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李其忠、曾煜
兼收并蓄,推陳出新記海上名醫嚴世蕓
文/上海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 李其忠、曾煜
祖國醫學,肇自岐黃,千年以降,源遠流長。上海自開埠以來,得風氣之先,名醫云集,流派紛呈,各具特色,延續至今。應讀者要求,本刊特邀“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李其忠教授、曾煜博士撰稿,刊發“海上名中醫介紹”系列文章,以利于讀者領略名醫風采,了解專家特色,也有利于讀者有的放矢地求醫問藥。
嚴世蕓,上海市名中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會長。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歷任和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副組長、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全國高等中醫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協委員、全國名中醫繼承班指導老師、
《辭海》中醫學科主編、上海
市中醫學術發展專家組組長、香
港大學中醫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名譽教授,為上海市勞動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50年,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及疑難雜癥,是上海市醫學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學科的學科帶頭人。
嚴世蕓教授祖籍浙江臨海,家學淵源,世代行醫,聞名鄉里。父嚴蒼山先生是滬上名中醫,亦是著名的中醫教育家,對中醫藥學的推廣與教育作出了積極貢獻。
嚴世蕓教授幼承庭訓,矢志中醫。1964年,他從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醫療系畢業后,師從全國著名老中醫張伯臾,深得真傳,得益頗豐。嚴教授長期從事一線臨床、教學、研究工作,經過多年醫療實踐和學術繼承、研究,逐步形成其獨特診療思想與用藥特點。臨床治療中,以“兼收并蓄”著稱,療效顯著。治療心臟疾病重視“調和氣血”,治療雜病深諳寒熱補瀉綜合運用之妙,善于扶正達邪與祛邪安正的結合運用。
試舉一例,以觀其效:
有位49歲男子,因感冒引起室性早搏,經對癥治療,病情好轉。但其后,早搏又反復發作,延續時間一年有余,影響工作生活。患者因心悸、胸悶、頭暈來求診。嚴教授經望聞問切,認為患者心陽不振,血脈淤阻,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又得知患者還兼有高血壓、失眠等病癥,病情較為復雜。因而在治療中不拘一格,用血府逐淤湯合真武湯、酸棗仁湯加減益氣通陽、活血通脈、寧心安神。二診過后患者早搏即減少,后續診承接前方宗旨隨證加減,經過三個月的調理,早搏逐步消失,未曾復發,再加上適當加用成藥調養心脾,患者的其他癥狀也都平復了。
真武湯加苦參、景天三七、萬年青根、虎杖、茶樹根等,都是嚴教授治療心律失常的常用方藥。經過長期醫療實踐,嚴教授在臨床用藥上,不僅整理了一套卓有療效的專方專藥,而且針對復雜疾病擅長大方雜糅、諸法并施,如以附子與麥門冬、熟地同用,肉桂共黃柏合劑,奏效獨捷。嚴教授強調“證情錯雜,用藥也不避雜亂之嫌,但要亂中有序,雜中有法”。
嚴世蕓教授多年從事中醫各家學說研究和中醫內科臨床,貫通諸法,其臨證靈活,不拘一格,主張中醫學也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一)協調陰陽、以和為貴
嚴教授認為,“和”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中醫學理。無論是治療還是養生,中醫學均以人體自身及其與外界的調和為目的。臨床中醫證候雖然復雜多變,但總不外陰陽兩大類,陰陽不調和就會出現各種臨床癥狀。而診病之要,須先辨明陰陽屬性和消長狀態,進而才能調和陰陽,達到治病與養生的目的,這也可視作“以和為貴”。 臨床應診,若非外邪正盛,當慮及五臟尤其是腎之陰陽。常用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首烏、麥門冬以養陰;用仙茅、淫羊藿、補骨脂、附子以補陽;用鹿角片、黃精、臍帶、紫河車以填精。嚴氏認為處方用藥關鍵在于調和與配合。在雜病的治療過程中始終要注意“補不宜呆滯,瀉不可傷正,寒不能傷陽, 溫不可劫陰”。
(二) 調和氣血、百病乃安
嚴氏從臨床出發,認為氣血為病最為常見,所謂“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三因致病,往往氣先受之,進而影響到血液正常循行。所以,常用枳殼、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等理氣;以旋覆花、降香、沉香、牛膝等降氣;用柴胡、升麻等升氣;用黃芪、黨參、炙甘草等補氣。上述方法,有時兼而用之,以達調氣之目的。如遇久病之人,或因失治,或因誤治。其病易累及血分,致使血滯而不行,故常在調氣之外,還用當歸、川芎、舟參、桃仁、 紅花、蜇蟲、三棱、莪術等活血化瘀,如病久入絡,則加用全蝎、蜈蚣等蟲類藥物。此法運用于多種疑難頑癥,常獲良效。如嚴氏集多年臨床經驗創制了驗方“益氣化瘀湯”治療冠心病,正是其氣血觀在臨床應用中的具體體現。
(三) 心病調治、兼顧他臟
嚴教授在臨證中注意治心脈病證之時,注重兼顧他臟,強調整體調治,善于調動人體正氣, 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如:治心兼顧調治脾胃。提出脾胃功能的盛衰是決定疾病預后轉歸的重要因素,并認為調治脾胃關鍵之一在于流通。胃腑之通降, 貴在通,脾氣之舒展,重在運,常用甘平之品補脾氣,辛香之品調胃氣。心病診治中,常辨證加入生曬參、紅參、黃芪、白術等品,以健脾補氣法治療穩定性勞力性心絞痛。
心病日久治必補腎。心腎兩臟,一陰一陽、一升一降,在維系人體陰陽、調和臟腑生理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心腎同病,常見于心病的后期。 嚴教授對此證型每以扶正固本為大法, 在變通應用古方的基礎上,自創“強心飲”,心腎同治。
治心病兼調肺氣。中醫理論認為,心與肺通過宗氣在病理上密切相關,久病肺氣虛衰,或肺氣壅塞,均可進一步損及心陽而致心衰;而心氣心陽不足也每可見到氣短胸悶等肺氣壅塞之象。嚴教授常在調治心病之時,配以葶藶大棗瀉肺湯、小青龍湯等化裁。
嚴世蕓專家門診時間:
周一下午 曙光醫院(上海市普安路185號);周三上午 岳陽醫院專家特診部(上海市青海路44號);周四下午 岳陽醫院專家門診(上海市甘河路110號)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