的特征明顯,始終難以擺脫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主要依靠自然資源特別是石油的大量出口來達到高速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往往受制于外部因素的影響。
應當看到,自經濟轉軌以來,中國和俄羅斯的經濟結構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得以不同程度的調整和升級。相比較而言,中國的經濟結構中消費比例相對低而投資比例相對高,同時,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俄羅斯的經濟結構中消費比例較高,投資比例偏低,在三次產業構成中服務業占比最大。中俄兩國的共同點是,出口對于經濟增長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國際貿易結構中低附加值商品、石油天然氣等原料商品的比重較大,技術和創新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較低。
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的經濟增長依然依賴投資和對外出口的增長,俄羅斯也依然享受著國際油價高企帶來的好處。因此,短期內,中俄兩國經濟結構難以實現有效和顯著的調整。但從長遠看,兩國必然要實現經濟多元化和產業結構升級,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
對于中國而言,雖然出口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產業結構也出現了升級,產生了“結構紅利”,但經濟依賴于投資和出口,消費需求明顯不足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且,危機后銀行業存在著不良貸款增加的風險,這會阻礙中國金融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遠期看,中國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必然改變其要素收入分配格局。隨著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勞動力相對資本的價格將會提高,資本替代勞動則是一個必然趨勢。面對多種壓力,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逐步向知識密集型轉變,使國民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上,從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經濟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型經濟轉變;在產業結構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大力發展服務業,實現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在生產要素投入的結構上,由依靠廉價勞動力、大量消耗原料和資源,向提高勞動者素質、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知識型經濟方向轉變。
對于俄羅斯而言,長期以來,石油天然氣所帶來的滾滾財源為俄羅斯經濟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不僅增加了財政收入,保證了政府財政盈余,而且也提高了居民收入,促進了居民消費,使得居民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由于勞動力和資本大量流向服務業,使得服務業發展迅速,在三次產業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勞動力成本高、盧布升值、通貨膨脹以及利率水平較高,對于非能源行業和可貿易部門的發展不利。
總的來看,短期內,俄羅斯經濟難以完全擺脫對資源的依賴性。俄羅斯出口增長、國家財政收入、外匯儲備的增長等仍然要依賴于能源,因而其經濟具有很大的風險性。中長期內,俄羅斯政府仍然需要調整財政和支出控制政策,以大幅降低非石油財政赤字。雖然目前由于石油價格水平仍然相對較高,對俄羅斯經濟和財政仍十分有利,但從中長期看,俄要采取多種措施減少“荷蘭病”對經濟的影響,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多元化。
總之,中國和俄羅斯要想保持經濟的持續平穩增長,必須使產業結構的短期適應性調整與長期戰略性調整有機結合。最重要的是立足國情,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效益和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在實現傳統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實現優勢產業結構自身的升級,使中俄兩國的經濟和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并不斷優化。
[1]郭連成.經濟全球化與轉軌國家經濟雙向互動論[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11).
[2]逄錦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DB/OL].http://www.qstheory.cn/jj/jjggyfz/201002/t20100223_21281.htm/2010-02-23.
[3]文麗.增長模式轉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訪吳敬璉教授[J].經濟,2010,(3).
[4]沈坤榮,田偉.后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增長——結構性特征及其國際比較[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0,(1).
[5]陸南泉.俄羅斯經濟結構調整趨勢與制約因素[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9,(1).
[6]關雪凌,宮艷華.俄羅斯產業結構的調整、問題與影響[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7]高曉慧.俄羅斯經濟增長中的結構問題[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4).
[8]徐向梅.俄羅斯經濟:增長、衰退與不穩定的復蘇[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1,(1).
[9]Robinson,N.Russian Patrimonial Capit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J].Journal of Communist Studies and Transition Politics,2011,27(3-4):434-455.
[10]曲文軼.中俄經濟結構異同及其對兩國經濟關系的影響(上)[J].俄羅斯研究,2007,(6).
[11]林躍勤.轉型國家經濟協調發展問題研究——中俄經濟結構調整與增長方式轉變[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8,(1).
[12]景維民,黃秋菊.國家制度能力與經濟結構調整——基于轉型期的中俄比較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13]K.А.科卡廖夫.中國走出危機的經驗與俄中合作[J].現代國際關系,2010,(2).
[14]楊汝岱,朱詩娥.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與競爭力研究:1978—2006[J].財貿經濟,2008,(2).
[15]Аганбегян,А. Соц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развитие России:стратегия роста и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инвестиционного обеспечения[J].Общество и экономика,2008,(1):28.
[16]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работы Экспертной группы .Бюджетная и денежная политика,макр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араметры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DB/OL].http://2020strategy.ru/g2,2011-10-10.
[17]楊毅沉,龔雯.GDP季度環比上升,投資領跑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D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7/13/c_121663324_2.htm.
[18]王小魯,樊綱.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09,(1).
[19]朱民.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不可避免,速度會非常快[DB/OL].http://money.163.com/2011-09-15.
[20]翰墨.俄羅斯中亞東歐經貿動態[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1,(4).
[21]關雪凌.透視國際金融危機中的俄羅斯經濟困境[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0,(1).
[22]聶云鵬.俄力促納米產業成為主導產業之一[D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