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含
與政和的結緣
依稀記得在祖母傳下來的首飾盒里,還藏這著幾枚古錢幣,在略帶青黃的銹色中還能看見在外圓內方中用隸書寫的“政和通寶”四個大字。這幾枚小小的銅幣構成了我對“政和”的最初印象,原來“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啊。后來聽說我家附近有一個“政和”縣,那里是著名的產茶區,“政和白茶”與“政和功夫”聲名遠播。這次踏上政和尋茶之旅前,我特意翻出了那里斑駁的縣志,才知道“政和”曾經叫“關隸”,是宋徽宗把“政和”的年號賜予此地的。
為什么一個小小的關隸居然被皇上欽點為“政和”了呢?
因為茶。
這是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
遂應場
政和縣城不大,街市也沒有我想象中的繁華,可這并不影響它在我心中的印象。也許這是我對有茶的地方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吧。
要了解政和,不能不說茶。要了解政和的茶,不能不說一個叫錦屏的地方。那里是政和功夫的誕生之地,而那里眾多的茶葉商號見證了政和茶悠久的歷史。我們此行的向導葉功園先生就是政和功夫創制人葉之詳的后代,因而,他對錦屏村的過去如數家珍。
從葉先生的口中,我們得知錦屏村以前叫做“遂應場”。為什么叫遂應場呢?原來,古代政和盛產白銀,朝廷曾在此地設立7個銀場。為了開發新的銀礦,一位林公到此地探查,他把扁擔投入水塘,發現扁擔倒流回來,于是決定在此地開采寶藏。后來,經過挖掘,果然發現銀場。銀礦開發后,四面八方的商客來此販銀,在崇山峻嶺之中形成了繁榮的小市場,久而久之,人們都把這里叫做“遂應場”,也就是“天遂人愿”的意思。陸羽曾經說:“上者生爛石”,此地的礦物質豐富,產出的茶自然好。
政和式的江南水鄉
因為遂應場與浙江交界,這里的建筑風格多像浙江,那些老房子雖沒有建陽、武夷山的精致雕刻,但是橫跨小溪的眾多廊橋卻成了行進路上獨特的風景。廊橋上的每一個小窗都是一個精致的畫框,映襯著窗外的花紅柳綠。
窗外的風景很美,梯田相映成趣。現在正是豐收的季節,大片大片的金黃盡收眼底,陽光下,柔和的色調讓人溫暖。一條小溪由內而外貫穿始終,毫無城府,靜靜流淌,透徹如澄澈光潔的寶玉。正可謂山因水險、水因山藏。在百轉千回之中驀然回首,可看到萬頃蒼翠的樹林。
錦屏出現在我的面前了。
村莊帶著裊裊炊煙,老房子在小溪的兩側相互對望,隔上一二十米就有一座小橋,這樣的布局仿佛讓人置身于江南水鄉,但它又呈現出不同的風韻。除了木質的老房子以外,還有不少泥土夯起的房屋,貓鳴狗叫之聲不絕于耳,一片祥和的景象。在收獲的季節,這里的居民顯得特別忙碌,依溪而建的村落路不寬,但并不影響他們勞作的心情。聰明的村民用木板架在溪流之上拓出了空間,橙黃的谷物被均勻地灑在木板上享受日光浴,那是他們天然的曬場了。
有一個老大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叼著一只老式煙斗,一邊笑盈盈地捧起一堆稻谷放進手搖木質打谷機,打谷機“嘎吱,嘎吱”響著,他的煙斗也“噗嗤,噗嗤”冒著煙。“現在的孩子沒見過打谷機吧?”老大爺笑著問我,因為我剛把板栗的刺殼當成了紅毛丹。
探訪老制茶樓的意外收獲
在縱橫交錯的小巷中繞了幾圈后,我們終于找到了老制茶樓。它顯然與一般老房子格局不同,沒有廂房,也沒有屏風,就是一座實實在在的老制茶樓。泥土與木質混合的茶樓有四層來高,炭黑土墻內壁印證著它焙茶的歷史。上層的晾青樓因為長年無人問津,搖搖欲墜。我們的到來顯然打破了這里的安靜,木板發出了嘎吱的響聲。狹小的樓梯聯通著不同的樓層,老制茶器具橫七豎八地躺在閣樓里,老茶箱上還隱約可見“萬新春”的商號。
或許是老爺爺的笑容給我們帶來了好運,探訪老制茶樓的時候竟有了意外的收獲。我們在一片破焙籠,老茶箱,與舊竹篾當中,發現了葉家在民國時經營茶行的賬本。葉先生顯得很激動,他回來了這么多次都沒有發現它,看來這是我們的緣分。
安靜的風景與“仙巖功夫”的傳說
錦屏山水相伴、潮濕、礦物質豐富,這樣的自然環境具備了產好茶的先決條件,所以當我們看到成片的蔥郁的茶樹時并不感覺驚訝。葉先生很神秘地要帶我們去看“千手觀音”,繞過一樅樅長勢良好的野茶,我們看到了一棵有幾百年歷史的柳杉,眾多的樹干盤根錯節地生長著,又猶如楊柳般倒垂下來,怪不得當地居民要把它當成神樹。旁邊的溪流在此處也變得緩和下來,透亮如絲,河床下的石頭也讓人看得清清楚楚。
繞過獨木橋,一株茶樹霸氣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長得非常茂盛,這就是制作仙巖功夫的茶葉。據當地居民說,原來大家并不識茶。一日一外地人路過討水喝居民以白水相待,惹得路人直嘆息大家不識茶,他教當地居民辨認茶苗,傳授居民制茶工藝,待居民學會之后他突然神隱不見,當地人就把這個過路人當成了神仙,“仙巖功夫”之名正由此而來。
所以,一個事物有了傳說,它們總會帶上不少神秘色彩。這不過是大家帶給它的美好想象而已,想起房龍的一句話:“你告訴我,你住在哪里?我告訴你,你是誰?”就這么行走著,探訪著,一定會把內心裝飾得無比豐富,政和是個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