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斌
2011年10月底,以網絡商城淘寶為舞臺,一場網絡惡斗正在愈演愈烈。酣戰雙方是中小賣家和大賣家,但戰火卻是由商城自己點燃的。隨著馬云宣布大幅度提升保證金和技術服務費之后,大量中小賣家發起占領淘寶的行動,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迅速蔓延,也成為繼去年360與騰訊之后另一場大規模的中國互聯網戰爭,此次戰爭更具有現代互聯網的商業化特征,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力也更具有現實意義。

事情的起因看似非常簡單,10月10日,淘寶商城發布了《2012年招商續簽及規則調整公告》,將技術服務年費從以往的6000元提高至3萬元和6萬元兩個檔次,漲幅為5倍到10倍。同時,商鋪的違約保證金數額全線提高,由以往的1萬元漲至5萬元、10萬元、15萬元不等。這一舉措立即引起了廣大中小賣家的強烈不滿,2011年10月11日,近5萬多名網友集結YY語音,對部分淘寶商城的大賣家,實施“拍商品、給差評、拒付款”的操作行為。參與方式主要為,對要打擊的被指定大賣家進行一個商品一個商品的集中拍貨。如果拍貨后,店主不發貨,就統一向淘寶商城申請賠償,(按照淘寶商城規定,賣家72小時不發貨可以得到賠償,涉及的店鋪將扣分乃至關店);如果店主發貨,則全部確定收貨,并統一給該店鋪的評級打0分或者1分,再立即申請退款(淘寶商城規定,若賣家72小時內發貨,則買家可享受7天包退權益)。通過這種方式,淘寶商城大賣家的評級、退貨率等信用指標遭到毀滅性打擊,整個淘寶的經營秩序被攪亂。
隨后淘寶采取多項措施,包括恢復被攻擊的各大賣家的信用評級,修改規則等,但面對眾多熟知淘寶規則,甚至以淘寶網店為生的“攻擊者”還是捉襟見肘。盡管淘寶起初一直強硬,但由于涉及到現實社會數萬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催促下,馬云被迫給出了相當大的讓步,如對新老用戶區別對待,保障金由阿里集團和用戶各出一半等等。截至現在,淘寶事件雖然已經平息,但由此引發的問題卻值得我們深思。
一般來說,影響較大的互聯網案例,其背后都具有深層原因,這次事件也不例外。表面看來是淘寶單方面宣布大幅度漲價,侵犯了中小賣家利益而引發的,但實際上此事受當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相當大。
首先,淘寶突然單方面大幅度提價的原因就很耐人尋味。在今年年初,淘寶網公布了2010年網購數據,2010年淘寶注冊用戶達到3.7億,在線商品達到8億。平均每分鐘售出4.8萬件商品。淘寶單日交易額峰值達到19.5億元。用戶方面,淘寶每位用戶平均交易筆數比2009年增加了35%。從這一組數據來看,淘寶是絕對不缺錢的。盡管馬云曾在斯坦福大學表示希望收購雅虎,且已經準備好了現金。但淘寶的如此舉動,還是不能不讓人懷疑其本身或母公司資金鏈出現了困境,急需大量現金流進行補充。
中小商家如此群情激奮并不是一個單純的互聯網事件,同時也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縮影。這次事件里淘寶方面存在商業失誤,這些錯誤有其自身原因,也有被市場寵出的驕嬌習氣。筆者認為,在此次事件中的用戶不應該是少數不明真相的暴民,他們所代表的,正是大部分的用戶群體。沒有他們,就沒有淘寶80%的流量。沒有他們,那些20%的大客戶就會缺少足夠的關注和顧客,他們才是淘寶崛起的基石,對淘寶來說,一個或兩個大型客戶遠不比足夠多的用戶群更能幫助其鞏固自身地位。
首先,壟斷決定霸權。淘寶在自身做到絕對強大之后,已對中國電子商務形成較大程度的壟斷。淘寶面對任何中小商家都能處于強勢地位,它擁有平臺優勢、技術優勢、資金優勢、宣傳優勢,以及規則制定權,甚至淘寶一些相應規則的制定能夠影響到中小商家的生存。隨著淘寶的不斷壯大,商家的話語權也被逐漸剝奪。本次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如此。淘寶沒有做市場調研,也沒有與廣大商戶進行協商溝通就直接發布政策,簡單粗暴。
其次,只是索取,不想問題。做任何事都得師出有名,淘寶本次行動打的旗號是提高門檻、打擊假貨,于是打擊假貨就變成了數倍地提高技術服務年費和保證金。這種方法被用在很多領域,例如某個城市汽車數量多了,于是開始收擁堵費;哪里房價高了,于是開始收物業稅;哪里環境差了,于是開始收環境保護費。在筆者看來,收錢抬高門檻就能打擊假貨并不是個好借口。通過邏輯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假貨多出自于小商家,能給得起錢的大商戶都是賣正品的,這個觀點并不符合邏輯。大商戶賣的商品不一定是正品,而小商戶賣的商品就不一定是假貨。網上有很多網友反映在淘寶買到假貨的案例,可見,淘寶雖然收取了大額管理費用,但對銷售假貨的商家的管理力度并不強。試問本次如果淘寶收取了數倍的費用,能否利用多收取的費用制定相應的措施和條款來進一步規范淘寶市場?如設立質量檢測部門定期針對客戶反映的問題抽樣檢查等。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淘寶此決定出臺的倉促性。
隨著互聯網日新月異的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在中國也在逐漸走向成熟。資本市場有句名言,只有不成熟的公司,沒有不成熟的法律。對于不同的公司,有著不同的公司章程,有著性格迥異的領導者。但對于公司,特別是具有龐大用戶群的公眾性公司,必須要配套和加強相應的法律來進行監管。
淘寶事件發生后不久,商務部的相關負責人便對此進行了回復,表示雙方必須遵循合法途徑表達訴求。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負責人當時表示,商務部已要求有關方面從穩定物價和支持小微企業的高度妥善處理,希望淘寶商城充分聽取各方意見,采取積極行動回應相關商戶特別是中小商戶的合理要求。
淘寶商城對此也作出聲明,并表示愿意接受任何對于淘寶商城規則的看法和建議,但絕不容忍因為有不同的意見而可以去侵害其他無辜商家的暴行。在中小賣家進行了一周的申訴之后,10月17日,淘寶商城做出了讓步,將新規進行了調整。淘寶商城延緩了新規的執行時間,淘寶商城老賣家的執行時間點延長至2012年9月30日;新商家則從2012年1月1日開始。并且,淘寶商城還推出2012年的保證金折半,拿出5億元保證金為中小企業貸款作擔保等政策。至此,事情終于告一段落,但留給我們的是更多的深思,在互聯網電子商務這個大環境中,勢必需要相關監管制度來約束電子商務領域中的從業企業行為和行業秩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環境的和諧。
馬云在中國成功了,淘寶的交易量在逐年遞增,支付寶起了決定性作用。它極大地少了騙子的行騙幾率和成功率,讓網購的雙方行為變成了淘寶通過支付寶進行監督的三方行為。而如今支付寶股權變更之后,幾乎已經完全被馬云掌控。在這個帝國中,馬云是帝國的建設者、管理者、監督者、審判者、執法者和大股東,那么,誰來監管阿里巴巴?換句話說,誰來監管馬云?而誰,又來監管中國互聯網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