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述蘭,王虹霞
(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麻醉科,云南 昆明 650101)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費用低等優點,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但術后惡心、嘔吐(PONV)的發生率為20%~30%[1],也日益受到關注,因而人們在不斷尋找防治惡心、嘔吐的方法。有資料表明地塞米松對惡心、嘔吐有一定的預防作用[2],近年來,5-羥色胺3(5-HT3)受體拮抗劑已廣泛應用于預防和治療術后惡心、嘔吐[3],托烷司瓊是新一代的5-HT3受體拮抗劑,二者聯合使用是否更有效尚需證實。本研究旨在探討地塞米松聯合托烷司瓊對LC術后患者惡心、嘔吐的防治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擇期行LC術患者80例,ASAⅠ~Ⅱ級。年齡18~60歲,隨機分成四組,每組20例,A組為地塞米松聯合托烷司瓊組,B組為地塞米松組,C組為托烷司瓊組,D組為對照組。患者排除有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高血壓、腎上腺疾病、胃腸道疾病病史,無阿片類藥濫用史,不酗酒、吸煙者,無全麻后惡心嘔吐病史者,不對5-HT3受體拮抗藥過敏,過去一周內未曾服用化療藥物及止吐藥物。
1.2 用藥方法 A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2 min予地塞米松10 mg靜脈滴注,在膽囊取出腹腔后即予托烷司瓊4 mg靜脈滴注;B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2 min予地塞米松10 mg靜脈滴注;C組患者在膽囊取出腹腔后即予托烷司瓊4 mg靜脈滴注;D組麻醉誘導前2 min靜脈注射10 ml生理鹽水(安慰劑)。
1.3 麻醉方法 80例施行氣管插管全麻,麻醉誘導采用咪達唑侖2 mg、芬太尼0.1 mg、丙泊酚2 mg/kg、維庫溴銨0.15 mg/kg。麻醉維持采用瑞芬太尼 2 μg·kg-1·h-1丙泊酚 4~6 mg·kg-1·h-1,持續靜脈泵注。
1.4 術后觀察指標 從術畢開始持續到術后24 h記錄四組患者惡心、嘔吐程度。惡心程度:0度:無惡心;1度:休息時無惡心,活動時稍有惡心感;2度:休息時間斷惡心感;3度:休息時持續惡心感,活動時加重。嘔吐程度:無嘔吐;輕度嘔吐(1~2次/24 h);中度嘔吐(3~5次/24 h);重度嘔吐(>5次/24 h)。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的比較 四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四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四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s)
注:各組間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性別(男/女) 年齡(歲)手術時間(min)63.20±27.95 84.90±25.84 85.70±23.93 87.50±38.60 A組B組C組D組20 20 20 20 11/9 8/12 8/12 10/10 39.00±8.76 41.00±8.76 46.60±9.55 47.30±9.27
2.2 惡心、嘔吐發生率情況比較 D組惡心發生率為70%,明顯高于A組(10%)、B組(30%)和C組(20%),P<0.005;A組惡心嘔吐發生率為10%,小于B、C、D三組(分別是30%、20%、70%),P<0.005;各處理組惡心嘔吐發生率均小于D組。見表2。

表2 惡心嘔吐發生率情況比較[例(%)]
惡心、嘔吐是麻醉和手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患者可發生脫水、酸中毒、吸入性肺炎、切口裂開、營養不良等,影響患者的恢復,延長了住院時間。因而有效預防和降低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具有重要臨床意義。PONV的發生源于延髓的嘔吐中樞,進一步發生一系列內臟和軀體反應。與惡心、嘔吐有關的神經遞質包括乙酰膽堿、組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5-HT)等,其中又以5-HT作用最為顯著,在人體分布最多的是5-HT3受體。LC患者還與CO2氣腹、腹腔手術操作刺激胃或損傷胃腸黏膜、麻醉藥物、術后疼痛和鎮痛藥物的應用以及性別等因素有關,各種不良因素通過多種神經遞質刺激外周感受器和嘔吐中樞引起惡心嘔吐。鑒于并非單一因素引起惡心、嘔吐,單一用藥預防惡心、嘔吐作用不完全,因而抗惡心、嘔吐藥物的聯合使用比單一用藥可能更有效。
地塞米松近年來多被用于預防術后惡心、嘔吐,其通過拮抗前列腺素的作用,釋放內啡肽,減少緩激肽,抑制副交感神經來抑制大腦的嘔吐觸發帶[4]。為預防惡心、嘔吐,地塞米松在手術開始前幾分鐘給藥為最佳時機。本文四組患者手術后住院時間基本相同,提示地塞米松(10 mg)對切口感染及痊愈方面沒有影響。
近年來,5-HT3受體拮抗劑已廣泛應用于預防和治療術后惡心、嘔吐。托烷司瓊是新一代的5-HT3受體拮抗劑,具有外周性和中樞性的雙重抗吐作用,在同類藥品中,只有托烷司瓊的主環結構與5-HT主環結構完全相同,幾乎不與其他受體發生作用,故安全性好,副作用甚少,是選擇性更高、親和力更強的止吐藥[5]。托烷司瓊可降低惡心嘔吐發生率和其程度,減少頭痛、眩暈和煩躁的發生[6]。
由于術后惡心、嘔吐由多種受體的激活所致,因此單一用藥預防可能并不完全,而且還可能增加藥物的副作用,而聯合用藥不但可以減少用藥量,還可降低不良反應[7]。本文LC術后,D組惡心的發生率為70%,嘔吐的發生率為30%,而3個干預組的發生率則明顯降低,尤以地塞米松復合托烷司瓊組為甚,其發生率為10%。說明地塞米松、托烷司瓊能預防LC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二者聯合用藥效果更好。
[1] Pierre S,Benais H,Pouy mayou J.Apfel’s simplified score may favourably predict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J].Can JAnesth,2002,49:237-242.
[2] 王麗秋,郭亞忠,陶玉娟.地塞米松對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預防作用[J].白求恩軍醫學院報,2008,6(4):203-204.
[3] 趙 東,潘 芳,楊拔賢.術后惡心嘔吐發生率與預防性用藥的意義[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22(12):912-914.
[4] Wang JJ,Ho ST,Tzeng JI,et al.Small-dose dexamethasone reduces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lapanoscopic cholecystectomy:a comparison of tropisetron with saline[J].Anesth Analg,2002,95(1):229-232。
[5] 朱明煒,曹金鐸,祝學光,等.托烷司瓊治療腹部手術后惡心、嘔吐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藥理學雜志,2003,9(12):96-99.
[6] 彭章龍,趙 欣,金 玨,等.托烷司瓊預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病人惡心嘔吐的效應[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6(7):609-611.
[7] 郭紹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惡心嘔吐的原因與防治[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4,4(6):47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