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華
中國經濟數據何以“走光”
文/林華
(圖/CFP)
2011年10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保密局聯合召開發布會,通報了原國家統計局干部孫振、中國人民銀行干部伍超明泄露涉密經濟數據案件的查辦情況。孫振及伍超明涉嫌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及6年。
去年5月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多次被泄露,而伴隨著一些“預言家”令人咋舌的“幾連中”,這一問題引起了政府高層的重視。
中國經濟數據泄密調查風暴正刮向部分部委工作人員和機構投資者,數據泄密背后的利益鏈條也逐漸浮出水面。正是經濟數據從生成到發布的一系列制度空隙,催生出了信息數據“掮客”,而涉嫌數據交易的多為大型投行和券商。
分析人士表示,經濟數據屢屢泄密,除了背后隱藏著巨大利益之外,也與數據經手環節過多、監管制度寬松、懲處不足有關。要想關上“泄密門”,在預防之外,更應加強對泄密者的刑責追究,借助法律的威懾力遏制泄密交易行為。
去年5月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數據多次被泄露,引起了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10月24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國家保密局聯合召開發布會,通報了原國家統計局干部孫振、中國人民銀行干部伍超明泄露涉密經濟數據案件的查辦情況。
今年2月,在有關部門調查的基礎上,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對宏觀經濟數據泄密案進行了立案調查。目前已立案偵查6件6人,這6名犯罪嫌疑人中,1名為原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室副主任、副處級干部孫振,1名為原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金融史研究室副主任、副處級干部伍超明,另外4名犯罪嫌疑人均為證券行業從業人員。
孫振在擔任國家統計局辦公室秘書室副主任及局領導秘書期間,先后多次將國家統計局尚未對外公布的涉密統計數據包括工業GDP等共計27項,泄露給證券行業從業人員付某、張某等人。近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孫振犯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
伍超明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貨幣金融史研究室工作期間,將尚未對外正式公布的涉密統計數據共25項,向證券行業從業人員魏某、劉某、伍某等15人故意泄露224次。近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被告人伍超明犯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
從2008年新一輪經濟周期開始,中國經濟數據泄密之事未曾斷絕。2008年7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度宏觀經濟數據之前,國際知名通訊社路透社7月8日在其中文網站刊登文章稱,中國6月份CPI同比上漲7.1%,上半年CPI同比上漲7.9%。7月15日,路透社再次發布消息稱,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10.4%。而這三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與7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絲毫不差,連小數點后面數字都一樣。
事實上,中國經濟數據泄密層出不窮,每到發布時間,就有精準的預測數據浮出水面。2008年12月份的進出口增幅、進出口總值,2009年7月16日公布的當年上半年GDP數據,再次被境外媒體提前披露。
2010年6月9日,在一場券商的策略報告會上,某央行經濟學家以個人觀點的方式,公布的一組5月宏觀數據與兩天后國家統計局公布的5月份的統計數據高度相似,其中CPI更是一模一樣。
宏觀經濟學家可以根據公布的價格與權重預測宏觀經濟數據,但預測精準到小數點只能是上天的杰作,不料在中國,這樣的神話卻頻頻上演。
中信證券在今年1月初的月度數據前瞻報告中預計,去年12月食品價格將有所回落,但非食品價格將保持較快增長,預計CPI將達4.6%。今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漲4.6%,PPI同比上漲5.9%。數據可謂高度吻合。
今年2月14日,有外國通訊社援引兩位市場人士的話說,由于中國官方調整了2011年CPI的權重,中國1月CPI同比上漲4.9%,環比漲幅約在0.9%,低于市場的普遍預期。等到2月15日國家統計局網上公布經濟數據時,其中的CPI數據正是4.9%。
今年4月份,有香港媒體援引不具名消息稱,中國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5.3%-5.4%。同時公布的數據稱,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6800億元,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幅為16.6%。這兩個數據與實際數據驚人地吻合。
今年5月份,微博上面傳出了“重要信息”。當時多家機構預計4月份CPI將達到5.4%,與3月持平。數據發布前夕,有券商高層在微博上發帖:“(傳)4月份CPI為5.3%。超預期!”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時,4月份的CPI就正好是5.3%。
6月8日,路透社已搶先發布中國經濟數據預測:中國5月CPI預計較上年同期上漲5.4%,追平3月份創下的32個月高位。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外國媒體及相關機構對中國經濟數據的預測準確度相當高,2008年以來,路透社已經累計7次精準地“猜”對了中國的月度CPI數據。
在接二連三的泄密事件之后,相關部門終于有所行動。在3月底,有宏觀部門的涉及人員相繼落馬。國家統計局辦公室和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的一些人員已經相繼離崗。有知情人士透露,這是相關部門所實施的針對經濟數據泄露情況的跨部門調查所牽出的事件,調查已進行數月。
值得一提的是,孫振及伍超明被立案偵查,并以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這表明中國經濟數據泄密事件背后的利益鏈條也逐漸浮出水面。
中國經濟數據泄密調查風暴正刮向部分部委工作人員和機構投資者,數據泄密背后的利益鏈條也逐漸浮出水面。正是經濟數據從生成到發布的一系列制度空隙,催生出了信息數據“掮客”,而涉嫌數據交易的多為大型投行和券商。
每個月初,中國的券商、研究機構都在熱鬧地進行宏觀經濟數據的競猜,時時有機構能精準猜中。而猜中宏觀經濟數據的背后就涉嫌數據交易及數據泄密。
與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經濟數據在正式發布前,會被提前提供給相關的宏觀經濟決策部門和領導層進行參考。除了數據的生產環節,涉及數據傳遞鏈條上的各個部門也都可能是數據泄密的源頭。
在眾多生產環節中,政府部委的機要部門的人員獲得信息要相對容易一些。例如央行研究局,其主要職能是圍繞貨幣政策決策,對經濟增長及運行進行分析與預測;研究跟蹤金融法規;跟蹤研究中國產業政策和其他部門經濟動態以及貨幣信貸、利率、匯率、金融市場等重大政策的執行情況等。其中,央行研究局的一個處室承擔了編制央行企業商品價格指數(CGPI)的職能,該處室的工作人員接觸到的統計資料相對較早。
此外,券商與部分政府官員的密切關系也有可能讓部分證券機構提前獲得經濟數據。據了解,許多券商樂于聘請政府宏觀部門的官員在公司擔任職務,不少券商的首席經濟學家也多有政府背景。
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深入,數據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數據準確度的不對等就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所有資本與貨幣市場內幕交易的靈魂。因此,經濟數據就有了轉化為現實利益的可能。
對于那些提前獲得經濟數據的機構和人士來說,宏觀經濟數據可能意味著可觀的經濟利益。包括CPI在內的經濟數據對于資本市場來說是十分敏感的經濟指標,如果提前得到經濟數據,就創造了一個股市投機性交易的機會。
相對于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對于經濟數據更為敏感。投資者正是利用所獲數據與市場預期的差異進行獲利的。如果債券投資者提前獲得的數據比市場普遍的預期樂觀,可先期購入債券,等待正式消息的發布;如果獲得的數據較市場預期悲觀,則提前賣出債券以控制風險。
一名從事基金行業的人士表示,能提前拿到數據無論是對于券商還是研究員都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如果一家券商的研究報告對于宏觀數據總是能準確地預測,就可以獲得基金更多的“分倉”收入,相關的研究員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派點”。
由于基金沒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只能通過券商的席位進行交易。券商的基金分倉交易就是指券商從基金分得更多的倉位。這會給券商帶來兩大好處,首先是可以帶來大量的手續費收入,其次是產生大量的交易量,還可以提升券商的市場占有率。
上述基金行業的人士說,“宏觀研究員拿到宏觀數據準確,跟行業研究員拿到公司數據準確是一樣的,如果你拿到的數據總是很準確,客戶就會愿意跟著你做?!辈粌H僅是對基金,對于其他大客戶也都是如此。
而預測的準確性是券商考核研究員的主要指標之一,能更早、更快地獲得數據體現了研究員獲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這一能力將直接與獎金掛鉤,更準確的預測將可以讓研究員分得更多的獎金。
在伍超明泄密一案中,中信建投證券、華泰聯合證券、東方證券、財富證券、方正證券、工行某部門、光大永明人壽保險、金麥龍資產管理公司、甚至包括國內某重要研究機構,均牽涉其中。
國家保密局副局長杜永勝表示,孫振、伍超明泄密案背后確實有利益驅動。有的通過和證券從業人員建立合作關系,利用證券機構從業人員指導其買賣股票、謀取利益;有的通過參加證券機構舉辦的一些活動,比如,講座、懇談會等等,獲取高額的講課費用。
根據《統計法》規定,統計數據依法公布前,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泄露;統計機構、統計人員泄露國家秘密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保密法》規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為國家秘密;一切國家機關、黨政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國家秘密的義務。
此外,《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故意或者過失泄露國家秘密,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數據是宏觀經濟指標,它不僅關乎決策層對國家未來宏觀經濟政策的把控,更是普通老百姓關注的焦點,成為判斷中國經濟未來走勢的風向標。
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李忠誠表示,國家宏觀經濟數據提前泄露,危害經濟運行秩序,干擾市場公平競爭,影響政府公信力,從而使國家、社會以及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是一種社會危害性非常嚴重的泄密犯罪。
據介紹,重要經濟數據泄露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影響;二、經濟秩序遭到了破壞;三、給經濟運行帶來危害。每一次經濟數據泄露以后,股市發生異常波動,異常波動背后就有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出現,所以維護及確保經濟數據安全是經濟部門和保密部門一項重要的職責。
事實上,經濟數據和政策的泄密后果已經漸漸顯現,不僅誘發了金融市場的波動,先知先覺的資金獲取暴利,讓小股民損失慘重,而且嚴重影響到中國經濟安全和統計部門權威性,必須徹底拔除這顆毒瘤,方能還中國經濟以正常的運行環境。
分析人士表示,數據反腐有必要成為中國反腐領域的重要一環。美國所有核心數據均是同一時間對媒體披露,然后在限定時間內由媒體報道。媒體不可能提前披露宏觀經濟數據,相關機構的人士更無膽量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前披露數據。
據稱,阻止泄密的工作正在進行之中。今年國家統計局發布《2010年國家統計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報告》,頭條就強調數據保密,嚴格按照保密審查程序公開政府信息。
要真正阻止信息泄密,一靠監管,二靠懲戒。國家統計局能夠接觸到全部數據的人不多,關鍵的國民經濟核算司跟國民經濟統計司分別由兩位統計局副局長分管,相關的統計人員、領導以及提供基礎數據的29個部門,兩位副局長分管的兩個司的統計數據齊全后,上報國家統計局局長??紤]到中國信用體制落后,在全部統計數據出臺后,對所有相關人員進行信息跟蹤,以確保信息安全至關重要。
國家保密局副局長杜永勝表示,孫振及伍超明泄露案件反映了一些經濟部門在涉密經濟數據保密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關于密級確定問題、知悉范圍限定問題、解密時間控制問題、涉密人員審查教育問題等,都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需要加強和改進。
有關專家表示,要堵住宏觀經濟數據多次提前泄露的漏洞,應該事前加強預警機制的建設,監管保護國家信息,預防信息鏈上與數據相關的人發生泄密事件。
目前看來,數據泄密事件牽扯的利益糾葛越來越大,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的地步。中國主要的宏觀數據統計部門在數據制作方面的保密措施已經有長足進步,但與不少國家相比,數據傳遞鏈條依然太長,涉及部門太多,尤其在數據傳遞過程中大量“非權限人員”存在許多接觸點。
對宏觀經濟數據生產者而言,要進一步縮短數據從生產到發布間隔的時間,進一步縮小提前掌握數據人員的范圍。對保密期內數據的使用者而言,無論是調控部門還是研究機構,都應當增強保密和責任意識,不對外散布保密期內的經濟數據。
對數據的傳播者而言,應當嚴格遵守規定,不提前發布傳播尚處于保密期的數據。對于那些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和重要崗位人士來說,應增強法律意識、保密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始終將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放在首位,不要輕易發布一些消息和觀點,以免引起外界的猜測從而引發市場波動。
對已經發生的數據提前泄漏事件的相關責任人,則應當依法嚴肅查處。據稱,目前國內機關單位發現泄密事件,往往是記過或離崗,這樣的處罰太輕,起不到威懾的作用。同時,對于如何進行處分,目前的《保密法》中沒有更為細致的規定,還需要盡快出臺規范細則。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