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威
河南省開封市婦幼保健院,河南開封475002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醫學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群中圍生期保健知識已得到廣泛普及和完善,明顯降低了胎位性難產的發生率[1],但頭位難產卻呈上升的趨勢,胎頭位置異常是發生頭位難產的重要因素,占頭位難產總發生率的68.63%。若不及時恰當處理甚至會對母嬰的生命造成威脅,故對胎頭異常位置進行糾正是使頭位難產降低的關鍵。本研究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頭位難產的患者8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行常規自然分娩,觀察組行徒手旋轉胎頭助產,就兩組患者分娩方式和產后并發癥進行比較分析。
本組80例患者,均是在產程中診斷為枕后位和枕橫位的產婦。納入標準:無明顯頭盆不稱、骨盆異常及其它并發癥;均為單胎;原發性宮縮乏力的孕婦不在研究之內。年齡21~33歲,平均25.4歲;孕周37~42周,平均38.9周;其中經產婦32例,初產婦48例;41例為枕橫位,39例為枕后位。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年齡、孕周、納入標準、孕產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產程自然旋轉分娩,觀察組行徒手旋轉胎頭助產的方法,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2.1 手術指征 對患者行產前檢查無頭盆不稱或無明顯骨盆異常現象,活躍期宮頸口在分娩中開大6~9 cm時產程因枕后位或枕橫位造成產程阻滯或延緩,對原發性宮縮乏力進行排除,且孕婦無嚴重產科并發癥,無胎兒宮內窘迫。
1.2.2 手術方法 常規消毒外陰,對膀胱進行排空,常規檢查陰道,對宮口的擴張情況做認真觀察,通常選擇在宮口開大6~9 cm時因枕后位和枕橫位延誤產程達2 h后于宮縮間歇時,術者緩慢將右手向陰道內深入,用五指握住胎頭后,緩慢在宮縮時旋轉胎頭為枕前位,旋轉在宮縮消失時停止,若未能一次旋轉成功,可在宮縮再次發生時旋轉。若胎頭在枕右橫位時,可旋轉90°~ 135°。呈順時針的方向,使胎頭前額呈枕左前位,超過產婦骶骨胛可停止旋轉,若胎頭在枕右后位,可旋轉180°,呈順時針旋轉。旋轉后先不抽出手指,對胎頭位置做好密切觀察,防止回轉,若宮縮2~3次后胎頭呈下降趨勢時可將手抽出。
1.2.3 徒手旋轉胎頭助產的注意事項 術前對胎位及骨盆情況要做全面了解。旋轉需動作輕柔,防止強轉的發生,若胎頭位置較低或頭盆較緊而難轉動,可將胎頭緩慢向上推進,等感覺胎頭轉松后再行旋轉。注意胎頭上推的高度,避免太高引起臍帶脫垂。成功轉位后,若宮口為未開全狀態,可上推前唇處理。若在旋轉時有臍帶脫垂、胎兒宮內窘迫、臍帶隱性脫垂的情況發生,需立即行剖宮產術終止分娩。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3例自然分娩,占82.5%,對照組17例自然分娩,占37.7%,觀察組自然分娩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剖宮產率和助產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分娩方式比較 [n(%)]
觀察組1例產傷,1例產后出血、1例新生兒輕度窒息;對照組8例產傷,7例產后出血,7例新生兒輕度窒息,觀察組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分娩過程中因產道、胎兒、產力異常而使先露胎兒出現難產情況為頭位難產,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胎頭位置異常,因分娩時胎頭俯屈效果不佳在通過骨盆時出現障礙,造成胎頭下降受到阻礙,頭盆不稱,被迫延長產程時間,嚴重危害母嬰的身心健康[2]。另外胎兒因胎頭在盆底有較長時間的受壓而使缺氧機會增加,導致新生兒窒息、宮內窘迫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為使胎頭通過骨盆,需將其轉為枕前位,故對胎頭位置進行糾正是解決頭位難產的重要手段[3-4]。若胎頭位置在孕期或分娩早期未能經體勢和手法轉正,需宮口在臨產時開口為6 ~ 9 cm徒手經陰道行胎頭轉正處理,明顯降低了頭位難產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早期對胎位及骨盆情況進行了解,及時發現胎頭位置異常并恰當處理,可降低對母嬰的損傷程度,使產程縮短,剖宮產率及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
[1] 盧靜.徒手旋轉糾正胎頭異常171例臨床體會[J].河北醫藥,2004,26(4):319-320.
[2] 樂杰.婦產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8.
[3] 佟淑芹,宋玉紅.徒手旋轉胎頭糾正枕橫位和枕后位50例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3):183.
[4] 代利民.徒手胎頭旋轉術在頭位難產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4):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