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南昌工程學院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最早設立的水利水電高等院校之一,50多年來學校始終堅持以水利特色為立校之本。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水動方向(以下簡稱熱動專業)為學校最早開辦的兩大專業之一,是南昌工程學院校教學力量最強、改革力度較大的專業之一,經過多年的專業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方面成果突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8年12月,水動教學團隊被江西省教育廳批準為省級教學團隊。2010年11月,熱能與動力工程本科專業被省教育廳批準為江西省高校特色專業,2011年8月我校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第二批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的試點專業。
基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的目的與要求,我校熱動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主動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水電動力類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獲得水電動力工程師本訓練,具有水利水電動力工程及其自動化和相關方面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檢修、運行和維護等技術與管理方面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加強熱動專業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如何強化熱動專業的實踐教學,構建符合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要求的實踐教學環節,是我們急需進行深入探討的問題。
熱動專業實踐教學是使學生驗證和深入領會基礎知識,掌握實際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環節,是熱動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和深化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踏入工作崗位后的適應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的能力,正確地掌握專業技能和技巧。實踐教學還是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熱動專業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工程性、實踐性,因此熱動專業若不重視實踐教學,對于人才的培養質量極為不利。鑒于此,熱動專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放之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樹立實踐是熱動專業人才成功之本的教育理念。
實踐教學的核心是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相對于理論教學而言,具有直觀性、實踐性、設計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國外一流大學都非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計劃中實踐環節的比例均在30%以上,而南昌工程學院原熱動專業在17%左右,相差較大。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實踐教學內容與國外大學有很大差距,實踐教學所占比重偏低,存在著實踐教學附屬于理論教學的現象,教學體系是以理論教學為主線,實踐教學只是從屬于理論教學,其作用往往只是簡單的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實踐教學環節中被動接受的多,自學環節少,獨立設計少,缺乏實踐分析,口頭和書面表達訓練少,缺乏跨學科綜合性實踐環節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科學的實踐教學考核標準與制度對引導學生重視實踐教學,正確處理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素質的關系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但目前,對實踐教學的管理和考核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熱動專業還沒有一套能體現實踐教學特點、科學反映實踐教學水平和學生實踐能力與素質的評估指標體系和方法。另外,實習指導教師多為青年教師,從院校畢業不久,大多沒有在電廠從事運行工作的經驗,甚至有些不是本專業出身的老師,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就更加缺乏,因此,在實習過程中無法及時準確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和解決其提出的技術問題,也影響了實習效果。
根據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的要求,本科工程應用型卓越機械師培養模式采用“3+1”模式,3年在校學習,累計1年在企業學習和實踐。因此,熱動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側重于”以企業實習與動力工程師工作技能訓練為基礎,以水電動力設備的運行、安裝、檢修、設計制造四模塊為主線,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系統思考和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為目標”,主要包括校內實踐及企業學習兩部分。其中企業實踐部份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審核企業實習階段培養標準、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企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專業骨干教師負責組織實施學習形式、學習內容、教學方法等具體內容,建立校企合作培養機制。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較好地解決了高校實習單位難聯系和實習經費不足的問題,較好地培養了青年教師的專業工程背景;同時,也較好地解決了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問題,實現互惠互利。熱動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熱動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表
理清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完善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開展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對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開放性思維、提高專業整體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1]肖永全.深入進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教學改革[J].暖通空調,2003,(3):49-51.
[2]張志剛,徐水生.新形勢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J].天津城市建設學院學報,2000,(2):138-141.
[3]張季超,童華煒.加強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58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