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平,蘇 偉,朱建宇,熊 暉
(1.桃江縣農業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湖南 桃江 413400;2.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關千家萬戶和子孫后代的健康,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以來,桃江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明顯增強、農產品質量水平明顯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現將桃江縣近年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所做的主要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與闡述,并對今后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出幾點建議。
近年來桃江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農業局、畜牧局等13個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成立了專門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工作機構——桃江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和桃江縣農業局市場信息股。
2008年,在省農業廳的支持下,配備了農藥殘留速測儀、冰箱、蒸餾水機等設備,2009年調配了2名專業技術人員,檢測站現有專業技術人員4人,其中有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2人。現每年能檢測蔬菜樣品4 000個。縣政府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每年安排經費12萬元。

通過多年的努力,桃江終于在2010年被納入《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中,國家農業部將桃江縣定為第二批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項目縣,共投資304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0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104萬元。目前,該項目正在實施中,可望在2011年年底完工。項目建成后,將全面提升桃江縣主要農產品的檢測能力,可由現在的定性分析提升到定量分析,檢出參數由現在的15個上升到90個,檢測效率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5倍以上,年檢測規模可達2.5萬次。
一是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率大幅度下降且逐年降低。2007年全縣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為9.5%,2008年為5%,2009年為3.2 %, 2010年為2.2%,蔬菜農殘合格率逐步提高。二是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全縣“三品”認證達55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達36 000 hm2。三是全縣4年來未發生因農產品質量安全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
近年來,全縣各有關部門幫助農產品生產企業樹名牌、創品牌,先后打造了“德輝”糧業、“豐收”米業、“美人河”茶業、“雪峰山”茶業、“仁和”茶業、“羞山”面業等一批有競爭優勢的品牌。縣農業局先后幫助“雪峰山”茶業申報了農業部有機食品和綠色AA認證,幫助“德輝”糧業通過綠色農產品認證,幫助“豐收”米業、“美人河”茶業、“仁和”茶業等20多家企業申報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通過認證,這些企業的產品在縣內外市場占有率逐步提高、銷量明顯增加。特別是認證企業的茶葉,在北京、上海、廣州逐步建立銷售網絡,每年增加銷售量12 000 噸。
自《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實施后,各級各部門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重要工作內容,強化目標考核,使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企業依靠質量創品牌的意識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積極性高漲,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明顯增強,在全縣初步形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氛圍。
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上級有關部門的要求,2009年桃江縣新龍超市、步步高超市桃江店、蔬菜公司批發市場等單位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不合格的蔬菜不準入市銷售。振華蔬菜水果批發市場是桃江縣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其蔬菜樣品委托桃江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進行檢測,把農殘超標的蔬菜拒于市場之外,對基地不合格的蔬菜采取延遲上市等措施,確保上市的蔬菜質量合格。
目前,桃江縣已通過省農業廳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有36 000 hm2,其中水稻約21 333.33 hm2、蔬菜約1 333.33 hm2、油菜約10 000 hm2、玉米約3 333.33 hm2。2007年桃江縣德輝糧業有限公司的1 666.67 hm2水稻基地和全縣800 hm2葛基地、雪峰山茶業有限公司的433.33 hm2茶葉基地已通過農業部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桃花江鎮人和橋蔬菜基地還被評為省級放心菜基地。
2008~2010 年,桃江縣農業局在石牛江鎮、高橋鄉、桃花江鎮等地建立了3個萬畝水稻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的有關要求進行生產。從種子配套、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合理灌溉和農民培訓各個階段,實現了全程標準化服務。桃花江鎮半家洲村、修山許家洲分別在2009年、2010年建立了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共裝殺蟲燈100盞,并將檢測室前移至基地,可及時對出園的蔬菜進行農殘檢測。
2.6.1 加強了農業投入品的監管 兩年來,縣農業局、縣工商局在全縣15個鄉鎮的240多個農資網點共抽檢化肥樣品132個、農藥樣品119個,共查處不合格肥料468 噸,不合格農藥770件,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218萬多元。特別是對國家明令禁止生產和使用的甲胺磷等5種農藥的經營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為確保農業投入品的質量安全,農業部門把完善農資經營臺帳作為農資經營門店的工作職責,為農業投入品的溯源提供了保障。農業、工商、商務等部門將農資四級連鎖直供體系、農業機防服務隊、農資經營誠信制度和農資打假相結合,為農業投入品監管建立了長效機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真正實現了放心農資下鄉。
2.6.2 強化了產地環境監管 為了加強對產地環境和生產過程的監管,近兩年來,縣農業局在牛潭河蔬菜基地和沙田灣水稻生產基地投入5萬多元,建立了2個省級農業環境長期定位監控點,對全縣產地環境的變化情況進行定位監測;建立了8個省級土壤長期定位監測點,對產地土壤肥力變化情況進行監測與分析;在桃花江鎮人和橋村和浮邱山鄉近侖村實施了鄉村清潔工程建設項目;對全縣耕地進行了質量評價。2008年桃江縣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安排開展了農業污染源普查,通過普查摸清了全縣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以及主要污染物的產生、排放和處理情況,建立了全縣污染源信息數據庫,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的規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7年3月底,根據農業污染的現狀關停了104家小紙廠、15家涉釩企業,停產整治了33家涉銻企業,為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
4年來,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97 933.33 hm2,稻鴨生態種養技術566.67 hm2,頻振式殺蟲燈650盞、示范推廣近2 666.67 hm2。每年推廣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26 666.67 hm2。通過新技術的推廣,減少了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施用,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
據調查,通過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全縣無公害蔬菜、優質稻米、綠色有機茶平均為農民增收100元~150元/667m2。如“仁和”無公害茶葉,已成為鸕鶿渡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桃江縣雪峰山生態茶業有限公司開發生產“雪峰山”有機茶葉后,企業效益較過去增1.5倍。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對化學工業的依賴性不斷增強,農藥、化肥、農膜的用量逐年遞增。據統計局資料,2008年桃江縣化肥施用量達75 500 噸,農藥達570 噸、其中有機磷農藥在60%以上。由于化肥、農藥的利用率只有30%~50%,有一部分殘留在土壤中,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另外,農膜、拋秧盤、農藥瓶以及其它塑料制品對耕地的污染也不可低估,全縣每年的使用量達50 噸,而回收率只在40%左右,農藥瓶數量多達100萬個,而回收率不過10%,這些都對耕地造成嚴重的污染。此外,不合理施用化肥、農藥的現象也相當突出,據調查,全縣不合理施肥的面積占1/3,特別是蔬菜戶區有20%~30%的農戶因大量使用化肥造成蔬菜中亞硝酸鹽偏高,嚴重影響農產品質量,而不合理施用農藥的面積占15%~20%,這些都對農產品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領導小組應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全縣各成員單位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要求,切實履行職責,加強管理,嚴格執法。農業部門應及時向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匯報情況;衛生部門應督促學校、醫院、賓館等大型餐飲單位建立購菜索證制度,從流通市場上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管理力度;商務部門應督促蔬菜批發市場、大型超市配備農殘速測儀器,建立自檢制度,把不合格的農產品拒于市場之外。各職能部門應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做好相關工作。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席會議制度,不定期召開各職能部門聯席會議,相互通報情況,協調各方工作。
充分利用現有的各項補貼政策和縣財政每年的各種獎勵資金,重點扶持種糧大戶、商品糧基地建設、蔬菜基地建設,發展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在基地建設中實施農業標準化,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體系之中,改變過去生產分散,經營無序,防治不統一的狀態。應充分利用現有“壇壇脆”、“玉竹酸”等龍頭企業帶動周邊農戶集中連片發展,積極引導基地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基地建設的組織化水平。
市場準入制度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切入點。全縣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經銷網點,應逐步完善各種制度,培訓技術人員,添置必要的儀器與設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抓好基地與市場的產銷對接,縣政府將積極創造條件,在全縣推行“市場+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市場直接參與質量控制,使基地生產的農產品可免檢進入市場。2009年、2010年在新龍超市、步步高超市、振華蔬菜水果批發市場推行市場準入機制,但因市場準入單位未配置儀器設備,對銷售的蔬菜未按照法律要求的規定進行自檢,而未能得到落實。2011年應加快推行市場準入制度的步伐,商務部門配備必要的儀器設備,農業部門指導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協助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督促開展蔬菜上市前的農殘檢測工作。
實施農業標準化,把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體系之中,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必要途徑。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發展園藝作物標準生產基地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開展標準化創建活動。就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農業部提出2011年要做到“兩個努力確保”,即努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一手抓執法監管,一手抓農業標準化生產。桃江縣各地各部門積極實施和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呈現良好局面。
針對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的情況,建議采取如下措施:(1)利用農業部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的契機,加強測土配方施肥的調查,建立各鄉土地施肥方案,指導農民合理使用肥料。(2)加大對農業投入品科學使用的宣傳力度,在萬畝水稻標準化示范區、蔬菜生產基地建立農業投入品回收站。
自2009年桃江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以來,各成員部門之間根據各自的職責都開展了相應的工作,如農業部門每年檢測蔬菜樣品3 000個,對不合格產品及時通知了市場和經營者。但從目前情況看,不合格產品未能按照法律的規定(農業部門扣壓、銷毀;工商部門罰款)進行處理。建議各職能部門應根據各自的職責分工,加大執法力度,切實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加強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流通領域的質量監管,建立完整配套、權威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實現從“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
目前,桃江縣農產品質量管理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但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深入,檢測范圍將由市場擴大到基地,檢測項目將由現在的定性分析轉變為定量分析,農業投入品監管、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等工作都需不斷加強,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將不能滿足工作的要求。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各項工作正常開展,需要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增加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投入,在現有基礎上,每年需增加一定的經費,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各項相關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和發展。
[1]胡新良.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改革的思考[J].理論視野,2010,(11):61-62.
[2]鄭嘉寧.現階段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思考與實踐[J].農業經濟,2009,(10):40-42.
[3]呂巧枝.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與發展對策[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4):10-13.
[4]陳 曦.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的作用[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5,(5):6-8.
[5]盛國成.淺議農業標準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業質量標準,2005,(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