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永興
高成長是指公司連續5年的銷售收入增長率為依據,其平均增長率不低于15%,屬于高成長企業。西部共有上市283家,高成長企業是161家,占全部西部地區上市公司56.9%。在西部上市公司高成長企業中,資源型高成長企業共有72家,占到高成長企業比重的44.7%。西部地區非上市公司和非國有控股企業,從西部上榜的中國成長企業百強的資料分析,1~4屆西部入選企業共64家,其中屬于資源型高成長的企業為29家,占47%。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在國際分工日漸細化的前提下,西部地區強化資源稟賦的特殊性和可持續性,培育出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意義重大。根據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發展前景我們可以看到,相比與全國其它地區,西部地區存在著一定的產業比較優勢。應該說,西部大開發的12個省市能否“選對的事情來做”,即各地區能否選準重點發展的產業,確定明確的發展戰略,對于西部地區的長遠發展將有著重大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俄林(Heckscher andolin)提出了著名的資源稟賦理論(fctor endowlnen ttheory),簡稱H-o理論。該理論是以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將比較優勢研究的因素進一步擴大到資本、資源、勞動力等多元因素上,并認為,一國應多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資源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那些密集使用其資源稀缺要素的產品,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促進本國經濟發展。此后,瓊斯等人把H-O定理直接用于工業區位的比較,提出了“區域比較利益論”。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貿易理論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興起,以赫爾普受、克魯格曼為代表的主流學者在H-O-v模型基礎上關注規模經濟、干中學、研究與開發(R&D)和產品質量差異等因素,指出國家和區域間貿易是建立在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基礎上的。資源稟賦理論又稱要素稟賦理論,實質上也是一種比較優勢理論。雖然資源稟賦理論最初旨在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但由于其理論涉及到不同地區生產要素的素質和狀況,以及如何利用資源稟賦發展區域經濟的問題。因此,近年來該理論在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理論適用范圍也有了很大的擴展,不再局限于國際貿易領域。當前在區域經濟研究中,該理論認為:一個區域優勢產業的選擇,必須以地區的資本、資源、勞動力、制度、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為依據,各地只有充分發揮地區的要素稟賦,才能在經濟發展中取得好成效。因此,我們把資源稟賦理論作為我們高成長資源型企業培育影響因素分析的理論依據,通過西部與中東不發達地區的資源稟賦的比較,希望為西部資源型高成長企業培育的找出一些思路。
根據資源稟賦指數計算公式:
說明:Vij:J地區i資源數量,Vj:全國擁有i資源數量
利用《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計算得出西部十二省市和東部、中部耕地資源稟賦(見表1)。
盡管耕地資源稟賦指數相比較,東部、中部要占有較大優勢,但是從農業特色和品質來看,西部地區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得西部地區生產出一些獨有品質的農產品。例如,西北地區是我國甜菜、瓜果、油菜籽、多種藥材的重要產地。云貴地區的甘蔗、橡膠、咖啡、煙葉、花卉等種植也很發達。
從我國礦產資源稟賦指數匯總表(表2)中可以看到,煤炭資源稟賦指數大于1的地區,西部有8個,中部2個,東部沒有;鐵礦資源稟賦指數大于1的地區,西部有3個,中部2個,東部2個;銅礦資源稟賦指數大于1的地區,西部有5個,中部5個,東部沒有;鋅礦資源稟賦指數大于1的地區,西部有5個,中部、東部都沒有。以上數據表明,西部與中東部相比較,西部各省區礦產蘊藏量都很豐富。在已探明儲量的礦藏中,云南就有80多種,在西部地區也是居前列的。許多礦藏儲量也非常大,云南的鉛、鋅、鐵、鍺、鎘、鍶等礦產,儲量都居全國的第一位。
?
?
從我國牧草地資源稟賦指數匯總表(表3)中可以看到,西部地區牧草地資源稟賦指數方面占有絕對優勢。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集中了我國巨大的天然牧場,是國內最大的畜牧業基地和畜產品產地,不少地區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和光熱條件,就為農牧業生產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內蒙古已出現在全國影響很大的貿、工、牧一體化的現代企業。新疆的畜牧業生產水平也較高,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新疆北部細毛羊、肉用牛羊和馬生產基地、青藏高原東部牛羊肉、乳、毛絨生產基地、西北農牧交錯區的牛羊肉、毛生產基地、四川地區的養豬、禽為主的肉蛋生產基地等。
與我國東部11省市和中部8省市相比,西部地區在自然條件、人文環境、國家政策、市場體系和資金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一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西部地區資源型企業的高速成長。
1.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落后
?
西部地區經濟貧困,文化教育落后。從文盲率方面來看,2000年東部地區的文盲率僅為5.9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74個百分點,而西部地區則為11.9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27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高6.01個百分點(見表4)。以貴州為例,全省48個貧困縣,文盲率約為3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文化素質低,觀念更新難;怕市場競爭,搞地區封鎖,對市場反應的敏銳性和開拓市場的能力遠遠不如東部地區;甚至一些地區的領導和群眾還有等靠要的思想。
2.人力資本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對于西部地區來講,應當說勞動力是比較豐富或者說是十分豐富的。但是,如果是從人力資本方面來看,西部地區與全國或者是東部地區的差距就比較明顯了。考核人力資本的指標主要有四個(見表5)。
?
?
統計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部地區人才流出是人才流入的兩倍以上,特別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并多為中高級專業人才。人才流失與經濟發展是互為因果,人才流失的特點是“馬太效應”,越是人才多的地方,經濟發展越快,越容易吸引人才;而越是人才少的地方,其經濟發展越慢,越不容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當前西部大開發需要大量人才,而西部地區的人才狀況卻陷入了這一惡性循環的困境,要走出這一困境是及其困難的。
3.企業資金籌集較難
資源型高成長企業對于資金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但是西部地區無論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渠道以及金融信貸政策和外商投資方面,與東中部比較有較大差距。對資源型企業資金匱乏,融資困難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資源型企業的高成長和競爭力的提升以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從間接融資看。相比較而言,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金融體系的發育較為完善,其通過銀行體系而間接融資所形成的資金動員能力明顯強于西部地區。所以在實際資金運作上,東部地區資金來源渠道多,進行貸款擴張的空間大,而西部地區的資金來源渠道較少。其次,從直接融資看,從作為企業自籌資金重要渠道的股市籌資來看,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集資額,東部地區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另外,我國兩大證券市場集中在東部和東南沿海地區,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沿海地區的企業的上市創造了條件。
4.中央和地方對非再生資源利用關系不協調
西部許多地區隨著資源的開發,不是越來越富而是越來越窮,其根源在于資源開發沒有承擔起發展當地經濟的責任,在于資源所有權制度和資源管理體制方面的不合理。資源所在地對資源的所有權和收益權被排除,參與資源開發的領域和規模也受到嚴格限制,使西部地區的資源導向型發展道路失去了路徑依賴,當地的經濟發展失去了資源的依托。
資源地區的脫貧致富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維護“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的法律規定站在了同一天平上,二者難以達到的平衡注定會成為纏繞西部資源開發的長久問題,使得當地一些資源型企業生產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生產成本高,無法正常經營,更不用說高成長了。因此,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問題,其后果將是很嚴重的。
從資源稟賦我們可以得到,內蒙古自治區比較優勢產業為乳品業、煤炭產業、冶煉業、稀有稀土金屬制造業和畜牧業;新疆自治區比較優勢產業為原油加工業、纖維原料加工業和制糖業;甘肅省比較優勢產業為石油制品業、石墨及炭素制品業;寧夏自治區的比較優勢產業是冶煉業、毛紡業和石墨及炭素制品業;陜西省比較優勢產業是煙草加工業、乳制品制造業原油加工業;貴州的比較優勢產業是鐵合金冶煉業、煙葉復烤業、輕有色金屬冶煉業、中藥材及中成藥加工業;青海省的比較優勢產業是鐵合金冶煉業、輕有色金屬冶煉業;四川省的比較優勢產業是酒精及飲料酒制造業、煙草加工業、旅游業、中藥材及中成藥加工業、屠宰及肉類蛋類加工業、絲絹紡織業和水泥制造業。可以看到,相比與我國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依托于當地的資源存在著較多的比較優勢產業。
首先,各種促進資源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應該配套,形成系統的政策體系;其次,采取一些具體的政策,如中央企業要在當地投資建立企業,延長產業鏈條;制定可再生資源的優化升級政策;稅收政策的有效調整和資源補償機制的建立;設立行業“一體化投資基金”;實行有差別的區域性貨幣政策;人才政策執行力的提高;提高市場化水平、促進產業集群集聚和塑造區域品牌;等等。
西部資源型高成長企業發展模式的培育途徑中,很多方面是由企業自主進行的,而且隨著西部地區市場經濟體制和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自主培育措施對于高成長發展的作用是主要的。
西部資源型企業實現高成長的思路應該為:抓住優勢資源的主線,通過識別資源優勢的本質,把握產業、市場機遇,采取管理、資金、技術等措施,進一步強化資源優勢在構建西部資源型企業競爭優勢中的作用,以促進企業高成長或持續高成長。
具體的培育措施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從目前高成長企業的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如高成長的各種關鍵條件與因素;另一方面是從企業未來發展的環境來分析,需要具備的一些關鍵條件(如技術水平的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提高)。西部地區資源型企業在這個巨變的時代,不但面臨著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沖擊,而且將會直面越來越嚴峻的生態危機的挑戰(例如,羊絨資源生產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就存在矛盾)。因而適時突破原有的發展模式,培育面向新時代和全球市場的核心競爭能力是西部資源型高成長企業保持持續發展的中心環節,相應的措施如企業經營資源的整合能力的提高、發展綠色經濟、進行技術創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