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偉聰 圖/王夏迎
典當遭遇股市“過山車”
文/章偉聰 圖/王夏迎
典當是個古老的行業,當它經歷了一段歷史性的沉寂再度走近百姓生活時,社會環境已然發生巨變。而當它與股市“過山車”行情不期而遇時,演繹出的故事未免讓人唏噓感嘆……
近日,二審法院對長寧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的一起典當合同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一股民以現金作抵押向典當行借款炒股虧損155.4萬元,法庭確認雙方典當關系無效,判決雙方各半承擔損失。
這樣的結果,僅僅是大起大落的股市與他們開了個玩笑嗎?
2007年10月16日,中國股
市迎來歷史性的一天。這一天,上證綜合指數繼前一天突破6000點整數關口后,盤中創出6124點的歷史高位,并以6092.06點的收盤新高結束全天交易。
如日中天的股市像興奮劑一樣刺激著人們。街頭巷尾,尋常百姓談論的是自己的股票連著多少個漲停板;廣播電視里,股評專家神情激昂地宣告8000點指日可待,1萬點不是夢想……
面對如此火爆的股市行情,顧先生有些坐不住了。雖說之前也有斬獲,但與如此紅火的行情相比,簡直就是小兒科。不能再小打小鬧了!顧先生決定大干一番。他的想法得到了父親和弟弟支持,三人一起湊了100多萬元。然而顧先生尤感不足。怎樣才能讓本金變得多一點呢?此時,朋友的一個建議讓顧先生茅塞頓開。
2007年11月1日,顧先生與某典當行簽訂了一份《借款協議》,雙方約定,顧先生用現金112.4萬元作抵押,向典當行借款100萬元,兩筆資金共同存入典當行開設的專用資金賬戶,供顧先生投資股票,風險由顧先生自負。抵押期限為6個月,抵押期內,顧先生不能買賣ST股票和權證,并保證專用賬戶內資產不低于150萬元,否則典當行有權強行平倉。顧先生須確保典當行專用賬戶資金100萬元,并按借款額2.4%的標準每月向典當行支付收益。到期后,借款本金劃入典當行指定的銀行賬戶,超額收益歸顧先生所有。
簽約當日,顧先生以銀行本票方式將112.4萬元交付典當行,典當行向顧先生出具了收條,并將款項劃入其在證券公司開設的證券資金賬戶內。11月5日,典當行出具當票一份給顧先生,當票載明當物名稱為股票,典當金額100萬元,典當期限從2007年11月5日至2008年5月5日。顧先生簽收當票后,典當行將出借的100萬元劃入上述雙方約定的資金賬戶內。當天,顧先生買入“N石油”1.9萬股,但當票記載的股票并非顧先生已經購買的特定股票,顧先生也沒有向典當行交付任何股票及備案登記。
11月6日至19日,顧先生又連續買賣“中國石油”這只股票,累計買入5.21萬股,賣出1.19萬股。此時的行情是,11月1日,顧先生與典當行簽訂《借款協議》當日,上證指數以5914.29點報收,到11月19日,上證指數收盤于5269.82點,前后13個交易日,上證指數跌去644.47點,跌幅達10%以上。其間更有單日跌270多點或漲250多點的記錄,可謂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然而,當時像顧先生這樣的股民,對中國A股市場行情已經悄然逆轉的變化大都渾然不知。
之后,雖然出現賬戶內資產低于150萬元的情況,但典當行并未行使平倉權。直到2010年7月29日,相關證券公司出具的股票明細賬單顯示,該資金賬戶內股票市值加資金余額總計56.9萬余元,資產虧損額為155.4萬余元。在此之前,顧先生向典當行歸還本金8萬元,并分四次向典當行支付綜合管理費共計9.35萬元。
2010年4月,顧先生一紙訴狀將典當行告至長寧區人民法院。顧先生認為,典當行明知現金不能用作典當抵押物,卻違規與他簽訂借款協議,使他遭受利益損失。要求法庭確認借款協議無效,判令典當行返還本金120.4萬元,支付利息9萬余元;返還綜合管理費9.35萬元。
典當行辯稱,自己與顧先生簽訂的借款協議合法有效,請求法院駁回顧先生的訴訟請求,并提出反訴要求法庭解除雙方間的借款協議及當票,判令顧先生返還典當行本金92萬元,支付綜合管理費49萬余元。
法庭審理中,雙方對系爭賬戶內的股票由誰操作各執一詞。典當行表示,按照合同約定,自己為顧先生提供專用賬戶并告知密碼,由顧先生自行操作股票。顧先生則否認收到密碼,并稱自己沒有購買股票的專業知識,對賬戶里的情況一無所知。顧先生表示,沒有證據證明典當行向他交付過密碼,也沒有證據證明是他在操作股票。
典當行向法庭提供了顧先生出具給他們的兩份承諾書,稱顧先生曾要求將強行平倉的額度調整為賬戶內資產低于130萬元,證明股票賬戶確由顧先生操作,典當行僅享有強行平倉權。
針對法庭“為何沒有按照約定及時平倉”的詢問,典當行向法庭提供了一張錄音光盤并當庭播放,稱錄音內容為2008年4月19日,顧先生和他父親及弟弟在典當行辦公室與典當行董事長談話,要求典當行不要強行平倉。
今年5月19日,長寧
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
法庭首先對雙方爭議的事實作出認定。法庭認為,從原告交付巨額抵押金、數次按期交付續當綜合費、歸還本金8萬元以及為股票虧損上門與被告法定代表人進行交涉等一系列行為來看,原告稱自己沒有操作使用系爭賬戶內資金進行股票交易的說法,與其上述行為相矛盾,系爭賬戶內股票交易由原告操作的事實應予認定。
法庭認為,本案雙方雖然從形式上約定以股票質押方式建立典當合同關系,但實際并未辦理股票質押登記手續,而是被告出借錢款供原告在典當行所有的股票賬戶內從事證券投資。被告這一經營行為超出了特需經營范圍,屬于無效,雙方依此建立的典當關系應當認定為無效。雙方對無效均有責任,作為企業法人的被告應承擔主要責任。同時,被告享有強行平倉權,行使該權利并不以原告的同意為前提,但被告沒有行使,由此造成的擴大損失部分,應由被告承擔。據此,法庭認為平倉線以下的損失應由被告承擔,平倉線以上的損失由原告承擔,遂判決雙方的《借款協議》無效,被告除應返還原告已付9.35萬元綜合費和已還本金8萬元外,還應返還原告50萬元。原告其他訴訟請求及被告反訴請求被法庭依法駁回。
典當行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近日,二審法院作出終審判決。二審法院認為,對系爭資金賬戶內股票交易產生的損失,顧先生與典當行均有過錯,應當各半承擔。遂將一審判決典當行應返還的50萬元,調整為34.7萬元,一審其他判決內容均予維持。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
法博士點評
所謂典當,是指當戶將其動產、財產權利作為當物質押或者將其房地產作為當物抵押給典當行,交付一定比例費用,取得當金,并在約定期限內支付當金利息、償還當金、贖回當物的行為。因此,典當關系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借款合同關系。本案中,顧先生向典當行交付銀行本票作為質押物并支付了綜合費,典當行向顧先生發放借款并出具了當票,從形式上看,雙方之間具備典當關系的要件。但典當行出借資金供顧先生用于股票交易,實質上是變相的融資融券行為,該行為違反了我國相關的禁止性規定。同時,典當行將自己的證券賬戶出借給顧先生使用,也違反了《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關于投資者不得將本人的證券賬戶提供給他人使用的規定。因此,典當行的上述行為,既超越它的經營范圍,又違反我國典當行業和證券市場的監管規定,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應當認定為無效。雙方以《借款協議》為基礎建立的典當關系也應認定為無效。
(長寧區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李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