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樂圖,肖 曉,肖層林,吳升高
(1.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410128;2.德農正成種業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 長沙,410001)
種子是具有生命的農業科技成果的物質載體,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特殊的生產資料,具有優良種性的優質種子是決定農業增產增收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中國正處于國民經濟快速穩步發展榴段,農業是國家穩定和國民經濟的基礎,種業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因此種業的發展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筆者試圖通過解剖中國種業現狀,分析中國種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符合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種業對策。
自20世紀70年代,中國成功育成并推廣雜交玉米、雜交高粱、雜交水稻等雜交種子以來,農民種地就不能留種,從而使種子成為商品,各級國有制種子公司紛紛建立起來。2000年后中國加入WTO,并制訂了《種子法》,種子市場隨之放開,各級國有制種子公司相繼改制,各類種子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誕生,至2010年,全國己成立了7 000多家種子公司,是2001年以前公司數量的三倍以上。公司如此之多,但絕大多數公司的注冊資本在500萬元及以下,年銷售額在1 000萬~3 000萬元。無論從職工人數、技術力量、設備條件,還是資金實力、市場占有量均表現為弱勢。由眾多的弱勢公司形成的中國種業,與國際上強勢種業相比,競爭力明顯較弱。

中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耕地面積1.2億多hm2,常年農作物種子用量為125億kg左右,潛在種子市場價值在800多億元左右,無論是種植作物的類型,還是種植面積,均表明中國種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由此可見,中國目前的種業格局顯然不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中國種業形成的歷史較短。20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農業生產體制發生了幾次較大改革,作為農業生產基礎的種子業也隨之發生變革,每次變革所經歷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中國種業的法制管理尚不十分完善。20世紀80~90年代推行品種審定制度,頒布了《種子管理條例》,制訂了《種子質量標準》,建立了各級種子管理站,這些措施對制止品種的亂引亂推,以及品種的“多、亂、雜”現象起到了積極作用。世紀之交頒布的《種子法》及《植物品種權保護條例》等相關法規,以及種業的政企分家改革,使種子行業的法制管理水平上了新的臺階。然而,中國種業正處于較大變革和國內外同行競爭激烈之際,使得種子行業中法律法規的配套性和合理性不能適應行業發展,出現很多缺陷和漏洞。某些地方執法管理機構與職能仍不能完全理順,加上執法管理經費的不足,常出現多頭執法管理現象,而且表面看上去都在管理,實質上誰也未管好,經常出現辦事推委、扯皮或“人情”管理現象。10年前規定的種子企業的許可登記標準與國民經濟發展速度,以及目前的經濟狀況、物價水平等已經不太適應,注冊資本低于500萬元的種業公司,其生產經營已顯得無能為力,很多是勉強維持,有些甚至到了破產的邊緣。
種業的科技進步是種業發展的前提。近10年來,中國農作物育種采用傳統育種手段與現代育種手段相結合的途徑,使育種水平提高較快,品種的產量得以提高,品質得以改良,抗逆性增強。由于企業數量的急劇增加,各企業需要具有獨家開發權的品種,一時間品種審定的數量急劇增多。近年來,審定的品種數量大大超過了上世紀80年代,但在眾多的品種中,具有特異性、廣適性、持久性的品種卻很少。企業年年宣傳新品種,幾乎都在品種說明書的顯要之處突出“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等字樣,并配上經藝術處理的特大穗型或果型照片,使得購買者眼花繚亂,不知道改選那些。而且,同類型品種間差異性越來越小,一種多名等 “多、亂、雜”的現象也不少見。雖然《種子法》規范了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和使用過程中的行為,但無證生產、無證經營,未審先推的現象卻常有出現,假、劣種子坑農害農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種子生產基地的條件及環境的穩定,是保障種子滿足市場需求的基礎。目前,雜交水稻制種已成為中國水稻種子產業主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公司自制:該模式為“公司+基地+農戶”制種,公司以自身的技術力量、財力、物力, 自辦基地進行種子生產。公司統一提供種源和制種物資,統一技術方案。這樣,技術措施易到位, 制種產量與種子質量相對有保障。但是制種所需的啟動資金大,加上各類公司、各種制種方式的相互競爭,爭搶基地,導致自辦基地難以穩定。
委托公司代制:當公司在技術力量較薄弱、資金投入較難的情況下,即以供銷合同形式委托技術力量和經濟實力較為雄厚,并具有種子生產資質的單位進行制種。委托公司負責提供親本種子,在既定時間內收購種子;制種單位負責制種成本的投入和制種技術措施的制訂與實施, 在合同規定期限內向委托單位交付合格種子。此種模式使委托方節約啟動資金,節省技術力量,種子質量也能夠得到保證,但由于委托單位未主動掌控制種基地、制種產量,故收購種子數量可能得不到保證,種子供應短缺的風險較大,并且不便于品種知識產權保護。
委托個人制種:公司與個人或農戶協商,以供銷合同的形式制種。委托方負責提供制種親本、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 制訂制種技術方案,并提供技術指導,種子成熟后進行收購;農戶或個人提供耕地、勞力,接受技術指導,生產合格種子交給委托方。這種模式可以節省委托方的人力、物力,并降低生產成本;而對農戶來說,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學習技術。 但是,由于制種農戶或個人沒有種子生產資質,一旦種子生產失敗,制種農戶或個人不承擔法律責任,造成的損失全部由委托方承擔。雜交水稻制種是特殊商品的生產,實行許可證制度,而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小戶經營,不易實現集中連片制種;農戶素質參差不齊,法制意識較淡薄,難以保證種子質量;在制種減產年份,種子緊俏,制種合同難以執行,經常出現種子走私、串購、套購、搶購等不良現象。
由于眾多種子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資金嚴重不足,研發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僅為2%~3%,很難形成“育、產、銷一體化”規模。現有科研院所均為國家事業單位,多數單位得到的科研經費不足,以致面向社會的公益性基礎研究嚴重滯后。由于科研投入較少,科研項目都追求“短、平、快”項目,育種資源較分散,缺乏統一的布局和資源的有效整合,科研目標也不十分明確,甚至脫離生產實際需要,在低水平上重復。科研與企業的育、產、銷相互脫節,科研成果的轉化未能進入良性循環軌道,使科研成果轉化效率較低。目前小規模種子企業由于無自主創新能力,加上資金不足,因而只能買進價格不高的普通品種進行經營,使得優良品種推廣難度較大,出現科研成果與生產應用脫節的現象。
目前中國種子公司規模小,內部機構設置不齊全,研發投資能力差,經營品種繁多,經營規模小,企業效率差,抗風險能力弱。中國加入WTO后,新的市場環境使得種子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原來的國內競爭逐漸轉向國內和國際的雙重競爭。目前,資金實力雄厚、研發能力強、排名世界前10位的種業巨頭均己進入中國搶占市場。種業高投入和高風險的市場競爭機制決定了一旦行業的市場化規則得以確立,行業內企業的集中就成為必然趨勢,大企業、大集團將逐漸成為中國種業的主體。
種業“育、產、銷一體化”是國外種子企業發展成功的模式。雖然中國在農業生產基礎與體制方面與發達國家不同,但種子企業的“育、產、銷一體化”之路,也是中國種業發展壯大的必然選擇。“育、產、銷一體化”的關鍵在于種子品種的科技創新,企業必須擁有自主品牌的優良品種,同時加快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生產技術創新能力,加強“育、產、銷一體化”的科學管理,完善從生產到市場的銷售網絡建設,著重打造企業種業品牌。
農作物育種投入大,周期長。種子企業要研發新品種,必須加大投入,要有超前的育種目標,同時還要加強知識產權的利用和保護。知識產權是企業無形的資產,要充分認識到品種保護的重要性,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優良品種是種子企業自創品牌的根本,也是種子企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無論是種植者、經營者,還是各級政府,都要求種子企業有高產、優質、廣適、穩產的新品種,能在生產上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未來的種子市場屬于能不斷成功研發新品種的企業。
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將使中國種業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市場的開拓。因此,中國種業現在必須樹立國際化經營和國際化競爭的理念,抓住機遇引進吸收國際種子領域的先進技術,促進中國種業的技術創新,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加入 WTO 后,打造企業品牌將是中國種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隨著種子產業化的發展,種業的競爭焦點將集中在品牌上。種子企業有了優良品種,還必須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鞏固用戶的記憶,從而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在中國創立品牌,要針對“三農”問題的實際情況,以市場為導向確定方向,把握時機,及時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將其轉變成市場品牌。
中國種業從20世紀70年至今,經歷了22年的“四化一供”階段和10年的改革開放階段,為種業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國農業開始全面向市場化和國際化邁進,遵照WTO規則,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種子產業的經驗,筆者提出中國種業的發展對策。
針對中國種子企業“多、小、弱”的現狀,種子企業的改制已顯得迫不急待。針對種業現存問題,應及時對《種子法》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特別是要提高種子企業準入門檻。引導種子企業進行“撤、并、擴”,優化資源配置,集中優勢人力、財力、物力、地力,組建一定數量的大型股份制種子企業集團,以新思路、新管理模式、新技術與先進設備來武裝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強化綜合實力,打造中國種業的龍頭企業,提高中華民族種業競爭力量,發展與穩定國內市場,拓展國際市場。
企業創辦科研實體,加大科研育種投入,應用育種先進技術,加速優質高產、抗性強、適用廣品種的選育,培育有品種權的新品種,即實行自主創新,加快“育、產、銷一體化”進程,是企業發展的根本趨勢。同時注重與科研單位合作,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加強企業獨立開發或聯合開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種業的質量包括品種質量和種子質量。優良品種、優質種子是種子企業品牌的根本保證,也是種業利潤的來源基礎。品種質量指品種的種性,是由遺傳基因控制的農藝性狀、產量、品質、抗性等。種子質量指在符合品種真實性的基礎上,主要指純度、凈度、發芽率、含水量,主要受種子生產、加工、貯藏等環節的影響。種子企業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建立嚴格的品種質量鑒定與種子質量檢驗管理體系,按照區域化鑒定、審定、示范程序推廣新品種,按照種子生產、加工、檢驗程序經營商品種子。對影響品種與種子質量的各個環節層層把關,提高品種與種子的科技含量。加快種子質量認證步伐,按照國家種子檢驗規程,參照國際種子檢驗規程嚴格控制質量,以質優價廉的種子占領市場。
人才是事業成功之本。中國種業的發展取決于種業科技,種業管理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專業特長和辛勤投入。中國對種業專門人才的培養起步晚,規模小,至今種業人才已供不應求。種子企業部分管理人員專業知識缺乏,對種業尤其對中國特色的種業了解不夠深入;在種子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仍以普通農民、村干部為主,僅憑經驗操作,對種子生產原理了解不全不深,尤其對兩系法雜交制種技術原理知道得更少。因此,農業院校要加強培養具有種業基礎理論、專業技能和管理知識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實行校企聯合定向培養是人才快速培養的可行方式,即校企雙方利用各自優勢條件,雙方緊密配合,培養造就一批專業知識過硬、年齡結構合理,并且甘于奉獻、具有創新能力和拼搏精神的人才,來充實種子企業。同時可由相關部門組織對種子企業現有管理人員、生產人員、質量檢驗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加強培訓,進行嚴格考核,提高種業技術隊伍的整體水平。
[1]袁國保.種子企業走出去的戰略選擇[J].中國種業,2005,(7):5-6.
[2]王孝華,曹祖波.種業企業發展戰略的分析和選擇[J].中國種業,2007,(2):9-11.
[3]孫永朋,王美青,徐 萍,等.開放背景下中國種業后發優勢與戰略[J].中國種業,2011,(2):8-11.
[4]佟屏亞.“新政”或引發種業大震蕩[J].北京農業(中旬刊),20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