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忠,宋瑩瑩
(山東理工大學 商學院,山東 淄博 255049)
貿易救濟 (Trade Remedies)是指當從國外的進口對國內產業造成負面影響時,該國政府所采取的減輕乃至消除該類負面影響的措施。WTO法律框架下的救濟措施主要有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所依據的法律文件分別是WTO的《反傾銷協議》、《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和《保障措施協議》。在貿易實踐中,由于各國的法律不同,反傾銷又衍生出反規避和反吸收措施。此外,根據中國加入WTO《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第16條規定,在中國加入WTO之日起的12年內,如果原產于中國的產品在出口至任何WTO成員領土時,其增長的數量或所依據的條件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者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該WTO成員有權對此類產品撤銷減讓或限制進口,即為特別保障措施。根據《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段規定,在2008年12月31日前,WTO成員可以對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采取特別保障措施。鑒于此,本文所研究的國外對華貿易救濟措施包括反傾銷 (包含了反規避和反吸收)、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特別保障措施。本文中的發達經濟體與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發布的《UNCTAD handbook of statistics 2008》中的國家 (地區)一致,其他所有國家 (地區)我們統稱為發展中經濟體。
目前,關于國外對華貿易救濟的研究,多將貿易救濟的發起國集中于美國、日本、歐盟、印度等單個經濟體,或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單項研究,貿易救濟的措施多集中于反傾銷,近年對反補貼的研究開始增多。將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進行比較,且將所有的貿易救濟措施進行綜合研究的卻非常欠缺。因此,將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對華實施的貿易救濟措施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據中國貿易救濟網統計,1979—2009年,國外對華共啟動1 276起貿易救濟調查,其中,反傾銷1 033起,占80.96%;反補貼37起,占2.9%;保障措施123起,占9.64%;特別保障措施83起,占6.5%。國外對華貿易救濟調查立案數成快速上升趨勢,反傾銷作為主要的貿易救濟措施所占比重不斷下降,反補貼成為近年的新增長點,保障措施和特別保障措施在中國加入WTO以后迅猛增長,見表1所示。

表1 1979—2009年對華啟動的貿易救濟調查單位:起;%
對華啟動貿易救濟調查的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多,截至2009年達到35個。發展中經濟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對華貿易救濟中,且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就具體特征而言,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對華貿易救濟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0世紀90年代之后,發展中經濟體對華貿易救濟立案數量快速攀升。如印度,1995年之前,對華啟動了4起反傾銷調查,1995—2009年啟動了132起,年均9.4起,居對華反傾銷首位。2009年,印度共對華發起25起貿易救濟調查,高于美國的23起,平均每月發起兩起。
迄今,發展中經濟體在對華貿易救濟中已占居主要地位,據中國貿易救濟網統計,截至2008年底,由發展中經濟體對華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占國外對華貿易救濟總調查的54.2%。
發展中經濟體采用的主要貿易救濟措施是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截至2009年底,國外對華共啟動了1 033起反傾銷調查,發展中經濟體達593起,占57.4%。尤其是近年來,發展中經濟體對華反傾銷的比重迅速攀升,2009年,共有18個經濟體對華啟動了76起反傾銷調查,其中,14個發展中經濟體,共啟動53起,占69.7%。一般保障措施的主力也是發展中經濟體,截至2009年底,國外對華共啟動了123起保障措施,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4個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共啟動了11起,占8.9%。而發展中經濟體中僅印度就達到20起,土耳其16起,見表2所示。
發達經濟體采用的主要貿易救濟措施是反傾銷、反補貼和特別保障措施。發達經濟體雖然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趨勢,但案件數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反傾銷依然是發達經濟體限制中國產品的主要措施。國外對華反補貼出現較晚,但增長態勢迅猛,發達經濟體是主導力量。截至2009年底,共有5個國家對華啟動了37起反補貼調查,其中美國23起,占62.2%,居首位;加拿大9起,占24.3%,澳大利亞3起,占8.1%。上述三個國家共占94.6%。由發展中經濟體發起的反補貼調查只有南非和印度,各1起。見表2所示。美國2007年突破反補貼法規不適用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慣例,開始對中國產品實施反補貼調查,并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強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加拿大是中國加入WTO以來最早對華實施反補貼調查的經濟體,主要依據其國內《特別進口措施法》。
發達經濟體在國外對華采取的特別保障措施中居主導地位。截至2009年底,在國外對華啟動的83起特別保障措施中,美國發起了42起,占50.6%;歐盟10起,占12%;加拿大兩起,占2.4%;上述三方共占64.6%。發展中經濟體發起特別保障措施較多的是印度和土耳其,各7起,各占8.4%。見表2所示。美國和歐盟是特別保障措施的主要發起者,其原因是其國內具有針對中國產品的特別保障立法。美國貿易法中的421和422條款規定,對來自中國產品的市場擾亂和轉移行為實施救濟措施。歐盟的“過渡期特定產品保障機制 (TPSSM)”條款也是專門針對中國產品制定的保障措施。

表2 截至2009年底國外對華啟動貿易救濟調查數量前10位的經濟體 單位:起;%
值得注意的是,發達經濟體的反補貼措施多與反傾銷合并調查,這種“一案雙反”的合并調查,給中國政府和企業帶來沉重負擔,增加了應訴的難度。此外,發達經濟體是對華發起反規避和反吸收調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8年底,共有5個經濟體對華啟動38起反規避調查,8起反吸收調查,其中,22起反規避和8起反吸收都是由歐盟發起。
由于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原因,國外對華貿易救濟主要集中于中國出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如化工、輕工、冶金、紡織、機械、金屬制品等。但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在案件涉及的具體產品方面還是具有一定差異的:一是發達經濟體貿易救濟涉及的領域相對于發展中經濟體更偏向于中高端,尤其是近年來,涉及鋼材、輪胎、電子等領域的越來越多。二是發展中經濟體涉及的行業和產品范圍更為寬泛,還涉及到建材、醫藥、農產品等。
發達經濟體對華貿易救濟個案涉案金額超過1億美元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案件司空見慣。例如美國,2003年12月對華木制臥室家具反傾銷涉案金額9.6億美元,2007年10月對華鋼釘反傾銷涉案金額10億美元,2009年4月對華油井管反傾銷和反補貼涉案金額27億美元。歐盟2010年6月30日對華數據卡 (即無線寬域網絡調制解調器)發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涉案金額竟高達41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超過1億美元的案件2005年之前幾乎沒有,2005年之后才開始出現。例如印度,2005年對華絲綢反傾銷涉案金額達1.8億美元,2007年對華順丁烯二酸酐反傾銷案涉案金額為1億美元。2008年對華熱軋鋼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高達6.86億美元。這主要因為中國向發達經濟體出口的產品層次高,數量大。
貿易救濟案件執行數量是指最終采取了貿易救濟措施的案件數量,執行率為執行數量占終裁數量的比重。以反傾銷為例,截至2008年底,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4個主要的發達經濟體反傾銷案件平均執行率為69.2%;印度、土耳其、阿根廷、墨西哥、南非5個發展中經濟體反傾銷案件平均執行率為76.8%。其中,印度、阿根廷分別高達86.2%和82%,見表3所示。其主要原因是發展中經濟體相對發達經濟體在法律等制度建設方面還不夠規范,任意性較大,立案和執行容易[1]。

表3 截至2008年底主要經濟體對華反傾銷調查執行情況 單位:起;%
根據 WTO統計,截至 2010年 6月,向WTO爭端解決機構提交的起訴中國的案件共有18起,14起由發達經濟體提出,4起由發展中經濟體提出。發展中經濟體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利用一直不如發達經濟體,1995—2008年,WTO爭端解決機構受理了388起爭端案件,由美國、歐盟等發達成員提出的共231起,由發展中成員提出的有151起,由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共同提出的有6起。主要因為發展中成員在人力、財力、技術標準等方面落后于發達成員,訴訟成本相對較高。
國外對華貿易救濟的數量和涉案金額不同,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也不同。我們采用貿易救濟指控指數和貿易救濟涉案金額指數,從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兩方面,比較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對華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2]。
貿易救濟指控指數=(某經濟體對華貿易救濟立案數÷全球對華貿易救濟立案總數)/(中國對某經濟體出口額÷中國出口總額)
該指數的平均值為1,若大于1,說明該經濟體對華采取貿易救濟調查措施,其頻率相對于其在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而言,對中國出口貿易影響較大;若小于1,則影響較小。
貿易救濟涉案金額指數=(某經濟體對華貿易救濟涉案金額÷全球對華貿易救濟涉案金額)/(中國對某經濟體出口額÷中國出口總額)
該指數的平均值為1,若大于1,說明該經濟體對華采取貿易救濟調查措施,其涉案金額相對于其在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而言,對中國出口貿易影響較大;若小于1,則影響較小。
我們以2009年為例,對上述兩個指數進行測算,其結果顯示:在對華啟動貿易救濟調查的10個主要經濟體中,發展中經濟體的指控指數都超過1,平均為12.95,其中,指控指數最高的是阿根廷,高達52.2,其次是土耳其和印度。而發達經濟體的指控指數相對較低,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和加拿大4個經濟體平均指控指數為1.29。涉案金額指數也是發展中經濟體高于發達經濟體,最高的阿根廷為30.87,印度為7.97,發達經濟體涉案金額指數相對較低。見表4所示。
由此可見,發展中經濟體對華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相對其在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而言,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大于發達經濟體。

表4 2009年主要經濟體貿易救濟指控指數和涉案金額指數 單位:起;億美元
上述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由各經濟體的經濟發展階段和開放程度、法律和制度建設、標準化建設、與中國的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的異質性、處理案件的成本承擔能力等差異造成[3]。所以,中國應在這些方面針對不同經濟體做出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同時要注意以下兩種發展態勢:
由于中國向發達經濟體出口商品結構的不斷優化,用傳統的貿易救濟措施限制中國產品的效應減弱,發達經濟體憑借其在經濟、技術、法律體系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多地借助于貿易救濟措施以外的手段來限制中國產品,如技術性貿易壁壘、知識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環境壁壘、產品召回等。而發展中經濟體由于法律、標準、經濟發展階段等原因,賴以限制進口的手段較為單一,在今后一定時期內,還將主要依賴于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等傳統的貿易救濟手段[4]。
發展中經濟體雖然在經濟、技術、法律體系等方面落后于發達經濟體,但在采取貿易救濟措施方面也具有一些發達經濟體不可比擬的優勢和便利:(1)國內立法和執法不夠完善,隨意性強,立案容易。(2)國內產業關聯較弱,不用過多考慮產業上下游利益平衡問題,較易實施貿易救濟措施。(3)屬于貿易小國,是國際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實施貿易保護后不會惡化本國的貿易條件。貿易伙伴少,一般不會引發多邊交叉報復。(4)WTO給予發展中經濟體比發達經濟體更加有力的實施條件,如實施期限長等。這些因素將決定了發展中經濟體對外貿易救濟不斷升級,尤其是與中國的產業結構具有同構性,產業和產品競爭性強,貿易沖突將越演越烈[5]。其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也不可小覷,發展中經濟體市場的丟失,將影響中國市場多元化戰略,產品必向發達經濟體集中,與發達經濟體的貿易摩擦必將進一步升級,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貿易利益嚴重受損。
[1]呂博.中國應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策略[J].國際經濟合作,2006,(9):19-23.
[2]王瑾.發展中國家對華反傾銷的影響與動因——與發達國家的比較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8,(8):49-55.
[3]高維新,蔡春林.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摩擦的深層次原因探析[J]. 國際經貿探索,2009,(9):4-9.
[4]王亞飛.貿易摩擦理論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2):18-23.
[5]王頤,李恒春.淺析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