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靜波,蘇春芝,李光榮,劉兆勛
(1.河北省中醫院放射科,石家莊 050011;2河北省中醫院消化內科,石家莊 050011;3河北省優撫醫院,石家莊 050011)
隨著介入醫學的不斷發展,經支氣管動脈插管的介入療法已成為肺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1]。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筆者將這一技術與中醫學相結合,用于肺癌患者的治療,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肺腫瘤患者71例,均為不適合手術或患者不愿手術而接受局部灌注化療者,全部病例按住院先后順序編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2組。除根據病史、X線及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等獲得臨床診斷外,全部患者均經纖維支氣管鏡、痰細胞或病變組織穿刺活檢確診。兩組患者的發病年齡、性別、影像學分型、臨床分期(TNM分期)及病理類型見表1。兩組病例臨床資料經均衡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用Seldinger氏技術經一側股動脈穿刺插管,以4~5F標準造影導管選擇至支氣管動脈并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觀察確認腫瘤供血動脈后,經導管于靶動脈內注入化療藥物。選用的化療藥物有:氟脲嘧啶750~1250 mg,表阿霉素 30~60 mg,順鉑 60~100 mg,絲裂霉素10~20 mg,異環磷酰胺400~600 mg。具體用藥根據腫瘤病理類型、患者體質量、機體耐受力及肝腎功能等而定,每次選用其中3種,每種藥物均以生理鹽水或5%~10%葡萄糖溶解稀釋至50~100 mL,緩慢推注,推注時間不低于30 min,間隔6~8周治療1次,2~3次為1個療程,完成1個療程以后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等決定下個療程的治療時間。本組共行灌注化療109例次,每例平均2.95次。2)治療組:灌注化療過程與對照組完全相同,每次完成灌注化療后3 d開始應用中藥,方劑組成:當歸、白芍、川芎、生地、五靈脂、龍葵、白術、茯苓、枸杞子、黃芪、香附、牡丹皮等,每日1劑,水煎分次溫服,4~6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5個療程,并根據灌注化療情況、藥物的毒副作用及患者一般狀態等隨證加減。病情穩定時可改為每2日1劑。惡心、嘔吐、食欲下降表現明顯時加服陳皮、竹茹,有出血征象者加用三七粉,本組共行灌注化療134例次,每例平均3.94次。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照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1.3 觀察指標 全部患者均于治療前進行系統檢查,包括肝腎功能、外周血白細胞及影像學檢查等,并對患者的癥狀、體征、一般情況、遠處轉移的發生及毒副作用等詳細記錄。患者的一般狀況采用卡氏評分法(Karnofsky法)進行評價,根據抗腫瘤藥物毒性分級標準對治療后的毒性反應進行觀察分析[2],遠處轉移的發生則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
2.1 近期療效觀察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實體腫瘤國際分級評定標準[2],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NC)及進展(PD),有效為CR+PR。其中治療組34例,CR10例,PR15例,NC8例,PD1例,有效率為73.53%(25/34),有效病例中包括Ⅱ期5例,Ⅲa期16例,Ⅲb期4例;對照組37例,CR 6例,PR 10例,NC 15例,PD 6例,有效率為43.24%(16/37),有效病例中包括Ⅱ期4例,Ⅲa期10例,Ⅲb期2例。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9,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Tab.2 Cmparison of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 例
2.2 生活質量評價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一般功能狀態進行卡氏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后卡氏評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療組治療前平均(75±12)分,治療后平均(72±11)分,下降不明顯(P>0.05)。對照組治療前平均(74±10)分,治療后平均(61±11)分,較治療前明顯減低(P<0.05)。另外,治療后兩組之間的卡氏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高于對照組。見表3。
2.3 治療后毒性反應 主要為外周血白細胞下降、發熱、脫發及消化道反應等,其中Ⅱ度以上者治療組5例(14.71%),對照組13例(35.1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26,P<0.05)。見表3。
2.4 遠處轉移情況 自接受第1次治療半年內發生遠處轉移者,治療組2例,均為骨轉移;對照組7例,3例為腦轉移,2例為骨轉移,另2例骨轉移和肝轉移同時發生。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遠處轉移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297,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一般情況及毒副反應比較Tab.3 Comparison of general status and side-effect of two groups after the treatment
通過選擇性支氣管動脈插管將化療藥物直接注入腫瘤組織,可大大提高病變區域藥物濃度,提高腫瘤治療效果,快速有效地殺滅腫瘤細胞,控制腫瘤生長,這是肺腫瘤局部灌注化療的主要理論依據,目前已成為肺腫瘤的治療方法之一,技術也趨于成熟[3-4]。該方法的優點是見效快,對原發病灶的控制作用明顯,可迅速殺滅腫瘤細胞,使原發灶迅速縮小或消失,但也存有不足之處,例如,對遠處播散及轉移的控制能力較差,遠期療效尚不十分理想;另外,灌注化療所使用的藥物大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常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及其他不良反應,是限制用藥量、中斷治療以至影響預后的重要原因[4]。而中藥與局部灌注化療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中藥的優勢則可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
中醫學認為,肺腫瘤的發生多由于正氣不足,氣血陰陽失衡,臟腑功能紊亂而成,病機可概括為正虛邪實。正虛多由于脾胃氣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實多由于脾胃虛弱脾失健運,致痰濁內生,痰瘀互結[5-6]。故治療上應以扶正固本,調理脾胃為主。本研究所用方劑從“養正則積自消”的觀點出發,根據《內經》“結者散之”的理論,在扶正的基礎上達到邪祛則正自安的目的。局部灌注化療雖然在短期內達到了消除或控制腫瘤的目的,但未能從根本上解除患者臟腑、陰陽及氣血功能失調,正虛邪實、余毒未清為肺腫瘤患者局部化療后的病機特點,還常伴有氣血虧虛、肝郁脾虛、胃失和降等虛實夾雜之證,本研究所用中藥以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增強自身抗腫瘤能力為重點,扶正與祛邪相結合,針對灌注化療后常出現的一些毒副作用及免疫力低下進行組方。本方劑中黃芪、白術、茯苓、枸杞子具有益氣健脾、養陰扶正的功效,并重用補氣健脾之要藥黃芪?,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升高白細胞水平等作用[7]。當歸、白芍、川芎、生地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活血而不傷正,藥性平緩。五靈脂、龍葵消癥散結,消腫止痛,其中尤以具有抗腫瘤作用的龍葵表現突出[8]。香附、佛手疏肝解郁理氣,使氣機通暢,邪有所出。另外,隨證加減的陳皮、竹茹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可進一步減輕灌注化療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應。
筆者體會,在肺腫瘤的治療上,中藥與局部灌注化療相結合,從患者整體出發,標本兼治,有攻伐腫瘤有扶助正氣,充分發揮現代醫學和中醫學的各自優勢,使患者癥狀改善顯著、全身毒副作用減輕,生活質量提高,自身免疫力及耐受性增強,同時也為患者接受規律的灌注化療創造了條件。本研究治療組由于患者耐受力普遍提高,因而有更多的機會接受規律治療,人均灌注化療次數為4.3次,高于對照組的2.9次,療效亦明顯好于對照組。
[1] 賀繼剛.肺癌的介入治療[J].臨床外科雜志,1998,6(5):246-247.
[2] 郝希山.簡明腫瘤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01-803.
[3] 廖美琳.肺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67-170.
[4] 李 鏑,劉振堂,張大鵾,等.支氣管動脈化療與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肺癌[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19(4):343-345.
[5] 楊 帆,孟靜巖,賈 寧.試論癌毒瘀滯導致癌瘤發生的理論基礎[J].天津中醫,2010,27(3):213.
[6] 賈英杰,李小江,楊佩穎,等.消巖湯對減輕氣虛毒瘀型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毒副反應時效關系的臨床研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9(4):183.
[7] 崔應珉,王憲齡.中藥臨床新用[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32-433.
[8] 劉魯明,楊宇飛.腫瘤科中西藥物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47-348.