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孔壇
民國司法狀紙
文/陳孔壇
民國初年,南京臨時政府就提出了強化司法的口號,但限于當時的局勢,南京臨時政府及其后北京政府和南京囯民政府所采取的大量司法近代化措施均收效甚微,具備近代意義的司法制度形成已是在20世紀30年代。此時的中國可謂內憂外患,加上社會經濟矛盾日益加劇,而大多數縣一級地方政府尚未建立起現代法院機構,多以司法處、司法公署等形式,采取縣政府兼理司法的方式處理地方社會司法糾紛。體制雖未實質建立,司法行政部門的權力行使卻是毫不含糊。其對訴訟的形式要求做到了事無巨細的規范,細致到其中的司法狀紙和貼用司法用紙稅票。由司法行政部門統一格式印制的“中華民國司法狀紙”和“司法用紙”成為當時進行刑事和民事訴訟活動不可替代的格式化公文用紙。
司法狀紙的狀面呈藍色或呈暗紅色等幾種顏色。正面主體內容分三部分,上部為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頭像,頭像后有民國國旗及國民黨黨旗,下框內全文羅列總理遺囑,這一構圖實為民國官方經典構圖。中部為“司法狀紙刑事狀(民事狀)”字樣。下部則是國民黨中央黨部部址圖像。狀紙背面羅列了訴狀的注意事項,刑事狀和民事狀都分為普通注意事項和特別注意事項兩部分。普通注意事項是對所有刑事訴狀的要求,包括適用范圍、必載事項等,規定了每張刑事訴狀收費三角,民事狀紙收費六角,并明令狀紙定價包括狀面與狀內用紙,按定價出售,不得擅行加價。特別注意事項則依據狀紙不同的適用對象制訂。以最常見的起訴而論,刑事狀規定,因刑事案件起訴或反訴或再審之訴而具狀者,除依照普通注意事項填寫外,并應分別記明左列各款情形:被告人姓名、性別、年齡、籍貫、職業、住址及其他足資辨別之特征(若為所不知可不填);告訴自訴告發或申請聲明之事實及理由;關于本案之證人或證物;其他應聲敘之事實。民事狀規定,民事案件起訴或反訴或追加訴訟或為再審之訴而具狀者,除依照普通注意事項填寫外,并應分別記明左列各款情形: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及其原因、應受裁判事項之聲明及陳述、供證明或釋明所用之證據方法、其他應聲敘之事實。
狀紙背面,羅列了訴狀的注意事項,分普通注意事項和特別注意事項兩部分。
藍、紅兩種司法狀紙正面。上面是孫中山先生頭像,其兩邊是中華民國國旗及國民黨黨旗。
正面細部
→民國成立后,仍有大量訴狀由類似狀師一類粗通文墨者撰寫,還保留舊式風格,此類狀紙鮮有現代法律思維。這張狀紙,長55厘米,寬29厘米,毛邊紙,內容為狀告紀某偷鴨。
↑右邊訴狀雖形式不正規,但已貼了印花稅票,分藍綠兩色,二分面值。
狀紙內文為黑色印刷,首頁為原被告情況表格,當事人應填寫雙方當事人姓名、年齡、籍貫、住址和職業。其后為兩頁豎紋空白供當事人填寫狀詞,后附人證物證欄,且當事人可加附其他相關說明于后。整體而言,狀紙風格明顯迎合國民黨當局所推動的司法黨化的時代背景。若沒有“司法狀紙”四個字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國民黨某個刊物的封面。但不可否認的是,采取這種統一化的狀紙,尤其是其對寫作訴狀的詳細說明,在當時法律知識尚不普及的社會背景下具有便利民眾和一定的普法功能和實用價值。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