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萌
中國移動的大云計劃從2007年實施到現在,經過了將近5年的研發,目的就是為未來云計算服務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提供一個產業鏈,使開發者能非常有效地使用其進行研究、進行對學生的培養、進行企業事業單位的信息化工作。

同時中國移動也聯系了很多國內一些重要的機關單位,希望逐漸建立出一個標準。因為云計算時代將要面臨一種新的環境,即如果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那么開發者研制出的云計算應用就可以跨平臺、跨運營商、跨廠商而實現整合。
智能手機和云計算的發展,都是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關鍵點,帶寬的增加需要TD-LTE,智能終端的發展需要市場降低顯示屏、CPU、存儲的價格。從云計算目前發展的情況可以看到,云計算給整個社會,特別是對中小企業,政府企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不管外國政府還是中國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云計算技術。從另外一個層面我們也能看到,云計算技術和產業正在逐漸走向成熟,無論是亞信代表的資源型運算市場,還是谷歌代表的一些以平臺、應用作為發展的市場。公有云和私有云,特別是私有云現在發展得非常迅猛,一般的企業在使用了虛擬機技術以后,都會有3~5倍的硬件設施的節省,就是說只要把虛擬機技術,使用到企業的私有云里面,馬上就能看到好幾倍的投入節省,甚至數十倍的服務器的使用效率的增加。
現在市面上出現的云手機,大多只限于云和智能終端數據的同步,智能云手機會逐漸普及,這是云計算帶來的,手機會云化,未來,也許每個手機都有一個云在后面支撐。
從中國移動的角度來看,需要一定的技術來支撐自身的IT環境的發展,中國移動的IT環境已經有數10萬個服務器,其中自有業務會占用大量的服務器資源,這些服務器如果能使用云技術,就可以給中國移動帶來巨大的節省。另一方面,就是怎么能夠用云的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建立一個有效的理想平臺。現在中國移動已經在無線城市這個領域展開研究,特別是針對使用云計算技術來實現政府、企業,特別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的功能。
中國移動的“大云”系統設計理念是基于開元開放的模式,在這個基礎之上,追求的第一個就是最低成本的運算,也就是TCO。包括谷歌在內的很多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業務競爭里面就是用的這個,同樣,這也是多少年來積累起來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大云能夠實現可以管理的運算資源智能化,也就是一個平臺可以實現多種應用,根據應用的需求調配運算資源。再次,大云較強的可用性使私有云的應用越來越多,其系統不是按照傳統的一加一的方式,而是一種系統級,采用的是N加一或者N加N這種格式,而且可跨區域,讓它的高可靠性充分展現。第四,大云還具有高拓展性,它的可擴展性在于不需要在建設第一代的產品或者第一期產品的時候,就把其所需要的硬件全部買來。不管做交換機還是網關,一開始架構都要備齊,這是不正確的。未來的體系是一開始可以基于很小的運算單元,但是可以不斷地延伸下去。開放性一定要用開元開放的戰略,最后開發自己的知識產權,使系統未來引進的方向能夠掌控在跟自身業務需求緊密結合的基礎上。
中國移動現在在南方基地正在部署WAP,一個系統在負載很高的時候,另外一個系統負載并不高,因為WAP彩信有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存儲的周期是比較短的。中國移動在WAP彩信方面也是部署了大云的結構化倉庫,希望把未來的系統能夠統一協調起來。通過測試,現在存儲容量是可以支持PB級以上的容量。
搜索引擎是云計算很典型的應用場景,配合搜索引擎構建的時候也運用了云計算技術,搭建了一個基礎設施和平臺,上面的變化不會影響下面基礎設施的變化。目前中國移動應用大云的管理系統,來進行盤古搜索的服務器管理。
無線城市目前是各地方公司很重要的一個業務。中國移動結合無線城市做了很多大云項目落地的探索。它可以有效解決無線城市的運用小、建設周期短、發展不確定等等問題。
目前,中國移動經濟分析系統的數據規格達到了8個P以上的數據,是全球最大的數據庫之一。針對中國移動線網使用的數據倉庫,它體現出了線網能力不足的現象,大云也可以幫助解決。在大云1.5研發過程當中,中國移動著重考慮到如何用云計算的方式來降低線網數據倉庫的負載問題,并提出并行ETL,它通過云計算的方式來存儲大量的低價值的數據,并且進行初步的加工,然后進入數據倉庫,在線網實施的過程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移動在開發大云的過程當中并不是孤軍奮戰,合作伙伴數量達到了20多家,包括大云的開發商和設備制造商。有很多做傳統交換的一些公司,也在跟中國移動合作如何把傳統的交換系統遷移到云上。此外,系統集成商,包括華為、中興這樣的綜合制造商,還有亞信這樣的系統集成商都和中國移動在云計算領域有合作。
在標準化和國際交流合作這兩方面,中國移動也做了大量工作。標準化是中國移動很重要的一項工作,中國移動現在積極參與國內的一些標準化組織,也都在配合產業的主管部門去制定一些國家標準的研究工作。在開元和國際測試床方面,中國移動也是積極參與。
從2007年3月中國移動開發大云系統以來,已經在2009年9月發布了第一套大云1.5系統,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移動一直在完善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包括虛擬機的基礎設施、存儲的基礎設施。現在已經開始進入了一些較大的運算環境,例如搜索引擎、大型精分系統。隨著大云1.5的發布,從一個公有云的使用到私有云的范疇,產品也推動了未來開放API的發展。因為云計算的國家標準和云計算開放的API對所有創新型企業、所有想在云計算這個領域去發展自己的產品的企業來說,都是巨大的福音。
大云1.5主要有兩大產品系列,一個是計算存儲資源池,一個是PAAS產品。數據管理分為交易類和分析類,從簡到難解決數據分析問題。中國移動開發大云的思路和產品開發商不一樣,中國移動直接面向業務需求,是應用和開發滾動進行。每個產品的開發都是在業務驅動的基礎上啟動的。從2008年到2011年,中國移動應用試點在不斷增加,到2011年已經達到22個。從互聯網業務到電子政務,中國移動跟多個地方政府進行合作,并在云計算方面進行探索。大云完成了軟件政策權的登記,產品的成熟度在逐年提高。

中國移動集團公司領導陪同工信部總工程師王秀軍參觀中國移動展臺

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董曉慶接受本刊記者專訪
中國移動大云1.5主要產品的組件。首先是彈性計算,在大云1.5階段,讓用戶實現更好的安全性、固定IP、彈性負載均衡,目前可以讓用戶去申請負載均衡器,實現多個結點之間負載的平衡。大云1.5還提供共享業務的功能,很多可進行數據挖掘的應用,各個公司有共性的東西,如果一個省公司把它做好,通過一種方式做好并共享出來,其他的公司就可以在基礎上實現簡單的調整,進行應用。此外,大云1.5比較大的變化就是支持大規模社交網絡的運行。
1.對象存儲系統目前是中國移動大云系統的一個類似于亞馬遜X3這樣一個平臺。它最重要的好處是,以后系統擴展的時候,只要往系統里面增加原數據結點服務器就可以,由于有數據遷移機制,增加進去以后可以重新實現數據的平衡,而不需要進行原數據的重組規劃。對象存儲系統的擴展性很好,系統支持文件數量也可以實現千億以上的級別。
2.并行數據挖掘系統,主要是為了實現海量的互聯網數據挖掘這樣一些應用,目前已經在PDM實現了相關的操作需求,在數據挖掘算法上,中國移動現在也提供了數據探索的功能,在數據挖掘的第一步,中國移動可以首先通過一些簡單的分析,探索數據的特性,為后續的數據挖掘做一些準備。
3.考慮到運營商網絡集中化需求的不斷增強,中國移動在大云1.5中還單獨開發出一個系統解決這類問題,即分析系統。中國移動的分析系統希望集中地進行部署,集中地進行存儲,但是考慮到不同省、市的需求的差異性,也為了平衡個性化和共性的矛盾,中國移動針對此開發了一個系統,就是用戶可以離線進行操作,還有一個開發套件,用戶可以進行數據挖掘,把這樣一個應用上載到集中的運行平臺上,再在這個平臺上進行數據挖掘以后再產生結果。這樣能夠更進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4.云計算管理系統,是云計算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云計算的神經系統。在大云1.5增加了一個能耗管理。因為能耗在未來大規模提供云計算的時候會是重要的部分。中國移動現在開始進行能耗的采集,并且進行集中的處理。在配制方面中國移動現在實現了充分高度的自動化。
5.中國移動還能夠提供在社交網絡分析方面的網絡特征的分析。比如通過用戶的一些日志信息,可以找到活躍用戶。也就是說,活躍用戶的社交圈非常廣泛,而且其對外輸出和對內輸入的電話很多,這樣的人在其社交圈內影響力也較大,可以針對其進行集中營銷,這也就是網絡特征分析在線網應用中的作用。網絡特征分析可以通過對一些呼叫信息包括線網訪問信息的分析,發現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班級,根據這樣的特征去進行針對性的營銷工作。我們可以根據一個社交團體通信的頻率變化,判斷這個局部社交網絡的生存、消亡情況。
中國移動下一步的研發計劃最主要的方面是開始啟動實時交易類云計算的一些開發工作。中國移動線網的系統用了大量的交易性的數據、關系性數據庫,隨著線網業務的不斷增加,面臨分布的壓力。中國移動現在通常在一個省有好幾個數據庫做同一件事情,實施各個數據庫之間數據同步、保持數據一致性,給中國移動帶來了大量的管理開銷,也影響了線網的業務質量。
為了實現一個可以無限擴展的交易系統,中國移動將啟動像分布式的交易型數據庫,它是一個關系型數據庫,可以橫向擴展。此外中國移動會逐步開發分布式管理系統,還有應用服務器,這些都是中國移動下一步的開發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