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忠偉

胡忠偉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語文報》《創新作文》《中學語文報》《上海中學生報》等報刊專欄撰稿人、特約編輯。出版《未帶走的嫁妝》《作文成功之道》《愛是一朵花》等
提起陜西作家陳忠實,人們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他那張溝壑縱橫、盡顯滄桑的臉吧。
初次見陳忠實,還是1996年,在咸陽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的一次“雙休日文學講座”中,我們有了面對面的短暫接觸。在那次講座中,一上講臺,陳忠實穿一件褐色的夾克,典型的關中漢子打扮,樸素而整潔。一開講,他地道的陜西土話,像普通的農民那樣句句都很樸實,叫人打心眼里贊賞。那次,陳忠實中肯地回顧評價了建國50年來陜西文學的創作狀況,并闡發了文學創作過程中如何實現自身的“三個突破”,即發表關、思想關、藝術關。講座結束后,我請陳忠實為我們辦的學生刊物《綠萌》題詞,他欣然寫道:“獨成一片綠蔭”,給了我們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陳忠實話少,不會客套,他說話幾乎不用形容詞,偶爾一兩句玩笑話,會逗樂在場所有人。別人拿他開玩笑時,他那張溝壑縱橫般的臉上,會現出憨厚的一笑。只聽他說話,就知道他是一個西北漢子;再打眼一看,分明是典型的“秦人”造型。他生活簡單,沉靜,只是把一門心思都撲在了創作上,他語言簡樸,卻總能一語中的。對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簡單直觀的語言來描述:“饃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鍋蓋。因為鍋蓋一揭,氣就放了,所以,饃就生了?!?/p>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亂吼秦腔。”陳忠實喜愛吼秦腔。吼秦腔是一種呼吸新鮮空氣的良好活動,它可以加強胸廓肌肉的力量,與游泳、劃船有異曲同工之妙。陳忠實認為吼秦腔,能解除腦部疲勞,還可調理身體氣血運行,利于新陳代謝和血液流通,對健康大有裨益。
陳忠實習慣白天寫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體的生物鐘,起居有常。他信奉動靜結合,動則堅持晨練,靜則恬淡虛無,抱本寧神,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寫作時,當順暢地寫到一定字數的時候,陳忠實便獎勵自己去輕松娛樂一下,要么聽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殺”一盤象棋。
陳忠實1942年出生在西安灞橋西蔣村。在父親的意識里,是希望兒子離開鄉村到西安或別處去謀一份體面的職業。為了供給陳忠實和他的哥哥讀書,父親常常是變賣糧食和樹木,很是艱難。高中畢業之前,陳忠實也謹慎地為自己謀劃著未來,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學深造,其次是當兵,再次是回鄉村。遺憾的是當年大學招生名額銳減,他落榜了,軍營也對他關了門。于是他便只得歸去,那是1962年,陳忠實感到了命運對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當一個農民,陳忠實顯然難以接受。好在他對文學懷有強烈的興趣。在鄉村,幾乎什么事情都難干,但只要你長著一根對文學產生興趣的神經,文學卻是可以干的。緣于此,陳忠實變得沉靜起來。水深了才能沉靜,而且沉靜之中也許還潛藏著波瀾大驚。于是,在鄉村當教師、當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進了文學創作之中。1965年初《西安日報》發表了他的散文處女作,編輯先生寫來一封信,說他的散文比詩好,建議先寫散文,然后觸類旁通。陳忠實受到啟發,集中寫散文,連發了七八篇。1973年陳忠實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以后就每年一部。1992年接人民文學出版社高賢均信,得知長篇小說《白鹿原》即將出版,并有高度爭議,他流淚了。后來,這部小說果然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正是他沉靜寫作的名至實歸,也是對他最好的評價。
他的小說獲茅盾文學獎,版本數種,行世百萬冊之余,為其它眾多藝術形式所使用,計有廣播、繪畫、泥塑、秦腔、話劇、舞劇等,翻譯為日本語、韓國語、越南語。而以陳忠實小說做學問的專家也不在少數。
陳忠實一再坦言,他與文學結緣并白頭偕老,完全是一種興趣。陳忠實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開,才見其汪與洌。
陳忠實是一個從中國社會最底層奮斗出來的作家,他常愛說的一句話是“踏過泥濘五十秋”。一個“踏過泥濘”概括了他幾十年深刻的生活閱歷和生命體驗。
《白鹿原》獲獎后,陳忠實及時回到了鄉下,他避開了熱鬧和喧嘩,在沉靜中積蓄著創作的力量?!霸阱憻捵约撼惺芡纯嗟男睦砟芰Φ恼麄€生命歷程中,成就我的藝術理想,也成就我的人生理想?!标愔覍嵢缡钦f。
“我現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種心理蘊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來的基礎上蓋成的,也是一種心理因素吧?!艺驹谖掖迮c鄰村之間空曠的臺地上,看‘三九’的雨淋濕了的原坡和河川,綠瑩瑩的麥苗和褐黑色的柔軟的荒草,從我身旁匆匆馳過的農用拖拉機和放學的娃娃。粘連在這條路上倚靠著原坡的我,獲得的是寧靜?!痹谝黄⑽闹嘘愔覍嵾@樣自陳心跡。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種心理狀態。寧靜,從容,甚至還有一些悠閑。
寧靜但不閑散,陳忠實在鄉下,讀書也好,思考也好,都是在醞釀“大事”,《白鹿原》就是在鄉下寫成的。
對待名利,陳忠實直言不諱:“毋需諱言,我向來不說淡泊名利的話。反之,在一定的場合和相關的文字話題中,我鼓勵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再出大名……”陳忠實他們這一代作家特別是“城籍農裔”作家有他們的歷史境遇和人生態度,其精神似可以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及“雖九死其猶未悔”來概括。正像他所說的:“我希望有中國作家包括陜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讓世界都能聞其名而贊嘆,當是我的國家我的民族我的家鄉的大幸?!薄霸僬f利,作家通過自己的創作勞動贏得酬報……是為正道,有什么可指責的呢!要求喝著玉米糝子就著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p>
盡管現在陳忠實已達到“小康”,但他仍保持著先前粗茶淡飯的生活習慣和節儉美德,就連一般人棄之不要的芹菜葉、老萵筍葉,他都舍不得丟。在他眼里,這些蔬菜葉子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營養,扔了實在可惜。他不貪大魚大肉,早上泡饃加稀飯,或饅頭玉米粥。中午米飯,一素一葷加一湯。晚上面條或與中午雷同,但必須喝酒,再加點花生米、酥胡豆之類的下酒菜。
他常說:“生活的要求是無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標準看齊,就會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飯、五谷雜糧最養人,衣著樸實最愜意。”
陳忠實喜歡寫字,但他有自己的原則。2000年臘月,陳忠實及一批文藝家應邀去外縣采風,住在一家賓館,晚上休息時,主人問明日何時起來,陳忠實隨口說道:“睡覺睡到自然醒吧?!钡诙?,主人求他寫字,就要他前一晚說的“睡覺睡到自然醒”,陳忠實顯得有些躊躇。這句話雖然俗些,但細細一想,很有一些意思,有順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意味在,也有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意思在,人要的就是這樣的狀態,大有哲理。陳忠實最后還是寫了這句話,但他沒有給主人,也沒有依主人的要求寫得很大供掛在賓館大堂,而是寫了小小一幅,并主張掛在房間里。他說這句話適宜于在房間休息的旅客,而不宜亮在大庭廣眾面前。
有一年五四青年節,陳忠實應邀給西安的一些青年談創作,有讀者問他近年為什么沒有寫小說,他說:“沒有寫是因為沒有感覺,沒有關于小說的感覺。藝術上沒有新的發現,干脆不要寫?!本驮诖舜握勗挷痪?,他寫了《日子》等小說,引起很大反響?!度兆印穼懙氖堑讓愚r民的“日子”,有底層農民生活的悲辛,從底層農民的角度看社會,有農民對社會的批判,這是一種切實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寫一個作家的農民兄弟的狡猾與愚蠢,可笑與可哀,觸及靈魂,滋味復雜,這些小說都寫得簡潔、含蓄而精到,作家與他筆下的人物與生活是貼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遠的,有入乎其內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視與開闊。我想,這與陳忠實近年一直住在鄉下而帶來的寧靜的心態大有關系吧。寧靜,才能產生從容和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