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杰

上世紀80年代初期,父親還是一個青年礦工。那兩年國家有政策,凡是符合條件的煤礦工人,全家都可以農轉非。父親有幸分到了礦上的第一批指標,就這樣,年少的我和家人一起來到了父親工作的煤礦。
我的故鄉在魯西平原,那兒土地遼闊,民風淳樸,搬家的時候,左鄰右舍都來幫忙,言談之中我聽得出來,他們非常羨慕。的確,在那個年代,農業和非農業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搬家的卡車駛出了村外,鄉親們還站在路邊向我們揮手。直到現在,回憶起當年的那一幕,仿佛就在昨天……
那時的我,認為來到礦上就等于來到了幸福的樂園。和老家的童年伙伴相比,我無疑是幸運的,我的身份是非農業,而他們也許一輩子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了。我曾經洋洋自得,為自己的未來勾勒了一幅美妙的圖畫。可是,現實和憧憬并不一樣。我們姐弟幾個都在上學,正處在瘋長身體的時候,無論勤儉持家的母親怎樣精打細算,父親一個人的收入要供養全家人吃穿都那么窘迫。好強的母親時常在父親面前嘮叨,還不如回家種地呢,種糧,種棉,起碼孩子們吃穿不愁。父親一句話也不說,只是獨自倒上一杯酒飲盡,然后對著空空的酒杯默默發呆。有一天弟弟到鄰居家去看電視,不知為何和他家兒子吵架了,人家不再讓弟弟去看電視。父親知道后,一言未發,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出了家門。隨后幾天,一直見不到父親的身影,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放學回家,家里多了一臺嶄新的黑白電視機……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這臺電視機是父親連續加班幾天換回來的,直到現在,這臺電視機依舊放在父親的床頭,細細算來已有20多年了。
后來礦上招家屬工,母親成了一名清潔工,再后來姐姐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我們家的生活才逐漸好了起來。
如今,我們姐弟幾個早已成家立業,衣食豐足,父親也退休多年,閑暇時,我們幾個爭著接父母去自己家小住,可是父親每次總偏愛到我家來。問其原因,他說喜歡看我西裝革履佩戴著棗礦胸牌上班下班。吃飯的時候,電視正在播放《礦區新聞》,我依舊為父親倒上一杯酒,父親一邊盯著電視一邊端起酒杯,他的腦海里,也許又閃爍起當年在地層深處揮汗如雨的經歷了……
過去的礦工都會記得,他們在井下工作時領取的班中餐。隨著礦區發展,礦工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曾經的班中餐早就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我卻對它情有獨鐘,記憶猶新。
班中餐,顧名思義,就是給從事井下工作的礦工提供一份食物。班中餐的種類,無非是一些白色食品袋裝著的幾塊蛋糕、兩個面包,或者兩個五香燒餅外加一個咸鴨蛋,還有兩個饅頭外加幾塊炸魚,等等。如果這些食物拿到現在的孩子們面前,也許他們會不屑一顧,而在那個年代,父親每天的班中餐對我來說有著極大的誘惑。
30年前,國家對煤礦工人實行農轉非政策,我們一家從故鄉魯西平原遷往父親工作的礦山。幼小的我以為來到礦山就來到了幸福的樂園,可全家人的生活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支撐,局促的狀況可想而知。除非逢年過節,其他的時間,魚、肉是不能去想的,我們唯一解饞的來源,就是父親每天下班帶回來的那份班中餐。
父親是一個地道的采煤工,正值壯年,每天在井下揮汗如雨,可他從來不舍得吃屬于自己的那份班中餐。每次都是下班后拿回家,分給我們姐弟幾個。上學的時候,我總是精力不集中,老師在講臺上講,我的腦海里想的卻是父親下班帶回來什么樣的班中餐。放學了,我沒命地往家跑,目的就是多貪吃一口。有一天我放學晚了,回到家中,班中餐被兩個弟弟吃得精光,我怒火中燒,不由分說踢了他們幾腳,為此父母狠狠地批評了我一頓。
我感到無比委屈,眼淚漣漣。第二天,精打細算、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母親竟然破天荒地為我們做了一頓紅燒肉燉白菜,看著我們狼吞虎咽的樣子,母親的嘴角露出了一絲苦笑……
如今,以“三三三”管理文化品牌為引領的棗礦集團強勢崛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學發展的成果惠及到了礦區的千家萬戶,礦區到處展示著文明富美、團結和諧的新氣象。記憶中的班中餐早已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井上井下處處舒適典雅、干凈衛生的美食驛站,溫馨茶園,舒心園……職工隨時都可以免費品嘗到營養餐、點心、牛奶和茶水。對煤礦深有感情的父親已退休多年,依舊牽掛著礦山的變化,經不住他的念叨,弟弟時常開著私家車和我一起陪父親到礦上走走看看,在美食驛站,看著上井下井的職工聽著悠揚的音樂品嘗可口的食品,在清新明亮的工廠,看著身著統一標志服的礦工整齊劃一從身邊走過,父親羨慕,贊嘆,他由衷的說:“真想再年輕30歲,再當一回棗礦的采煤工人!”了中國近代第一大民族資本企業。中興寓意興旺發達,振興中國,它的誕生在某種程度上圓了許多人實業救國、復興中華的夢想。
中興公司曾創造了四個第一:第一家在清朝末期就利用機械化采煤的企業,第一家中國民族股份制企業,發行了中國民族工業第一張股票,近代中國第一大民族資本企業。中興公司同樣經歷了巨大的戰爭創傷:1938年,日軍抵達連云港外海,中興公司為了輪船不被日本人所用,把幾十艘輪船炸沉海底,又將棗莊經過臺兒莊通往隴海線的48公里鐵路全部拆掉。在關涉民族命運與國家興亡的大是大非面前,不屈的精神才是一個民族的脊梁
中興煤礦公司百年滄桑,幾度興衰。1938年,棗莊淪陷,董事會在漢口召開會議,一致主張“絕不與日偽合作”,公司遂被日軍管理。1943年,解除軍管改為日偽合辦之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952年,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 改為國有企業。
一切皆成歷史,但歷史是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